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美墨汽车条款,开启美本土车企死亡的大门!
2018年8月27日,美国和墨西哥达成贸易协定
墨西哥和美国的磋商聚焦于起草针对汽车行业的新规则,特朗普将此作为推动重订该协议努力的核心,他曾多次称该协议对美国工人而言可谓是“灾难”。
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AAPC)主席Matt Blunt称,他们对新协议持乐观看法,但仍在评估其细节。AAPC代表的车企包括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福特汽车及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
一位美国贸易官员称,协议将要求NAFTA地区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比例达到75%,高于目前的62.5%。一份描述这项双边协议的情况说明书规定了将在美国和墨西哥制造的零部件。
特朗普政府表示,该协议改进了劳工条款,部分原因在于协议要求40-45%的汽车零部件由时薪至少为16美元的工人生产,这可能会打消车企将就业岗位转向墨西哥的动机。
美国不再坚持要求协议自动终止条款,即所谓的“落日条款”。
相反,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表示,美国和墨西哥同意协议期限为16年,每六年评估一次,并可根据评估结果将协议期限延长16年。
墨西哥同意取消某些反倾销案的争端解决小组,此举可能会让与加拿大的谈判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加拿大坚持设立争端解决小组。
周一宣布的这项消息提振了美墨加三国股市,汽车股表现抢眼,因为协议似乎消除了打压该行业数月之久的不确定性,令投资者感到宽慰。
笔者认为,该协议影响深远,将会大大超出市场认知。
预示着中欧日韩出口美国汽车零配件必然加征关税
协议将要求NAFTA地区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比例达到75%,高于目前的62.5%。协议改进了劳工条款,要求40-45%的汽车零部件由时薪至少为16美元的工人生产,这可能会打消车企将就业岗位转向墨西哥的动机。
意味着,如果对中欧日韩的出口美国车企的汽车零部件如果不加关税,那么这个协定对美墨协定极端不利。
但是如果汽车关税贸易战打响,那么美国车企将成为本土孤岛企业,失去世界市场的竞争资格!
1,原产地规则75%,增加12.5%。
因为原产地原因,剩余的25%必须保证最低价格,最高品质。这部分只能由中国提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提供类似低价高质量产品。
2,40%!45%,16美元时薪
汽车生产中的40%至45%的制造工作,必须由平均一小时16美元以上工资的工人生产。这个工资标准超过美国工人平均收入标准,所以,这是划分美国工人比例的条款。
意味着,一个车企在美国销售的汽车的40%价值的工作岗位必须在美国,墨西哥找不到如此高工资的工人。川普曾要求50%,降了5至10%,才勉强谈成。
我们来算一下:
16美元以上工作岗位只能由美国提供,那么在北美生产越多,美国的岗位就越多,成本越高。
如果,在NAFTA生产100%,就意味着有40%~45%的岗位都会流到美国去,这将大大提高在原来在墨西哥生产的车企成本。所以,必须降低到下限,原产地生产不超过75%。而75%的40%,是整车30%的制造量,就是说最低下限30%的产值由美国工厂提供。
即今后的状况将是在美国卖的汽车是在美国生产30%,墨西哥生产45%,合计NAFTA75%,其它地方(中国)25%。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美国车企必须遵循这个规定,欧日韩等所有在墨西哥的车企都要这么做。也就是说,所有全球车企巨头所有墨西哥的车厂都必须马上改组,工程量巨大。
3,零关税
由于以上条款基础上的零关税,导致同等关税条件下,墨西哥工厂竞争力下降。由此可见,美国必将对墨西哥以外的生产工厂加以限制,不然就严重损害了零关税下原墨西哥工厂的利益。因为如果欧日韩工厂生产的汽车没有类似条款的话,成本会大大降低。
结论是川普对欧日加征25%关税势在必行!
那么接下来呢?
所有的国家都不会再进口北美生产的车
原因很明显:
一、成本大增
二、关税,导致美国成为全世界贸易敌对国
那么世界车企怎么走?
世界车企必须生存,只能抱团取暖:
一、欧日自由贸易,带来相互的汽车市场,说不定韩国也加入。
二、全世界共同开发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
中国市场是美国市场的一倍以上,各国已经开始提前布局。
德国已经率先布局,今年默克尔访华已经签下近500亿投资协议。
日本也有大举跟进的计划。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7日报道,丰田要应对中国当地对纯电动汽车(EV)等环保汽车的需求,投资总额被认为达到1000亿日元规模
而美国三大车企在贸易战背景下毫无机会,除了在美国被逼几乎破产的特斯拉。特斯拉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将成为一个中国企业。
美国汽车企业,今后将沦为美国一国专门的中小车企。
美国车企估计会再迎来一波减税,但是减税无法弥补成本的升高。同时因为成本升高的原因,需要加大融资力度,那么加息又会进一步吞噬减税带来的效果。
如果全世界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得到发展,那么孤独的美企的未来走向只有一条路: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