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起,看李白的诗歌。

李白,字太白。贺知章见他诗文,称他为谪仙人。其生平教科书以及网络都有,就不多介绍了,只说一点。对于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李白个人性格决定的,他追求个人自由,将自我形象放大到极限,所以,他不愿意委屈自己考试当官,而是想通过求仙、隐居、干谒、漫游等方式播扬才名以打开宫庭之门,一步登天,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赞同另一种意见的人很少,说是因为外部原因。因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按唐朝科举制度,他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所以,才想通过别的路径来实现抱负。我觉得第二种原因靠谱一些。因为,李白理想是作吕尚、张良、诸葛亮、谢安那样的人,而寻常的科举并不能让他打通这条路,虽然唐朝科举制度已建立,但贵族势力还很大,不是贵族人家的子弟即使中了进士,也不能作五品以上的官。而贵族是由皇家建册登记过的,我记得唐太宗时所造册的名字叫《氏族志》,武则天当权后改了,叫《姓氏录》,虽然武则天把武姓放到首位,也提拔了一些庶族地主家的士人作了五品以上的官,但对整体的名录没有大的改变,对整体的选官制度没有改变。(凭记忆写的这段,没时间查史书了)

另外,还有一个“因果”故事,如今很少有人提及了,这在《新唐书》上有记载,就是李白与郭子仪互相搭救。李白年轻时到并州,遇到郭子仪,看出这个人是人才,郭子仪犯法,李白不知用了什么办法,搭救了郭子仪。到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部队,犯了唐肃宗的忌,要被处死时,郭子仪愿意放弃一切官职来换取李白的性命,唐肃宗这才没杀李白,将李白流放到夜朗。

以上是闲话。

李白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段,以天宝年间入翰林为界,之前,虽有理想,却是空泛的,没有具体目标,诗歌激情豪迈地歌颂理想。其后,认识到唐朝政治中黑暗的不合理的一面,诗歌中有了抨击的力量,充满了反抗精神,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

李白是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他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全部成就,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

咱们走进李白的诗歌里,看他创造的与浩瀚星宇相媲美的诗歌艺术境界。

峨眉山月歌

作者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我认为指山月更好,这样诗意更连贯。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试翻译如下

峨眉山悬挂半轮秋月,月亮的影子映到平羌江随着江水流(实际是李白坐着船顺流而下,月亮随之,觉得月影也在流)。夜间从清溪出发直下三峡。(在峡谷中看不到月亮)想你不见就直下渝州再相见吧。

赏析

这是李白年轻时第一次离开四川时所作。

像这样二十八字里用了五个地名的诗很少见,但这样堆彻地名的写法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感觉极顺畅,明代王世贞就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妙在何处呢?妙在变换的地名在诗中都有作用,都是为着烘托月亮与作者片刻不分离这个意象的。这首诗,李白表面上表达的意思是:峨眉山月随时与我相伴。连用地名是他的一个笔法,时空变换也阻止不了月亮与我相随。但如果都是这样直写就会出现同质化,会像“杰米扬”鱼汤,让人审美疲劳。故而,他又抑了一下,说行在三峡中他看不到月亮,抑而后发,说“思君不见下渝州”,就将作者与月亮相亲相近,片刻也不愿分离的情感写得更浓烈了,诗歌也就有了波澜起伏。

再一点,李白写的是峨眉山月,其实写的是他自己。以前讲过,月亮经过多少诗人的反复歌咏已形成语码,代表高洁的人格。月亮走我也走,月亮伴随着李白,这种互相投射,是将月亮与李白融会为一体,表现的是李白自己的高洁。这首诗很能体现李白诗作的一大特点,将自我形象张扬到极致,追求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