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张氏宗祠遗址

相关文章:

杜家村覃氏支祠

【长阳碑刻】青岩村郑氏宗祠碑

【长阳旧影】1909年,高家堰向氏宗祠远景

【姓氏志】长阳章氏

【长阳旧影】1907年,高家堰杨氏民居及人物

【长阳古民居】中西合璧的邓国瓛老屋

△古城张氏宗祠遗址远景(向家舟摄)

2020年12月12日,笔者在高家堰镇古城村收集族谱、碑刻等地方文献资料时,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遗址。据居住在遗址附近的张植山老人介绍,这是清代民国时期张氏宗祠的残余建筑。

△在古城村老院窝望龙池山(向家舟摄)

该宗祠遗址位于古城村张家台子岩屋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左右,整体朝向为坐北朝南。背靠龙池山,俯临西岔溪及沪渝高速公路。从现状看,祠堂过去至少由一正一偏(围屋)两个天井构成,为徽派建筑风格。正屋在左,现已被改建为民居,但封火墙仍保存完整;围屋在右,四周墙壁及石门、木窗基本完好,但屋顶不存,天井荒芜。由残质可知,宗祠主要由长阳本地烧制的青砖、出产的白灰及木石等建筑材料构建而成,砌筑工整,制作精细,反映了高超的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围屋石质大门上部,原有减地浅浮雕一组,现只见图案轮廓(大概在“破四旧”时被砸毁),约为戏曲或民间故事人物。

△张氏宗祠遗址(向家舟摄)

古城村由原西岔溪村及古城村合并而成,是历史悠久的古村,也是长阳少有的姓氏聚居行政村之一,村民以张、向、邓等姓为主,张姓人口最多。另外,古城张氏三房一世祖均在本村内开基立业,这也是长阳姓氏文化中罕见的现象。

据道光年间编纂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张兴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挠水堰,明代初期时迁居宜都白岩铺,配黄、向两夫人,共生九子。其后,一世祖张友贵(二房)、张友明(六房)、张友凤(八房)继迁长阳,分别住居今古城村内的西岔溪、古城冲、张家湾,繁衍至今,已相传22代。张氏后裔除聚居今古城村外,还广泛分布于邻近的高家堰、流溪、彭家河、王家棚等村,明清时期还有远迁四川等省及省内荆州等处者,在县内人口约有数千人之多。

古城张氏宗祠始建于何时不详。据道光版《张氏族谱》记载,至迟在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时,张氏家族就已兴建了祠堂,作为家族祭祀、议事的场所。同时,编定《张氏宗祠条款》,既作为家族成员遵守的规范,又明确了祠堂管辖的事项及议事规则等。据遗址现存右侧封火墙中下端欧式风格立柱看,目前看到的祠堂大约在清末民国时进行了重修,融合了西方的一些建筑元素。

△张氏宗祠围屋现状(向家舟摄)

祠堂是适应封建统治和满足基层治理需要而设立的公共建筑及组织,张氏宗祠也不例外。据《张氏宗祠条款》记载,清代民国时期,凡有不遵封建礼教和人伦秩序、不守社会公德的族人,如:子女不孝父母、妇女不敬尊长、横行乡里、“伯就弟媳、叔就嫂”、酗酒闹事、设局赌博及惯于赌博、偷盗等之人,都要押送祠堂公论严惩。而失于管教的子弟父兄、恃尊凌卑的长者等,也属于张氏祠堂管教的对象。调解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是祠堂的职责。

△民国《张氏族谱》中的《张氏宗祠条款》(向家舟摄)

为了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张氏宗祠专门作出了相关规定。一是经济方面的权益。如:不准立继异姓之子为嗣,凡立者不许入祠;凡买卖田地,须交祠堂交纳厘金,卖与同姓双方按每串五文,卖异姓则双方加倍;不准宰杀耕牛等等。二是在社会交往方面。如出嫁女子在婆家自尽,须禀告祠堂,由族长等出面调查处置、维护娘家权益,不许私自去闹事“打命案”,但不守妇道、以死害婆家者除外。如张家媳妇自尽有娘家来闹事者同此。三是重视家族教育方面。《条款》特别规定,每逢春祭前,将本年应试子弟集中到祠堂考试,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有赴院试者,无论贫富,相关费用都由祠堂支付(未交祠费者除外)。

△张氏宗祠正屋早已被改为民居,但主体部分仍为原有建筑。其欧式立柱反映了百年前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情形。(向家舟摄)

1949年以前,长阳一县约有大小宗祠建筑200余栋。仅古城及相邻的彭家河村,就有张、向、马、姚四姓祠堂四座。宗祠及掌管宗祠的组织(族长、房长等组成),即使以现在的观点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建筑本身为举族打造,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工艺,是当时一个村庄的地标。

