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说 | 定清清白白的规则,做清清白白的人

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之前,我经常嘲笑我爸不太会用手机,没想到今天,自己却翻了个大跟头。

坐电梯上楼,看见一个二维码,似乎可以领优惠。我试了试,发现是营销广告,就关掉页面,没再留意。

到家进屋,煮熟一碗荞麦面,突然发现,我的微信炸了。

一看,大事不好,手机中毒了!神不知鬼不觉,我的小胡说交流四群被解散。很多人同时问我,怎么回事,我怎么被踢出来啦?

没办法,我只好重新建群,一一拉人。直到写这篇稿子前,四群已经恢复了90%。

不幸中的万幸,是一二三群完好无损。否则,我实在无言以对各位群友,只好去跳楼了。

如果您是原四群的成员,被手机病毒误删了,现在却还没进群,请您迅速联系我,我第一时间拉您回来

一年多前,疫情最肆虐的时候,我也建过群,两个群满满五百人。

那段时间,全国人民都承受着难以形容的焦虑和压抑。所以,两个群还都算火。

可惜,好景不长,群运营很快出现了重大问题。

首先,是有人发广告,营销味十足的垃圾链接。多次私下提醒,对方一直在打哈哈,说是下不为例,结果隔天又来。

其次,是鱼龙混杂。不断有陌生人扫二维码进入,还有人私自截图群聊内容外传,当两面人和搬运工。

再次,有人说话不礼貌。开地图炮,大放厥词,导致群聊经常遇冷。

当时的我,比较软弱,总想和和气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群里各位大多数都比我岁数大,是我的长辈,我不好意思直说不满,只能经常假装没看见。

最后,我忍无可忍,终于硬气一次,直接解散了两个群。

今年暑假,我决定重建新群。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我制定了极为详细的群规。想进我的群,就必须逐字读完我的群规,并亲自向我承诺“我能遵守群规”,我再手动拉入群。

