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举例有总结!15个常见逻辑谬误汇总(下)

本文转载自“多多爸”简书页面

原文链接:https://thebestschools.org/magazine/15-logical-fallacies-know/

有举例有总结!15个常见逻辑谬误汇总(上)

8.红鲱鱼( ignoratio elenchi )

有些论点看似相关,实则已经偏离了主题,分散了辩论者的注意力,这些论点就叫红鲱鱼。当有人不喜欢当前的主题,想要绕道去讨论更容易或更安全的问题,会使用这种策略。红鲱鱼式论点虽然与问题有关,但相关度不足以对严肃的讨论提供帮助,所起的作用是混淆问题、分散注意力,而不是澄清问题和集中注意力。
(其实就是故意跑题或者打岔。还是了解一下这个说法吧,以便以后有人说起什么是红鲱鱼,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意思。)
“红鲱鱼”指的是一种熏制的红棕色的盐渍鲱鱼,非常刺鼻。据说这种香气对狗来说非常强烈和美味,被用作训练设备,用于测试猎犬如何在不分心的情况下追踪气味。狗通常不被用于捕猎鱼类,所以红鲱鱼会让狗离开它们应该捕猎的东西。
有时红鲱鱼难以识别,因为不同论点之间的相关度并不总是很清晰。枝节论点可以被用得与主题相关,也可以被用得跟主题不相关。日常中我们遇到的那些较大的分歧,通常要涉及到多个层次,以及贯穿其中的不同的子主题。为防范红鲱鱼的谬论,我们可以通过厘清为何谈话各部分与核心主题相关,以及相关程度。

轮到你了:

以下哪个例子是红鲱鱼谬误?
例1:“我的妻子想清理车库,我问她户外家具怎么办?现在她开始买新的户外家具,不再管车库的事情了。”
例2:“我的妻子想清理车库,我问她户外家具怎么办?那些家具也不用,只是占用车库的空间。“

油管视频:电影“谢谢你抽烟”片段
  • (父)比如你的观点是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我的观点是香草最好。我对你说,香草冰淇淋最好吃,你说……

  • (子)……才不,巧克力最好

  • (父)好的,但这么讲下去你赢不了这场辩论。接下来我问,你认为巧克力是冰欺凌里面最重要的部分……

  • (子)对,那是最好的冰淇淋,我不会吃任何其他的冰淇淋

  • (父)好的,那么你认为巧克力是全部

  • (子)对,我只要巧克力

  • (父)但我要的不只是巧克力,同样,我要的也不只是香草。我认为我们需要自由,我们需要选择冰淇淋的自由,这就是自由的定义。

  • (子)但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话题

  • (父)但这是我要讨论的

  • (子)但你并没有证明香草是最好的

  • (父)我用不着,我只需证明你错了,你错了,我就对了

  • (子)但你还是没有说服我

  • (父)我要说服的不是你,我要说服的是他们(指大众)

9.诉诸虚伪(Tu Quoque)

诉诸虚伪又被称作“你也一样”(拉丁语tu quoque,意思是you also),是企图通过指出对手的虚伪而使讨论偏离主题。这种策略并不解决问题,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即便是伪君子也可能说的是实话。专注于对方的虚伪是一种转移策略,通过指责另一个人有同样的问题或类似的东西,tu quoque让自己逃离正在经受的指责。比如杰克说:“也许我是有点通奸行为,但杰森也一样!”,他就是试图通过让其他人分担责任来减轻自己的责任,甚至是证明自己没做错,但其他人的错误并不能用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就算其他人有同样的错误,杰克仍然是个奸夫。
诉诸虚伪通常用来转移责任,而去分散人们对最初问题的注意力。然而要明确的是,如果只是指出他人的虚伪本身并不构成谬误。比如,杰克如果这样说,“是的,我犯了通奸罪。吉尔也犯了通奸罪,我们很多人都这样做了,但我仍然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在这个例子中,杰克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或者推卸责任,他的做法是把自己的错误放到了更大的背景里。只有当论证者企图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而逃脱被指责,诉诸虚伪才成为谬论。
轮到你了:
以下哪一项是“诉诸虚伪”谬误?
例1:“但是,爸爸,我知道你在我这个年龄就开始抽烟了,所以你凭什么不让我也抽烟?”
例2:“小子,是的,我确实在你这个年龄时抽烟了,那时候抽烟就是个蠢事,现在仍然是个蠢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让你抽烟、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或者用烟来做任何事情。”