随着家族组织的消亡、基层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房屋本身年久失修或“破四旧”等原因,如今,长阳全县仅存贺家坪镇红岩子朱氏宗祠、榔坪镇乐园覃氏支祠、资丘镇连宗田氏祠堂等少量宗祠建筑。类似张氏宗祠这样的遗址也不多见。为了留存时代记忆、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修缮这些祠堂建筑或遗址很有必要,正确合理利用也很有意义。这既需要得到本地有识之士的参与,更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否则,保护古建筑就成为一纸具文,留住乡愁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陈柏林 ‖ 我所知道的同发斋

【长阳碑刻】攻玉寺碑

大吉岭的坛子树

【文献连载】民国重修长阳县志四区采访册(十二)

长阳最大的土地庙——贺家坪镇垭沟土地庙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0)

相关推荐

  • 婺源汪口

         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三面环水.   汪口的建筑布局近似网形.风水学认为,网形不能钎井,所以,汪口古村至今没有一口水井.     历史上,汪口是古徽州水陆交通要道.明清 ...

  • 龙山张氏宗祠

    龙山张氏宗祠 宗祠概况 龙山祠堂位于曹宅镇龙山村,原称龙山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复建成三开三进砖木式结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前后又经扩建. (张氏宗祠大门) 建筑特色 龙山祠堂规 ...

  • 一文讲清“公祠”、“宗祠”、“大宗祠”的区别

    南方人多聚族而居,每村村口往往有几个祠堂,去城中村漫步,就有可能跟祠堂不期而遇.跟"某某庙"通常用来祭祀神仙不同,"祠堂"是用来祭祀人的.祠堂匾额上往往都写有& ...

  • 胶东古建筑:参观一座老辈的张氏宗祠,在招远的宅科村

    张姓,是传统的大姓,在胶东地区也很多聚居村庄,其支派众多,不一而足. 总体来说,北方保存下来的祠堂数量都不算多.因此,张姓虽然是大姓,但在胶东地区的"张氏宗祠"却不算多见.以笔者仅 ...

  • 建水之四-小火车、团山古村

    建水小火车是在云南人民自主筹资修建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米轨铁路基础上建成.米轨铁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遗产.世界米轨铁路的"活化石",是我国早期铁路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条,且尚在全线运 ...

  • 紫江塘严氏宗祠

    紫江塘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紫江塘严氏宗祠位于孝顺镇紫江塘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四合院建筑,石头圆青石柱子,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八年,第十一世孙乾馀公为首倡议自建宗祠,与严店分开,并开始筹资,据<严 ...

  • 流坑村古建筑群——千古第一村

    保持了明中晚期的村落格局 傲视苍穹的董氏宗祠花岗岩残柱 住宅因地理环境和风水说影响大都坐南朝北 文物建筑状元楼.五桂坊.棋盘街 [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   ] 流坑村古建筑群 --千古第一村  流坑 ...

  • 2013年万载古城什么样?那时还叫“田下”,有本真的宗族文化

    万载,原本是赣西北部一座普通小城,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的成长,这里孕育了中国宗族社会最淳朴与本真的宗族文化. "富万载,和田下",在有着近1800年建县历史的古城万载,有一处古韵犹存 ...

  • 再探古城村:我为齐国古都城墙遗址而来

    在潍坊昌乐境内,以古城为名的村子,只有营丘镇的古城村.现在来看,这个村庄和别的村庄相比,似乎没什么不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推到西汉时期,甚至更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可是姜太公始封地呢! 山东省昌乐县营 ...

  • 洛宁县金山庙村张氏家谱序(一)

    (一 )张氏家谱序 十六世孙文蔚①謹序 夫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亦有源,本深枝茂,源远流长,理自然也.吾家始祖自同徙永,未有家室,茕茕独立,孤叶一舟.后配陈氏,凡举四子,由此生族日繁,盈满闾里.至 ...

  • 樊村泾元代遗址

    浏河畔,金太仓,相传春秋时吴王在此地建仓屯粮,故而得名.元时太仓是"天下第一码头",东南大港:明初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太仓老城区东部.致和塘南岸,于2016 ...

  • “乐湾村陈氏宗祠” 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34)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隽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我们 ...

  • 曼德勒敏貢古城中的历史遗址(缅甸之旅七)

            敏贡(Mingun)古城是曼德勒周边四个古城之一,距曼德勒大约11公里,也是几处古城遗迹中离城区最远的一个.去敏贡古城主要是去看敏貢佛塔.敏貢古钟.欣毕梅佛塔这几个古遗址(上面三张照片 ...

  • 湖南省某村刘氏宗祠

    昔有刘氏易友诚请我去鉴定该村建设中的宗祠,以下是当时拍摄图片: 01 02 03 04 05 06 07 图1至图7是在明堂不同的距离看宗祠,背后穴星倒是圆厚. 08,侧看宗祠后穴星 图8,宗祠穴场乃 ...

  • 祠堂风水文化(4)南溪村黄氏宗祠

    祠堂风水文化(4)南溪村黄氏宗祠

  • 祠堂风水文化(6)芸头村黄氏宗祠

    祠堂风水文化(6)芸头村黄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