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处居所,几度搬家:在北京,梅兰芳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人生?
梅兰芳的人生与艺术活动主要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其去世仅有十余年。那么,梅兰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与影响力,使他在去世近60 年后的今天,却依然为世人所铭记和推崇?
众所周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是梅兰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身份与标签。这个身份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提到 “梅兰芳”这个名字,浮现于脑 海的常常是正在作报告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正在给年轻演员讲述表演经验的前辈艺术家、正手捧金印慷慨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穆桂英等形象。
其实,梅兰芳一生的经历与形象远远不止这一点。青年时期的梅兰芳,追捧他的观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遍布各阶层。
除京剧之外,他还精研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曾先后师从王梦白、吴昌硕、齐白石等绘画大师;他的书斋缀玉轩既是著名的戏曲古籍文献收藏之所,也是当 时中外文化、艺术、政要等名流纷纷造访之地,以至于被称为“民间的文化外交部长”;1919年、1924年、1929年、1956年他数次访日演出,1930年、1935年又先后带领剧团访美访苏,是较早将中国京剧艺术有规模有组织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和先行者。
拥有如此丰富多维形象的梅兰芳,不仅仅只有舞台艺术上的光彩照人,自青年时代他即已展现出的人品道德、文化担当、文化自觉、民族大义等,同样令人感佩不已。陈毅元帅曾评价梅兰芳为“一代完人”,这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他德艺双馨的一生的高度而准确的概括。
瑞典国王当年的王储与梅兰芳会面的合影
说到梅兰芳辉煌而极具传奇性的一生,北京这座城市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出生于此、学艺于此、初次登台于此、成名于此、登上艺术巅峰于此,及至其人生的落幕也于此。当然除了北京之外,梅兰芳一生还曾在上海、香港等地较长时间居住过,也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动人故事。但他在北京的居所及其变迁更具历史兴味。一方面北京的故居连缀了梅兰芳在这座古都中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也涵融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戏曲舞台承载了作为演员的梅兰芳的艺术人生,那么他在北京的故居及其中发生的故事,则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梅兰芳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气质及其 为人处世的品格修养,那里如同他的另一方舞台——一个呈现更为真实的梅兰芳的人生舞台。
梅兰芳一生在北京先后有八处居所,分别为铁树斜街101号、百顺胡同、北芦草园胡同9号、鞭子巷头条、鞭子巷三条、青云胡同29号、无量大人胡同24号、 护国寺街9号。
祖辈遗荫
铁树斜街101号故居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现为铁树斜街 101 号)的梅家老宅。
梅家为梨园世家,从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算起,一门四代从事戏曲艺术。梅家老宅所在的李铁拐斜街,是北京大栅栏的名街之一,是八大胡同与其北面商店与居民区的分界处,八大胡同均在其南面。一说到八大胡同,很多人都会想到烟花柳巷处。其实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除了大量的妓院外,更早的是戏曲艺人生活和从艺之地,可谓当时的戏曲演出活动的汇聚地。
李铁拐斜街45号梅家老宅,最早为其祖父梅巧玲购置居住。梅巧玲(1842— 1882),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他天资聪敏,刻苦学艺,终成京昆俱佳、 扮相雍容端丽、台风清新、念白文雅脱俗的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年轻时即为“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主要旦角,30多岁开始执掌四喜班,也曾担任精忠庙会首,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巧玲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的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重信义、讲情谊,有“义伶”的美誉。清光绪八年(1882年)梅巧玲在此宅中病故,且年梅兰芳之父梅竹芬年仅8岁。