油管视频:Tu Quoque
诉诸虚伪(Tu Quoque) 是当人们把其他人的虚伪当作论据来转移对自己的指责的一种谬误。下面是两个典型的谬误
  • 环保主义者自己也开车,并不能证明汽车对环境无害

  • 宗教人士并不是总遵守教义,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教义是错的

另外一些你也一样或者诉诸虚伪的例子:
  • 别告诉我别抽烟,你自己每天抽两包

  • 美国无权对沙特Human right指手画脚,看看关塔那摩监狱

  • 如果你真相信祷告的作用,你就不该去看医生

  • 女权主义者说时尚界迫害女性,但她们自己还穿高跟鞋

  • 自由主义者希望减少政府干预,但他们自己也不去无政府的索马里

但指出对方虚伪并不总是谬误,现实当中我们做不到全知全能,所以需要依赖权威意见,如果权威本身是虚伪的话,他的意见就不再值得依赖。比如:
  • 我宣称把钱全部捐出去会让自己更快乐,但我没有这样做。此时虽然仍不能证明捐钱带来快乐是错的,但这个结论已经变得可疑了。

  • 我说全素食很容易做到,但我仍然吃肉,我的行为为我的主张提供了一个反例,该主张便不再可信。

为何“诉诸虚伪”是种谬误?

现实当中,人们不可能永远按照自己的信念做事,因为奉守信念通常要求或多或少的牺牲,比如吃素、坚持锻炼;或者要求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很容易失败,比如环保;再或者,人们的信念有时会出现动摇,比如共和党在其他场合要求政府减少补贴,但并不拒绝农业补贴。人类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做到对的事情,但不能用来证明对的事情是错的。

10.归因谬误(Causal Fallacy)

在寻找原因时犯下的逻辑错误就是归因谬误,这是一大类谬误,有很多变种。
第一种是假因(False Cause 或者 non causa pro causa),是指当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所做的归因。例如,“你父母给你起名叫'丰收',那他们肯定是农民”。当然这个推断可能对,但仅靠名字是不充分的,一个人的名字并非推断他们父母职业的可靠信息。
第二种是后此(Post Hoc fallacy)。Post hoc是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的缩写(“在一件事之后发生,这件事就是原因”)。用一件事先发生来证明这件事就是后面发生的事情的原因时,就犯了后此谬误。这种谬误混淆了“随后”和“因为”。许多迷信都产生自后此谬误,如:
“昨天,我从梯子下面穿过、把打开的伞放在屋里、打翻了盐、遇到了黑猫(都是西方迷信里做了会带来坏运气的事情),却忘了用幸运骰子敲木头。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遇到了一堆糟心事儿。真倒霉。”
从理论上讲,这些事情也许可能导致坏运气,但这些迷信从未被已知的证据证实过,更合理的结论应该是这些事件并不会导致运气不好。即便后来的糟心事的确发生在穿楼梯、打翻盐之后,更可能的是这个人期待糟心的结果,才故意做了那些事。这就是个后此谬误。当然了,如果你从梯子上摔下来,砸到了一只愤怒的黑猫,并且被一把打开的雨伞绊住,那倒真是很糟糕的一天。
第三种是相关性谬误(correlational fallacy或者cum hoc ergo propter hoc,与它相关所以就因为它),是说将两个同时发生的事情解释为具有因果关系。两件事很有可能在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凑巧同时发生;或者,当第三个因素导致两件事共同发生,这两件事也没有因果关系。
例如,“乔每次去游泳时都会穿着他的Speedos,说明一穿上Speedos,他就会遇到想让他去游泳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相关的谬误。理论上他确实可能毫无来由地就穿上了Speedo泳裤,而没去考虑穿上泳裤之后干什么,然后就令人意外跳到了寒冷潮湿的泳池里。但是更可能的是,因为他已经计划去游泳,所以才穿上Speedos。

油管视频1:批判性思维-因果谬误
Bert:嗨,Ernie!
Ernie:(举着香蕉在耳朵边上)早上好,Bert!
Bert: 你为什么总在耳朵边上举着香蕉?
Ernie:为了赶走鳄鱼。
Bert:鳄鱼?芝麻街哪来的鳄鱼?
Ernie:那说明香蕉起作用了。

