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1)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1)
第十二章、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8、厚朴麻黄汤
【组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40克),杏仁半升(50克),半夏半升(65克),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25克)。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注】:条文有略语。咳逆上气而脉浮,有表证,也有内饮,有喘满,厚朴麻黄汤主之。这个方子没内饮不用。无桂枝,有石膏,发汗作用就很小。加上杏仁厚朴,偏于治喘。用大量小麦,养正则有余,逐水则不足,故不能治溢饮。如果不需要大发汗,而喘又重,可以用这个方子。它比小青龙汤加石膏平稳。比射干麻黄汤则里热强。若有点里实者,可加大黄。此方乃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剂,故主治亦相近似。
脉若沉则无表证,泽漆汤主之。泽漆汤是少阳阳明下水的组方。若无外邪寒多者,则宜苓甘五味姜辛夏辈。
【深度讨论】:
《千金方》关于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这比金匮要详细。厚朴麻黄汤证比小青龙加石膏证在咳、喘方面都要严重。从麻黄的量以及加厚朴、杏仁可以看出。从石膏量上看出热像也强于小青龙加石膏证。方中含半夏厚朴方根,所以咽喉不利也强于小青龙加石膏证。进一步分析,该方近似麻杏石甘汤、半夏厚朴汤、姜辛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合方,也可以直接加上苏子,因此对于急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炎等应该具有良验。
【厚朴麻黄汤病机】:
风寒表实、痰饮咳喘、里热。
9、茯苓泽泻汤
【组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注】:胃反,是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发作性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本条是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而吐。因呕吐多,全身组织缺少水的营养,故感到口渴,也是本方证的特点。本方证较猪苓散证为重,还多了外邪,为外邪内饮而胃气更加虚衰者。
胃反,则当有腹痛,如胃有停饮,不吐但痛,见渴欲饮水者,用本方也有验。
本方既用茯苓、泽泻、白术等大量利尿药以逐水饮,又用治呕的生姜和镇冲气的桂枝,另以甘草缓其急迫,故此治胃有蓄饮呕吐、气冲、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者。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
与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证比较,五苓散证无渴即为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无表证则为猪苓散,五苓散之胃虚停水并非严重,更主要是津虚。若停水更明显,就是茯苓泽泻汤,这毕竟是汤,而五苓散是散剂。茯苓甘草汤虽为汤,其量比茯苓泽泻小的太多,所以它是五苓散无渴的替代。
【茯苓泽泻汤病机】:
水饮呕逆、气上冲、小便不利而渴。
10、木防己汤
【组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参考80-150克),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11、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组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约60克)。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金匮·痰饮咳嗽病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藜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支饮是饮从下往上压迫横膈膜,涉及到肺,本证具有喘满、心下痞坚(人参证)特征。脉沉紧,主饮、主实、也主寒,吐下皆不宜。条文隐去了烦渴气冲,这从有石膏、人参、桂枝看出。又分虚实两种情况。
若水结尚浅偏虚,木防己汤主之。如果水结深重偏实,甚至其形如肿,服木防己汤当时也会有效,但几日后一定复发,再服就应该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去石膏的辛寒,加茯苓利水除烦定悸,加芒硝下水除坚。木防己本身去水也相当有力量,大量用能通利二便。桂枝在这里是处理冲逆。石膏在这里主要不是解热,是稀薄痰,也治喘满。
这个病心下痞坚和喘满是两个主要症侯,没有喘满、心下痞坚,或只有单一症状都不适合用此方。且心下痞坚应该排除结胸证,可凭有无压痛来辨。如果心悸、心烦厉害,还得加量茯苓,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
对于患脚气病,腰下肿,小便不利,短气喘息(或微呕),自心下至脐上硬满,亦可与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这个组方的归属考虑了有桂枝、石膏。但从作用来看,桂枝并不是有外邪,而是处理冲逆,石膏也主要不是清热,而是稀薄痰、治喘满。
