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狂僧最后的风流记忆原来在这里?
又是一年秋光晚,一休寺山门前两侧火红的枫叶随风摇曳,它们的姿态狂傲不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座寺庙的重建者—一休宗纯禅师。
1456年,62岁高龄的一休禅师重修了这座位于京都南部小城的小小禅寺,并在此度过了余生。区区几亩方正土地,收纳了一代狂僧最后的风流与感悟。
一休与一休寺
一休宗纯禅师(1394 ~ 1481 年),乳名千菊丸,是后小松天皇之子,号「一休」,戒名「宗纯」,自号「狂云子」「梦闺」「瞎驴」。他的法号「一休」出自偈诗「欲从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暂作一休」。
一休 6 岁出皇宫入佛门,13 岁凭《长门春草》出名,恩师死后自杀未遂,后师从大德寺华叟,27 岁闻鸦啼而顿悟,中年辛辣云游四方,老年嬉笑怒骂、风流纵情,一生跌宕传奇。
现在,人们因一休的传说来到一休寺,试图在飞檐庙堂之间寻找关于一代狂僧的残留记忆。
一休禅师重建妙胜寺后,这里就变成了他的住所,他在此生活了20 多年。81 岁时,一休成了京都大德寺(临济宗大德寺派的大本山)的住持,可他还是选择居住在妙胜寺,两地奔波。这里是他的心血所在,能不受外界干扰,揽得清风明月。
但是,一休来此之前,却是在红尘中看遍了虚幻浮华。时值室町末期,幕府将军足利义政荒淫,社会风气浮华败坏,连佛教界内部也极为堕落,僧侣追名逐利的情况屡见不鲜。
应永二十七年(1420 年)的一天夜晚,一休泛舟琵琶湖,听到乌鸦的叫声而顿悟。于是其师华叟赠予他「印可状」,这是师父给得道弟子颁发的证明文书,在那个时代非常值钱,可一休谢绝了(一说是掷于火中),他离开寺庙,开始了四处云游的生活。一休冷眼瞧着世俗和佛门都不再清静,开始「癫狂痴缠」,诗作也极尽讽刺之能事。
传说他曾持朱鞘的木剑行走于街市,有人围观他便说「剑不出鞘人人道此为绝世宝剑,其实只是一根无用的木头罢了」,以此警悟世人,讽刺当时只重视表面功夫的浮华世风。后来,一休禅师终于来到妙胜寺,这因战祸而破败不堪、无人问津的小寺院却恰好成为他抽离自身,重建信仰的好地方。
一休是得道高僧,也是佛门异类。禅宗禁欲,可在那个时代,许多僧侣一面和女子私通,一面标榜着不近女色,没有人敢撕去他们身上道貌岸然的伪装。一休主张「佛祖心中留」,反对禅宗的禁欲,更厌恶僧众的虚伪,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光明正大亲近美色,直言「名妓谈情,高僧讲道,实同出一辙」。他不仅曾与名妓有染,更是于78 岁的高龄开始和一名名为「森女」的盲女弟子相恋多年。关于森女的身份众说纷纭,但无可否认的是一休对她情真凿凿。
「放眼众生皆轻贱,爱看森也美风流」,他的《狂云集》中有多首诗作大胆露骨地描述了这段迟暮的爱情。一休曾挟女子入寺,不知他是否也在一休寺中与森女风花雪月,快活肆意。
一休毫不避讳情爱,却又始终在情爱旋涡中清醒自持,他深知男女爱欲只是色相,等一切成了骸骨,爱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只有佛祖大道才是彼岸永恒。在度过了放浪形骸的晚年之后,1481 年,87 岁高龄的一休禅师感染疟疾去世,葬于他亲手建设的一休寺宗纯王庙。
△ 一休寺宗纯王庙
辞世时,一休的诗也不同凡响: 「十年花下理芳盟,一段风流无限情。惜别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诗句跳脱了中年愤世嫉俗的辛辣,虽香艳却自有深情,让人怀疑那个15 岁憧憬清明天地的少年其实从未走远,这景致无限的一休寺也是他为世俗留下的最后一场不醒春梦。
枯山水「独坐镇寰宇」
一休寺作为禅宗寺院,其庭园也处处展现着禅宗美学。日本的禅宗讲究「以心传心」「自解自悟」,通过个体的直觉,利用沉思冥想,在悟境中达到精神的超脱自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枯山水庭园的构造也多以简单静止的元素,隐喻寰宇世界,祈盼内心空灵。这种纯净而写意的表达方式成了枯山水最别致的魅力。
方丈庭园南庭一休寺内的枯山水景观共有三处。最著名的一处是方丈室外的方丈庭园南庭,以宗纯王庙和虎丘为背景,杜鹃繁茂,西面有巨大的苏铁,是典型的江户时代禅宗庭园风格。杜鹃丛直至檐下,地上铺满白砂,主要以涟纹和旋涡纹为主,曲直间折射出江海的宁静与变化,明快中又透露出沉静的雅味。
△ 方丈庭园北庭第二处则是方丈庭园北庭,又名蓬莱庭园。东北角落有高约两米的观音石,这里还用石块营造了枯瀑布景观,使人虽不见落水,却仍感气势如虹。还有一处是一休的陵墓,宗纯王庙前。这里景致小巧,山石高低错落,依然保存了室町遗风。
△ 方丈庭园东庭除了三处枯山水庭园,方丈室另一侧的东庭也十分值得一观。东庭树影幽幽,大小石头或立或卧,代表十六罗汉,秋日里还能看到墙外参道的红叶,可谓一步一景。
丹枫翠苔,砂海石瀑,一休寺的庭园优美精致,是江户时代一流庭园的代表,观者亦可从中一窥一休禅师浪漫而洁净的内心。
一休寺禅食
一休寺提供多种禅食,其中一汁九菜精进膳尤为丰盛,且食材随季节而变。森女已逝,却可点一例森女便当,想象她姣好的容颜。
此外,一休寺纳豆也很有名,制作方法从一休禅师时代沿用至今,风味独特。
梁琳/ text
一休寺/ photo courte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