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洪英:放到朋友圈:临帖三境界

一、书之始,不可尽其形势,要先正脚手,此少得形势,然后微似范本。

初学书法,教程和老师都告诉我们临摹的要像原贴才行,就是第一步要先求行似,不过,也有的老师说要以见神采为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见神的要求是对的,但不是初学乍练的基本要求,而是有较高一级临摹水平者对初级临摹的升级版。

初学书法要先得形似,然后才能谈见神的问题,形不准,神就是无所依。

初学书法临摹要做到形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点画的形状和位置要最可能接近原贴。二是偏旁部首和结构最大限度接近原贴。三是整体结构精准。这三条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临摹学习的过程。

为什么要形准呢?我们知道学习书法就是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和书法造型能力,形准是基础中的基础。

临摹的形准,才能检验对书法技法掌握的程度或层次。

我们知道,美观字形的法度完备且森严,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增一点则过,减一点则不足,不足就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和谐,所以初学书法以描红为起步的原因就在于此。

因为我们对书法技法的理解不透不深,对技法的掌控能力也不够,只有求精求准才能改变掌控力不足的情况。临摹时,对范字越形似,说明我们理解和把握的越准确,掌控力也越到位。

如果临摹连基本的形都不准,说明我们不是在临摹,而是方法不对,是在抄帖,就是看着字帖写字,而不是按照范字一点一画的形状、位置和规矩要求去写,这不是再学习书法。

抄帖是学习书法最大的忌讳。

要想做到形似,一方面要进行反复的描红临摹,也可以采取双钩填墨的临摹方法。在描红过程中还要开动脑筋,结合所学书法技法进行读帖分析。

注意点画形状、位置和是怎么写出来的。在略有所得以后再去进行对临或临摹练习,自然能够做到形似。

形似也就是点画的形状位置,如大小长短,上下左右位置要尽可能做到和范字重影的程度。结构的疏密,开合与原帖范字一模一样。

这个过程也是锻炼自己的心、手对书法技法、字形驾驭掌控的过程,规范自己书写习惯和抛弃过去自己错 I'm误的书写习惯过程。

(这种情况,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有所不同的弊病和习惯。)

初学书法能够先得形似,基本上就达到了临摹学习的目的。

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键,不得计其遍数也。

这里的“不可尽其形势”,有循序渐进的意思,不是说不能追求形似,而是要通过反复的临摹学习,反复的对照字帖范字,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使得自己的临摹练习,逐步在形势上接近原贴。

二、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

欧阳修在《夏日学书说》中谈到书法的学习时说:学书当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为之奴书。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仅仅能够得到原帖之形似是不够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

要想使得自己的书法在前进一步,还要追求书法临摹的神似。

所谓的奴书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艺术需要在继承上的创新或个性。

当我们对一家书法能够临摹到形似的时候就不可一味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追求神似为主;要做到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

追求神似,首先我们读帖的重点就要有所改变。

要做到经常对所临摹的法帖进行把玩,研究欣赏揣摩书法家的立意,体悟更近一步从整体到精微之处的技法,扑捉其神韵或意味,自然领会把握其精气神。

在临摹学习时,要把所获得的感觉、意韵的表达于临摹作品中,所以欧阳询楷书临摹第一人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

姚孟起的这番话大意是说:我们在临摹学习一家作品之前要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熟读其中的每一个字形结构和点画形质,在做到胸有成竹后,方可展纸临摹,如此以来,心摹手追,心挥手运,穷其精微与奥妙,自臻化境。

大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的更透彻具体: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运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

姜夔告诉我们:读帖要如江南绣娘刺绣,首尾神往,一针不可放过。要在临摹之前,甚至过程中,要看准看细,从整体到局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一点一画的起笔、中段的行笔、收笔形态技法以及用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点画的形与质感等,都要尽可能在临摹之前,细加体味,体味其用笔方法,并努力不断加深对此帖之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此在临摹时,先得法后有意,自然容易得见得见真神。

学习书法由形似到神似,我们的书法的艺术性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到了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完全跳出师法的原贴的藩篱,但已经初步打下了一个由无我到化古为我的基础性的前提。

我们通过临摹经典书法取法的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也为我们精通一家和意临、遍阅百家的合临与未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专追神韵,不顾形骸,得意而忘形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临学习,我们的书法学习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也就是到了能出入自由、神形兼备的阶段,往后再临,便可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了,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的阶段。

欧阳修在谈到他学习李邕书法的经历时说“余虽因邕书得其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耶?”

临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意味着我们的书法学习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就像蜜蜂采百花之精英,酿自我之甘蜜一样,博取百家精华,广集群贤众妙,融而化之,混然天成的境界。

诚登此境,物我无间,可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书矣!

“得意忘形”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高级阶段,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忘形”,而是因为我们的临摹到了相对娴熟的阶段,不需要再把注意的重点放到字形上而已。

就像我们使用筷子那样,没有学会之前,菜都夹不住,需要学习的是使用筷子的方法,怎么拿捏,怎么用力,不同的食物怎么用不同的力度,随着时间了推移,手法高度熟练,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恐怕就没有人在记起这些,只顾品味美食了,而那些第一次拿筷子的外国人就不同。

“得意”是指,我们已经能够“深入领悟“字形或一家书法“蕴含在外形中的内在精神”或对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已经有所把握,可以以意而为之。

所谓内在精神,就是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书法家的人格美和作品表达出来的审美取向和格调、品味。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取向的。古代书法家们一向就有“书者,心之迹也”的说法。

好的作品,必定倾注着书法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一一悲观、喜悦、歌颂、谴责。

这些内在的感情,真实地蕴含在笔画之中,人们可以从书法的外形与文化内涵,通过临摹学习欣赏,潜移默化地受到书法家人格的熏陶,融会贯通与自己的作品创作之中 。”

王铎的临摹可以说就是“得意忘形”式的临摹或临创结合;现代如启功先生的临摹练习,同样如此。

“得意”的“意”,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法帖 ,一方面也与个人的悟性和生活阅历有关。因为我们面对同样一件作品,不同人的理解是有区别的,犹如盲人摸象那些,角度不同认识的深浅、是否全面大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