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堂︱切肤之痒——浅谈瘙痒症的治疗【一点资讯】
常听人们说某件事不重要,“无关痛痒”,我们皮肤科医生每天所做的正是“关乎痛痒”的大事。首先说个小故事引引题:前几天我出门诊,遇到一位79岁老太太,得了瘙痒症,极度焦虑,几乎精神失常,好几个家属看护着。我们工作中常碰到患者奇痒难耐,痒不欲生,产生自杀念头。所以说,瘙痒可切肤,瘙痒无小事。冬季,又是瘙痒症的高发季节,下面就和大伙唠一唠关于瘙痒症的那些事儿。
引起瘙痒的皮肤病: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疥疮、药疹、多形红斑、银屑病、毛发红糠疹、妊娠痒疹、大疱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瘤、瘙痒症等。
已知的致痒因子:
1.二十烷类: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H2;
2.胺和激酶:组胺、5-羟色胺、血管舒缓肽、胰基肽、激肽释放酶等;
3.神经肽类: P物质;
4.类阿片类: Met-脑啡肽、Leu-脑啡肽、β-内啡肽;
5.细胞因子类: IL-2、TNF;
6.其它酶类:如内肽酶、胰酶、木瓜蛋白酶;
7.其它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钙磷代谢产物等。
由于目前对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了解,治疗也较困难。
痒的发生机理:
1.由于某些理、化、热、电、精神等刺激兴奋了一大群重叠的初级伤害性感受器(表皮内,真皮浅层游离神经末梢,通过侧脊丘束,到达视丘及感觉中枢);
2.产生瘙痒感觉是由于某些中枢神经元激活的结果(2012美国:瘙痒神经在脊柱内,靠近脊髓),而产生疼痛时另一些中枢神经元激活的结果;
3.产生痒和痛的感觉依赖于中枢的整合;
4.中医观点: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神)”,与现代医学所讲的痒痛神经论不谋而合。
痒常夜间加重: 西医观点:白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分散了大脑对痒的敏感度,夜间则敏感度增加,影响睡眠。反之,睡眠不佳则痒感觉更加强烈;中医观点:《灵枢.顺气》“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很多中药及西药都是从镇静、舒缓安神、改善睡眠的角度,治疗和缓解瘙痒。
瘙痒症的治疗体会:今天不说别的皮肤病,我们只来说说皮肤瘙痒症的治疗。2019.9-2020.2我院门诊就诊的瘙痒症患者87人,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结合我院现有的治疗办法,总结一下瘙痒症的治疗:
1.系统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口服(扑尔敏、赛庚啶、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联合应用。
(2)硫代硫酸钠注射液静点(本用于氰化物中毒解毒,可用于皮肤瘙痒症及抗过敏)。
(3)中药:润肤止痒汤、润燥止痒胶囊。
(4)维生素类:谷维素。
(5)细胞因子IL-2拮抗剂(炎症介质、致痒介质):环孢素胶囊。可用于瘙痒症、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6)抗抑郁药:多虑平、安定片、阿普唑仑片。
(7)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瘀胆):纳美酮nalmefene、纳曲酮。
(8)静脉用麻醉剂:普鲁卡因静点。
(9)5-Ht受体拮抗剂(尿毒):昂丹司琼胶囊andansetron。
(10)白三烯B4拮抗剂:齐留通zileuton,可治瘙痒症、特应性皮炎等瘙痒。
(11)抗血小板凝聚药:阿司匹林(真红)。
2.局部用药及其它疗法:
(1)保湿剂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瘙痒症的发生,减轻了病情。
(2)耳针及脐穴贴敷。
(3)外用药膏:双黄软膏、尿素、氧硼、硫磺、水杨酸膏、他克莫司软膏等。
(4)针灸、拔罐。
(5)血液灌流:(尿毒、麻药致痒)可吸附大分子物质,有报道:地塞米松预处理透析器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瘙痒。
西医治疗局限性:瘙痒剧烈可致失眠、焦虑、甚至精神分裂。西医应用的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镇静止痒药,这类药多数有很强的中枢神经镇静作用及抗胆碱作用,用后嗜睡、口干、乏力、肝肾损害等,长期可成瘾。
中医治疗的优势:
1.老年瘙痒症者:养血润燥、扶正固本:年老气衰,气血虚弱,血虚生风,风盛则燥(便秘)、风动则痒,养血则息风。黄芪:补气血;甘草:护脾胃中焦;胡麻:润肺滋肠;枳壳:行气通便,老年人用药,忌大补大攻,并兼顾其便秘等伴随症状,上述方剂可制成汤剂口服,另也可从止痒安神角度,开展中药泡浴治疗。
2.与西药联合应用,减少了西药用量,减少了不良反应。
结束语:秋冬季节干燥,皮肤瘙痒愈发严重。同时疫情期间,大家积极做好皮肤的保湿护理,减少瘙痒症的发病。我们将共同努力,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致力于解决患者朋友们瘙痒的预防和治疗难题。
魏群,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擅长过敏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虫咬皮炎,面部皮炎,瘙痒症,体股癣,痤疮,银屑病,毛发红糠疹,带状疱疹,扁平苔藓、玫瑰糠疹、白癜风,秃发,过敏性紫癜,血管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病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皮肤科重症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