【木防己汤病机】:支饮喘满、心下痞坚烦渴(偏于虚证)。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病机】:支饮喘满、心下痞坚、二便不利烦渴(偏于实证)。
可跨属阳明太阴合病。
12、桂枝茯苓丸
【组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参考改汤】: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
金匮·妇女妊娠病2: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症病,即由瘀血结成的病块,即蓄积的恶血。
一般怀孕胎动都在六个月,而且动也在脐下,不会跑到肚脐上头去。“妊娠六月动者”是倒装句,应当放在前面。那么胎动在脐上,而且经断未及三月,这是症痼造成的。如果经断前三个月经水顺调,那么这才是怀胎。
本方之腹证。首先有芍药,故有腹直肌挛急,但这是血邪证,与由水谷之邪引起的挛急不同,乃左侧腹直肌挛急,而右侧则无,即便右侧有,也必比左侧弱。又有桃仁、牡丹皮,故血塞在脐直下部,然不如大黄牡丹皮汤之小腹肿痞,以及抵当汤之小腹硬满,而呈现较软弱凝块,按之微痛。又因有桂枝、茯苓,则或见气上冲、眩晕、心下悸等证,但也不像饮沿右腹直肌上冲,而由左腹直肌上冲。
这个组方不同于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不涉及发狂、谵语等现象。桃仁、丹皮祛瘀,桂枝、茯苓治气冲心悸,芍药滋养阴液、也祛瘀、清热、缓解腹痛。动在脐上也属于悸动,而不论有没有胎都能用。这个方子用途极广,在心脑血管病等有瘀血证情况下,都可使用,也不限于妇人。与它方合方使用最多。
该方在小产、死胎、经水不通(或前或后)等情况皆有使用机会,常与大小柴胡汤合用,若兼有里实,也可加大黄。
补充一下黄煌教授的观点。
用桂枝茯苓丸,要分清体质。因为它治疗的不是一个局部的症状,更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说是一种“桂枝茯苓丸体质”,概括一下主要有三大指征:第一个是面症。脸的特点是紫红,还有紫红色的痘痘或是紫红色的鼻子,嘴唇紫红,舌头暗红,有的还脱发,这都是由瘀血引起的。第二个是腹症。部位不是在心下,而是在少腹,在脐周围两少腹部按压,往往有压痛,指间有抵抗感、充实感,甚至有的可以摸到一种条索状的东西。张仲景提到过“少腹急结”,这是瘀血表现的一大特点,这些都可以通过腹诊认清楚。第三个是腿症。腿是一个发现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因为很多湿气、瘀血都聚积在下面。桂枝茯苓丸证的腿皮肤粗糙,脱屑,像鱼鳞一样,毛孔粗,皮肤颜色发暗,腿毛多,有的还会出现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脚上有很多鸡眼,脚底皮肤干糙、开裂。再问问这个患者有什么感觉。腿痛,抽筋,腿发冷,间歇性颇行。再按一按腿,浮肿,这就是桂枝茯苓丸的脸、腹、腿。三大指征也不是都出现,有的偏于脸,有的偏于腿。当然还有一些全身症状,例如失眠,头痛,容易情绪激动等等,这些对于正确使用桂枝茯苓丸很有帮助。因为桂枝茯苓丸的服用不是三天五天,有的要服用三五个月,所以体质的判断非常重要,这涉及到安全用药的问题。现在桂枝茯苓丸的体质越来越多,这与我们的饮食结构,缺少运动是有关的。有道是:桂枝茯苓桃药丹,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疼昏晕烦悸痛,舌质质多暗有紫点,面唇暗红或紫红。
【桂枝茯苓丸病机】:
广谱性淤血。(或见小腹冷痛,畏寒喜暖,气冲心悸),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妇人宿有症病,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暗,腹痛拒按,或经闭,或产后恶露不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这个方证寒热不明显,归属太阳阳明太阴当然可以,但它还可以更广泛,跨属三阳太阴也行。
【药物】:
牡丹皮:辛寒,无毒。《本经》谓除症坚瘀血,…疗痈疮。作用类似桃仁,但桃仁以驱瘀血、镇痛、缓下为主,牡丹皮则以消炎、止血为主,又不像桃仁含阿米苛他林(AmygdalinC20H27NO11),故无毒性。
15、牡蛎汤
【组方】:牡蛎汤方: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金匮疟病附方(一):牡蛎汤,治牝疟(《外台秘要》方)。
金匮疟病5:“疟多寒者,名曰牝疟”。
【注】:古人称心为牝脏,心为痰(寒饮)阻,则多寒少热,因此这时的疟疾称之为牝疟。凡是寒多热少,或者但寒无热的疟疾都叫做“牡疟”,往往不光恶寒,还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
如果牡疟纯在太阴,则以蜀漆散主之。蜀漆即常山苗,味辛,平,引吐除饮,为截疟要药,同时又是一个截疟的“专业户”。如何“截”?在疟发作前涌吐,把水去了,心阳不受寒饮扼制了,寒邪也就散了,病也就好了。其病理不同于瓜蒂散,牡疟为水浊积于三焦,水运不畅,内外纷争而见寒疟,故有“无痰不成疟”之说。
对于牡疟,如果还有表,同时又有点里热,就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状态,那么可以用牡蛎汤主之,其中也含有蜀漆。如果呈现上热下寒的厥阴证,则可以用柴胡姜桂汤主之。所以条文完全是简语。
牡蛎汤是甘草麻黄汤加牡蛎、蜀漆而成。甘草麻黄汤用于表实无汗。蜀漆祛痰逐饮。牡蛎,味咸平清里热。四味组合,治甘草麻黄汤证胸腹悸动而有痰饮者。本方证可见于疟疾病或热性病、传染病,证属外寒内饮,且内饮重甚成痞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