1

2

3

4

5

6

没想到,效果出奇好,四个群都很热闹。很多人私下给我说,就是看你定的规矩细,管得严,我们才敢说话。
我在群里反复向大家承诺,只要不违反群规,什么都可以说,话题不受限。实际来看,从升学择校到专业优劣,从预防近视到相亲婚恋,从购书推荐到美食分享,群聊话题无所不有,总有你感兴趣的话题。
当然,群管理也有失误。比如,前天晚上,有人私信,一痴汉私加微信骚扰女性。我很震惊,十分生气,迅速拉黑并踢出群,马上发出群公告,让大家提高警惕,不要乱加人。
我还反复向大家敞露心扉:我不是想故意为难大家,只是想保持群聊的活跃和有价值。既然有言在先,就必须一起守规矩。只有群主不怕做恶人,严格执行群规,才能保证大家都能友善交流,平等讨论。
扪心自问,包括我在内,所有人都口头上认同“要守规矩”,“要做个守规矩的人”,但内心深处又有渴望特权和照顾。
真有好处,谁都想捞一把。真出了事,谁都不想背责任,谁都不想得罪人。怎么办?必须有人敢当恶人、真当恶人,严格执行规矩,才能保护制定规则的集体。
undefined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先来看看家规。
很多人都喜欢谈“爱与温暖”,用爱唤醒孩子,茁壮成长。殊不知,明确且落实到位的规则,才是唤起孩子自律和换位思考的钥匙。
前些天,有位妈妈向我倾诉:
一家人在吃午饭,姥姥拌了道凉菜,似乎是果仁菠菜。绿油油的菠菜焯水后捞出,加上酱油醋味精,和花生米拌在一起,非常好吃。
结果,在上小学的孩子不满意。原因是姥姥放了几串辣椒提味,孩子觉得太辣,吃不下。姥姥赶忙又单独拌出一小碗给孩子,孩子却还是不知足,非想把桌上大份的凉菜倒掉。
这还了得?老人家心疼粮食,拦住了他。没想到,大外甥一脚踹向姥姥。还好姥姥扶住了桌子,否则必定摔倒。
在场的妈妈愣住了,拉开了孩子,扶稳了姥姥。妈妈很生气,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教育。一转眼,孩子溜进了屋,锁上了门,开始睡午觉。
妈妈一脸无奈,向老人动武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问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我能知道该怎么办?最该教育他的时候,你把他放跑,而不是放倒,后面再追究可就难了。
面对这样的熊孩子,各位读者有何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规则不执行,比没有规矩更可怕。
规则,也分为强规则和软规则。比如,孩子打老人,就是违反强规则的典型,应该严惩。典型的软规则,如骑自行车逆行,人人都干过,但性质确实不能说恶劣,很多时候是无可奈何,提醒即可。
无论哪种规则,都必须维护过程的公平公正。
我的一位衡中学弟,给我讲过这么一则故事。
衡中食堂人手不够,需要志愿者清理饭桌上的食物残渣。这一周,轮到了A班,A班班主任交给了班长负责。
但是,讲心里话,这个活,谁都不想干。有这时间,多吃几口饭,或者多在宿舍里躺一会儿不好吗?其他班的做法是,轮流上。今天中午这个宿舍去,明天中午这个宿舍去。
结果,这位班长突发奇想,要抽签选10人,连续干一周。抽签结果一出来,学弟不干了,因为学号前十号的只有他一个人,剩下的都是40号之后,就要求班长公布抽上来的签。
班长拿不出来,学弟就去找班主任评理,被班主任一顿狠批“没有大局意识,没有担当”。后来,班长私下写纸条给学弟道歉,说自己确实不是随机抽签,是刻意挑选的,是想让学弟带其他人好好做志愿。
学弟至今心理委屈。他的理由是:过程不公平,不守规矩,即使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再靓丽好看的结果,也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清清白白的规则之下,才能有清清白白的人。如果规则含混不清、朝令夕改,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普罗大众不但会难以适从,更会焦虑不安,被迫当两面人。
undefined
前天,我向大家推荐《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故事》这本书。
有位读者评论:每省每年的高考名额是恒定的,有一个女娃被张桂梅送进大学,就会有一位云南学子落榜,不知道一个张桂梅有什么好吹的?
我一时无言以对。如果这样的思路成立,那张桂梅老师也是恶人。因为她教出来很多大学生,客观上确实让丽江、让云南更内卷了一些。
在清清白白的规则下,清清白白地竞争,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高考呢?就是因为高考是最公平的事,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儿。
考研的时候,本校本专业的同学有优势,学校出身好的有优势。
考博的时候,基本上是老师一言确定。
考公的时候,应届生有优势,不同专业选岗难度差别极大。
找工作的时候,双非无优势,女生可能会被歧视,岁数大的会被冷落。
时至今日,河北教育内卷已至巅峰。
河北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内卷,原因就是没有人想当恶人当头棒喝,自然迟迟迎不来悬崖勒马。或者说,该当恶人的那个角色,迟迟不管。
比如,直至今年,河北省才真的开始严格限制跨地域招生。
又比如,文件明确规定,小升初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和考试,要么就近读公办初中,要么纯随机摇号进民办初中。现实呢?
还比如,小升初到底能不能跨市就读呢?如果可以,需要什么手续呢?
你我都难受,都不爽,但是谁都不捅破,都不想立刻出手,结果矛盾越来越多,对立越来越严重。
要知道,人人本质上都在利己。规矩一旦有漏洞,立刻会有无数人蜂拥而至,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当然,这不代表突破底线具有正当性。有些事,普通老百姓可以做,但是坐在特殊位置上的人,就不能做。我们可以卑微如泥土,但不能扭曲如蛆虫。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能赢得多少称赞和荣誉,就应该可以承受多少质疑和批评。有关部门更应该开诚布公,作出回应。
好消息,整体局势在好转。比如,天津出台了新政策,对“高考移民”进行了管理,不再允许学生本人在河北读三年,却只去天津考几天试。又比如,双减政策逐步落地,一些不规范的小动作,未来肯定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未来,期望有更多阳光下的规则,让人性不需要被拷问,让底线不需要被考验,让清清白白的人被清清白白的规则保护。
比如,各省的大学录取名额究竟是怎么分配的?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清北率、本一率差别这么大?
比如,如果暂时做不到全国一张卷,能否划分全国为五六个大区,大区内统一阅卷和录取?
比如,加分有哪些?中高考具体有什么优惠政策?哪些人通过什么渠道获得了加分?哪些人通过非正常途径实现了高考移民?又有哪些地区的教师待遇过低,相关物质保障政策迟迟无法落实。
还比如,相关政策是否突然变动,是否留足了过渡期,是否提前告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清清白白,不等于一尘不染。不求做道德楷模,但求大节无亏,小过不再犯,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未来,更期待有仁人志士敢当恶人,清清白白地制定规则,清清白白地执行规则。宁肯让一家人哭,也不害得一路人齐哭。
清清白白的规则之下,追求卓越,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您觉得呢?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欢迎您转发、评论、点赞、在看、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