祖父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兰芳为梅门独子。不料在梅兰芳三四岁时,父亲梅竹芬又患病亡故于此 宅,孤儿寡母随祖母和伯父伯母生活,一家数口仅靠伯父梅雨田操琴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但祖父梅巧玲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有担当、讲情谊,留给了梅兰芳两大精神财富。
梅兰芳出生地梅家老宅大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现为铁树斜街101号)
一个是优良的家风家德。梅兰芳曾自述:“我的祖父梅巧玲是满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名演员。在那个时期,戏曲演员是被人看不起的。我祖父一生为人有行侠仗义的作风,他对同业和朋友们的帮忙,常常是牺牲本身的利益去替别人解决困难,这类事情很为人们所称道。我的父母去世很早,我祖母和姑母把我祖父的为人行事讲给我听,我受了感动,立志要学我祖父和一切好人的样子,要 长进向上,不敢胡来。”梅兰芳一生为人宽厚、谦虚谨慎,即是秉其先祖家风 家德。
梅兰芳与师傅吴菱仙
第二个精神财富则是良好的同行人缘。梅兰芳正式学戏是在7岁,跟从时小福的弟子吴菱仙开蒙学青衣戏。吴菱仙早年在四喜班学戏,也算是梅巧玲的弟子。他对梅兰芳说过:“你祖父对待班里的人,实在太好。每逢年节,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情形,随时加以适当照顾。有一次我家里遭到意外的事,让他知道 了,他远远地扔过一个小纸团儿,口里说:'菱仙,给你个槟榔吃!’等我接到手里,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银票。当每个人拿到这类赠与的款项时,往往都是他最需要这笔钱的时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教过或提携过梅兰芳的还有王瑶卿 (人称梨园行旦角的“通天教主”,四大名旦都曾向他学戏)、谭鑫培(伶界大王)、王凤卿(王瑶卿之弟,梅兰芳早期的主要合作合演者,其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即是受到王凤卿的提携)等等,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恩惠或帮助。
说到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曾说过:“谭鑫培先生是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同光十三绝的人物。谭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 年前,65岁的谭鑫培就和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生命的最后的半年中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班社聚居
百顺胡同故居
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这一年,梅兰芳7岁。此时他的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已去世,养活梅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伯父梅雨田的身上。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街市一片萧条,多家戏园茶园被烧了,剩下几家也关门歇 业,戏班不得不停演而断了戏份,演员们只得外出自谋出路。名丑萧长华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烧白薯,名净李寿山上街叫卖萝卜和鸡蛋糕。梅雨田演出一场挣一份钱,没有演出也就没有收入。万般苦恼之余,梅雨田靠给人修表维持生计。
伯父梅雨田
在百顺胡同居住的期间是梅家家道中落、每况愈下,生活渐趋窘迫的时期。为生活所迫,七八岁开始梅兰芳不得不弃学在家学戏。幼时梅兰芳的天资并不 出众,梅雨田为梅兰芳选择的是“请教师在家授艺”的方式,请来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为梅兰芳说戏。他按照青衣的传统教授方法讲授《二进宫》《三 娘教子》一类的老腔老调,可就是开头四句极简单易学的老腔【慢板】。
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之后与老师再碰面,朱先生很不好意思地对他说“我那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梅兰芳学了多时还不会,气得老师对他说:“祖师爷没赏你饭吃。”一气之下弃 而不教了。
到9岁那年,梅兰芳开始到姐夫朱小芬家里学戏,一同学戏的还有梅兰芳的表兄王惠芳和朱小芬的弟弟朱幼芬。吴菱仙是他们的开蒙教师,教梅兰芳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吴菱仙对梅兰芳的教授是特别认真而严格的。跟别的学生不同,吴菱仙似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梅兰芳身上。他对梅兰芳有 一种特别的希望,要把年幼的梅兰芳教育成名,为梅氏一门后继有人努一把力。梅兰芳后来曾对此解释说:“吴先生对我的一番热忱,就是因为他和先祖的感情好,追念故人,才对我另眼看待。”