轮到你了:
在这些例子中,哪种因果谬误起作用?
例1:“吉米今天不在学校。他一定是跟家里出去玩了。“
例2:“吉米发烧、鼻窦充血、咳嗽,没来上学。所以他今天晚些时候可能会去做化验。”
例3:“这个'鹿穿越'标志应该挪到别的地方去。这段路是事故高发的高速公路,鹿应该从别的地方穿过去。“

油管视频2:后此谬误
(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刚旅行回来与妈妈通电话)
谢尔顿:不,妈妈,我并没有感到你和教友为我的安全做的祷告。我安全回家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你们的祷告起了作用,这是一个后此谬误。

11.沉没成本谬误

有时我们对某个项目过于投入而不愿放弃,就算这个项目已被证明不会产生有用的结果也不行。想要完成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当投入了大量资源以后,这很常见,通常也算不上逻辑谬误。不过,当我们认为应该继续执行这个任务或项目时,这种想法就变成了逻辑谬误:我们的决策基于已经产生的投入或者成本,而不是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成本。确实,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人物会产生成就感,这个项目也许还有其他价值,但这些回报并不能证明继续投入是划算的。
当我们希望获取完成感或成就感时,就容易产生“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术语,指已经发生的、无法收回的费用。例如,在看完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前六集后,您发现该节目不适合您,这六集是你的“沉没成本”。但是,如果你觉得既然已经投入了大约六个小时的生命,所以你应该看完,那就是糟糕的决策,因为它的成本高于收益。
在心理上,当我们渴望完成感或成就感,或者我们对这个这个项目非常熟悉因此沉溺其中会感到舒服,就容易产生沉没成本谬误。有时,我们会在某个“投资”项目投入过多感情,就会产生“烧钱”、浪费时间以及错误管理资源等行为。
轮到你了:
请考虑以下示例。哪一个是沉没成本谬误,哪个不是?
例1:“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结束了。我们都很惨,没有婚姻,没有小孩,没有稳定的工作。但跟他已经在一起七年了,所以我最好还是和他继续过。”
例2:“我大学上了一半了。大学很难,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有趣,但我事先不知道。我想我会读完并获得学位。”

(油管视频)Julia Galef讲解沉没成本,里面讲了几个例子。
  • 简单的例子:你去商店购物,快走到了突然想到商店今天不开门,但你想已经走了这么远,还是走到底吧。

  • 常见的例子:现有的工作已经不再适合你,而更好的工作也已经出现,你的选择是,在过去的工作上投入了那么多,那还是坚守吧。过去的投入是“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谬误产生的原因:决策不是基于未来的收益,而是基于是否愿意看到过去的投入消失。

  • 小到书读了100页才发现没什么帮助,是否继续读;大到博士读了一半发现自己对此其实毫无兴趣,是否继续。

12.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诉诸权威是对权威的误用,有多种情况,包括只引用权威意见——实际上是通过假定权威永远正确去绕开其他可检验和翔实的证据、引用无关的权威、或引用假权威。
像许多其他逻辑谬误一样,诉诸权威(拉丁文“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意为“argument from respect”)很难被发现。难以发现的原因是,引用具有相关性的权威说法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其实是好的说理方法。问题在于,如果你的论据只有权威意见,并要求听众无条件接受权威意见,而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表明这些权威是正确的,就会构成谬误。
通常诉诸权威谬误指的是无关的权威,比如在试图证明一些关于精神病学现象时引用一位足科医生的意见一样。引用权威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时,你不仅要引用具有相关性的权威,还需要正确地展示权威的意见,确保其能够被接受和认同。
再看一个无关权威的例子:“我买了Fruit of the Loom™内衣,因为迈克尔乔丹说这是最好的。”但是,迈克尔乔丹不是内衣领域的权威。
再看一个不连贯的逻辑:“五分之四的牙医都认为刷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牙医确实都有关于牙齿卫生的专业知识,但他们没有资格就人生意义得出这么深刻的结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专家建议。这也是无关权威。
或者“我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因为我的妈妈这么说”。虽然我可能确实非常英俊,但妈妈的意见并不能证明这一点。妈妈有偏见,因为作为母亲她的任务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她也很容易通过“玫瑰色眼镜”看到我。她的权威是虚幻的。
过度依赖权威的另一个问题是,就算是权威也有时会出错。16世纪的科学专家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地心说),事实证明他们错了;19世纪一流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感知的宇宙永远存在(稳态理论),他们也错了。
出于上述原因,虽然一般来说将有证据支持的权威意见作为论据是很好的论证方式,但即使是权威也需要能够被(公正的)怀疑,因为他们可能犯错误,或者在专业之外以其他方式误导你。
轮到你了:
请考虑以下示例。这些陈述如何错误地引用了权威?
示例1:“因为马丁辛在电视上扮演总统,他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
例2:“有一天机器人将奴役我们所有人。这是真的,我的计算机科学老师这么说。”
例3:“这个互联网新闻网站说,候选人打击婴儿。我们知道这是真的,因为它在互联网上。”

