十二、益气护肝治慢肝 杨承岐
十二、益气护肝治慢肝
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条件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中西医疗法众多,而疗效却均不尽人意。笔者在临床凡遇到辨证为肝脾不调、气虚血瘀的慢性肝炎患者,即用自拟“益气护肝汤”调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理论依据及方药用法
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多具有胁痛隐隐、气短乏力、腹胀纳呆、肝脾肿大压痛等症状。病机多属肝脾不调,气虚血瘀。益气护肝汤由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柴胡6克、白芍20克、当归10克、五味子10克、王不留行(炒)15克、丹参30克、威灵仙15克、莪术(炒)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组成。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培土抑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功能恢复;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重用白芍意在养血柔肝止痛,养肝之体以复肝用,且柴胡、白芍同用可调和肝脾;当归、王不留行、丹参、莪术行肝家恶血,化瘀消积,软缩肝脏;五味子收敛正气,并取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降酶、降絮之效;威灵仙逐瘀解毒,消积化滞,祛湿通络;鸡内金消积化滞,软缩肝脏。诸药相和,共奏健脾养胃、柔肝缩肝、化瘀消积、益气护肝之效。临床上只要见到脾虚气弱、四肢乏力、肝脏肿大压痛、呕恶纳呆、气息微弱、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而又无毒热壅滞之象者,应用本方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慢性肝炎系顽固性疾病,治疗不要急于求成,宜从缓图治,特别是慢性迁延性肝炎,采用隔日1剂的服药方法,更有助于自身产生免疫力。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会影响疗效。
加减:若黄疸甚者可加茵陈、车前子以清热利湿;胁痛甚者加延胡索以理气活血止痛;腹胀甚者加川楝子、香附以疏肝理气;嗳腐吞酸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化滞;兼有低热、盗汗、舌质偏红等肝肾阴虚之象者加枸杞、山茱萸以滋养肝肾。
2.验案举要
案(1):王某,女,39岁,农民。1986年1月21日就诊。
患者于3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未愈,病情时好时坏,常服护肝片、葡醛内酯以图维持。近一个月来,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泛恶欲呕、口中黏腻不爽,大便溏薄、上午低热、头痛绵绵。经县医院肝功能检查:麝浊12单位,锌浊12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400单位。诊断为慢性肝炎活动期。望其面色萎黄、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有齿痕,问知四肢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闻其气息微弱,切其脉细弱,触其肝脏肋弓下2厘米,质软而边缘光滑。
四诊合参:证属中气不足、肝脾不调、气滞血瘀。治宜补中益气、调和肝脾、行气活血、软缩肝脏。
以基本方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后,患者精神好转、食欲正常、腹胀胁痛消除、呕恶便溏好转。遂改用益气护肝汤原方,隔日1剂,共服药76剂,诸症悉除。经县医院复查肝功能两次,均属正常。
案(2):刘某,男,36岁,农民。
患者于甲子岁冬曾患乙型肝炎,经多方治疗症状好转,但每当劳累后右胁部仍隐隐作痛,食欲时好时坏,体质每况愈下。丙寅春节过后,症状加重。即便休息时也感右胁部疼痛,纳谷不香、便溏呕恶、体倦身疲、低热。经县医院肝功能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麝浊14单位、锌浊12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100单位。诊断为慢性肝炎活动期。于1986年4月15日就诊,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发暗,气息微弱,切其肝脏于肋弓下1.5厘米,质软而边缘光滑,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虚。
四诊合参,证属中气不足,肝脾不调,寒湿内蕴,肝经瘀滞。拟健脾燥湿、逐瘀消积、益气护肝之方法调治。
以基本方加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日1剂。
4月20日复诊:药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强,但大便完谷不化,舌脉从前。上方加肉豆蔻10克、焦三仙各10克。5剂。
4月26日再诊:诸症减轻,腹泻已止,原白腻之苔渐去,脉象较前有力。遂改为“益气护肝汤”原方加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鳖甲10克。服药45剂,诸症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