在百顺胡同居住的这段时间内,是梅兰芳为自己的表演艺术打下坚实基础的几年。他跟着吴菱仙学习的都是《二进宫》《桑园会》《三娘教子》等正工的青衣戏,共30余出,遵循的都是传统的表演路子。在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广和楼应时上演灯彩戏《天河配》,年仅11岁的梅兰芳第一次上台演出,客串演出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因年幼,梅兰芳是由师傅吴菱仙抱着上的椅子,登鹊桥。
梅兰芳自学艺起,一直住在百顺胡同的居所中,在吴菱仙的细心教导下刻苦学艺。直至14岁前后,他从百顺胡同移居北芦草园,才正式开始搭班“喜连成”演出。
悲欣交集
北芦草园故居
鞭子巷头条故居
鞭子巷三条故居
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梅兰芳一家迁往崇文区居住,先后在该区居住的住所有四处之多,是梅兰芳在京城居所最多的一个区。
最开始迁入的住所是珠市口东大街(原三里河大街)以北的北芦草园胡同9号,此时梅家的经济状况正处于最为窘迫的时期,所以这一居所是梅兰芳一生居住最窄小简陋的一处。
就在迁入此宅的当年,他带艺搭喜连成(后改名为富连成)社借台演戏,每天在广和楼、广德楼这些戏园子里轮流演出。这个时候的戏园子大多是白天演戏,所以梅兰芳每天吃过午饭后,便由跟包(旧时专为某个戏曲演员管理服装及做其他杂务的人)陪着坐自备的骡车前往戏园戏馆去演出。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养鸽子的情况。梅兰芳在17岁的时候,偶然养了几对鸽子,起初也是为玩,拿着当一种业余游戏。后来对这渐渐发生兴趣,每天就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照料鸽子,十多年都没有间断过。梅兰芳认为养鸽子对自己的身体有莫大的好处。第一,养鸽子的人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肺部就有了益处;第二,鸽子飞得高,眼睛老随着鸽子望,愈望愈远, 天天这样做,把梅兰芳自己的眼睛不知不觉治过来了;第三,手上拿着很粗的竹竿来指挥鸽子,要靠两个膀子的劲头,这样经常 不断地挥舞着,臂力不断增加,逐渐对于全身肌肉的发达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913年,梅兰芳的女儿五十出生于鞭子巷三条宅中。此时的梅兰芳儿女双全,事业上也逐渐进入了大班主要演员的行列,开始有叫座能力。这年的秋天,在王凤卿的提携下,梅兰芳以二牌旦角的身份赴沪演于丹桂第一台,首次出远门的梅兰芳年近20岁,由其伯母陪同照顾。
除王、梅二人合演《武家坡》 《朱砂痣》等生旦对儿戏外,也单演了《彩楼配》《玉堂春》等剧目,并在王凤卿的提议下,首次担演大轴戏《穆柯寨》。梅兰芳第一次演扎靠戏,效果甚佳,大受欢迎。因而又动意排演头本《虹霓关》,与二本《虹霓关》连演。此时正巧王蕙芳来沪小游,便请王蕙芳为梅兰芳排了头本《虹霓关》。梅兰芳这种头本东方氏、二本丫环的演法,非常新颖,很受欢迎,为日后诸多旦角演员所效仿。可以说从此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一赶二”“一赶三”的演法的先例。一个月后原本演出合同期满,但在剧院经理许少卿的盛邀下,又继续演出半个月。梅兰芳为期45天的第一次赴沪演出使得他身价倍增, 载誉返京遽然成为头牌旦角演员。
赴沪演出离家近两个月的梅兰芳思念亲人,归心似箭,而回到鞭子巷三条的寓所后,更是感受到了“祖母倚闾,稚子候门” 的况味。当时祖母对梅兰芳说道: “常言说得好'勤俭才能兴家’, 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的忙,照应同行,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金钱。你要学你爷爷的会花钱,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我们这一行的人成了角儿,钱来得太容易,就胡花乱用,糟蹋身体。等到渐渐衰落下去,难免挨饿受冻。像上海那样繁华的地方,我听到有许多角儿,都毁在那里。”
第一次赴沪演出成功后的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受到了海派文化的熏陶,开始了时装新戏的创作尝试,由此在偏于传统的京都中很快形成了一种编演新戏的风潮。当梅兰芳1914年底到1915年初,第二次赴沪演出归来,此时的梅兰芳在演出受欢迎度与上座号召力上已经超越了素有“伶界大王”美誉的老一辈艺人谭鑫培。可以说,从此京剧的梅兰芳时代正式开启了。
然而事业上日益成功的梅兰芳,却在鞭子巷三条的宅中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大变故。为了更好地照顾梅兰芳的生活,帮助他演出事业的发展,其前室王明华在儿子大永和女儿五十相继出生之后,作了绝育手术。谁料1915年儿子大永在宅中夭折,1916年女儿五十又于此亡故。不久,痛失儿女的梅兰芳便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青云直上
1916年,梅兰芳以两千多两银子的价格典了前门外芦草园的一所房子,也就是现今的青云胡同29号故居。
梅兰芳与齐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