油管视频
(很老的视频,大概是反思教育方式的时候拍的宣传片)
  • 解说:这些孩子被教育成无条件地接受任何塞给他们的东西,毫无批判性,质疑精神不会得到鼓励。

  • 老师: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你带教材了吗?

  • 学生:带了,老师(并递上教材)。

  • 老师:书上有没有说我们的法庭永远是公正的?

  • 学生:有,老师。

  • 老师:那你怎么还敢对这个事情有疑问?

  • 解说:所以我们看到下面的事情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 学生:(拿着书对家长)但这一定是真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13 含糊不清(Equivocation or Ambiguity)

当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被故意说得很含糊,以期产生混乱,引导听众听错自己的意思,就产生了含糊不清谬误。“一词多义”(equvication)的词源来自“平等”(equal)和“声音”(voice),指两个声音,和一个单词可以表示两样不同的东西。与之同意的是另一个词是“歧义”(ambiguity)。
当这个技巧被用于写诗或者或喜剧时,我们称之为“文字游戏”。但是当它在政治演讲、涉及到道德或者价值的辩论、或者经济报道中,有意引起观众或者读者的误解,那就构成一种谬误。这里需要强调这种有意的含糊才构成谬误,非故意的含糊引起的误解只是误解。构成谬误的含糊不清都带有欺骗的语气,通常以委婉语的形式出现,用听起来“更好”的词语代替令人不快的词语。例如,委婉语可能会用“创造性许可”代替“撒谎”,或用“年轻人的轻率”代替“犯罪背景”,或者用“提前退休”代替“解雇”。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可能会将彼此的关系描述为“只是朋友”,让人觉得他们之间没有浪漫关系。这些用语替代的词一旦被有意使用以误导他人,就成为含糊不清谬误。
轮到你了:
以下哪些例子是含糊不清谬误?
例1:“他的党希望将你的宝贵税收花在构建大政府上,而我的党正计划对关键项目进行战略性联邦投资。“
例2:“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说我违背了诺言。我说我再也不会和前女友说话了,我确实没有,我只是给她发了一些照片和短信。”

14. 诉诸同情(Appeal to Pity)

诉诸同情(拉丁文Argumentum ad misericordiam,即英文的argument to compassion)跟针对人身一样,是一种相关性的谬误,这两种谬误的问题都在于与所讨论主题的对错无关,而是通过利用他人的同情或者某些情感上的敏感去绕开主题。换言之,诉诸同情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操纵,例如
“你怎么能吃那个无辜的小胡萝卜?他那么小就从地里家中被摘下来,还经过粗暴的去皮和化学处理,包装以后再运到当地的杂货店。它对你没做任何坏事,你却要吃了它。你得好好反思一下你把什么东西吃到肚里去了。”
显然,这一对吃胡萝卜的指控是通过将胡萝卜比成有意识的动物来实现的——而且强调胡萝卜的“小”,但这一指控并非以事实作为根据。那么依照正确的逻辑,什么时候你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你把什么东西吃到肚里去了”呢?答案是当只有存在确切的证据证明,你的食物是由不道德的农业实践或者不公平的交易行为生产的,比如使用奴隶、使用有毒的化学制剂等等,你才需要反思。
真理和谬误属事实范畴,而非情感范畴,这是一个“是”与“不是”的判断,而与人们的感受无关。换言之,当我们将感情误解为事实时,就会出现这种谬误。人的感受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才能用来探测真理,因此我们可以将下面这条作为一个一般规则:当我们将情绪视为判定事情真假的确定证据时,我们肯定在犯错。举个例子,孩子们因为觉得他们的床下有怪物而害怕黑暗,但这(害怕)并不能用来证明怪物的存在。
真理和谬误属事实范畴,而非情感范畴。
说句公道话,情感有时也可能与真假相关。比如,在道德领域,当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是否令人生厌或值得称赞,或者政策领域,政府的政策是令人愉快还是令人反感,情感或者感受当然是判断的关键因素。在计划一项社会活动、为一种产品做广告、或为一项慈善事业团结一群人的时候,人们的感受或者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数据。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一旦情感被用来代替事实、或者作为对事实的干扰,就变成了诉诸同情的谬误。
珠宝和汽车公司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来说服你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一个谬论,因为这是一个行动,而不是一个主张,无关真或假。不过如果他们通过诉诸情感来证明你需要这辆车,或者某款钻石手镯能将你的青春、魅力和社会地位从时间老人的寒冷湿冷的魔掌中夺回,那就是一种谬论。事实上,你可能不需要那些东西,它们也不会拯救你转瞬即逝的年轻岁月。
轮到你了:
其中哪一个是诉诸情感的谬误,哪一个不是?
例1:“老师,这篇论文你得给我打个A。我知道我只写了一个句子,还放了一些剪贴画,但请你理解,我的祖母在旅行时突然去世了,我要去外地参加她的葬礼,而葬礼过程中我的父母还离了婚,所有这些压力让我这两周分外紧张。请你多点同情心,我祖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我这门课能得A。“
例2:“老师,我知道这个作业不合格,对此我也感觉很不好。我想和你约个时间见面,讨论下一项作业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诉诸同情是诉诸情感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诉诸愤怒、恐惧/焦虑、内疚、悲伤、厌恶、骄傲、解脱、希望等谬误,都是通过诉诸某种情感的方式让人们去用情感代替事实做判断。

油管视频:辛普森一家之“想想孩子!”
大概是Helen Lovejoy本人做事惹人讨厌,却经常(很夸张地)用孩子来说事儿。

15. 花车谬误(Bandwagon Fallacy)

花车谬误是指,因为其他人同意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真的、正确的、或者好的。一系列相近的谬误都可以归到诉诸大众之下,比如,诉诸流行(拉丁语ad populum,即to the populous/popularity),指流行的就应该被接受;诉诸民意(拉丁语concensus gentium,即consensus of the people),指因为相关权威或人民都同意,就应该接受一件事情;地位诉求(status appeal)是指如果一件事会让你“受欢迎”、“重要”、或“成功”,这件事就是真实、正确或好的。
Bandwagon是游行时使用的花车,据说古代的政治家为了获得选票,会游行穿过选民所在地区的街道,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支持候选人的人会被邀请跳上这个花车,Bandwagon Fallacy因此得名。
这种策略在广告客户中很常见,比如“想成为迈克尔乔丹,从早餐选择wheaties开始“,“喝佳得乐,因为这是所有职业运动员保持水分的方式”,“麦当劳已经为990亿人次提供过美味食物,你是下一个”。这种论述的形式通常是:'许多人做或认为X,所以你也应该做或考虑X。
这种说理方式的问题是,众人对某个说法或者行为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这种接受总是有道理的。人们可能会被误导、会犯糊涂、会被欺骗,甚至会有意选择非理性行为。尤其是,群体行为有时是愚蠢,比如“暴民心态”的形成。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并不会因为很多人做出同样选择时就不再发生。
轮到你了:
下面哪个是花车谬误?
例1:“我学校的几乎每个人都在星期五晚上参加聚会,这一定是个很受欢迎的事情。”
例 2:“我学校的几乎每个人都将在周五晚上参加聚会,这一定是一件对的事情。”

油管视频:花车谬误
  • 花车谬误产生的原因是人们有对某个群体产生归属的情感诉求。

  • 跟花车谬误相近的是诉诸流行和地位诉求

    • 诉诸流行是对群体的情感诉求

    • 地位诉求是指人们认为特定的标签或品牌会使他们显得更优雅或者更重要

  • 例子

    • 支持家乡的球队

作者:多多爸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d589b079ded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