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109)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中年时期由于政见与当权的新党人士不合,竟遭到新党中某些政治品质恶劣的人罗织陷害,锒铛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幸得新党领袖、退职宰相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一言,方被从“轻”发落(见宋周紫芝《诗谳跋》),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七年(1084),他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近似流放的生活,时当四十四至四十八岁。本篇即作于此期间。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
“雨具先去”,是说保管雨具的人先走了一步。“雨具”,遮雨用具,如伞、蓑衣等。
“同行”,同行者,一道走的人。
“狼狈”,形容困窘。
“不觉”,谓不觉得天在下雨。意即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
“已而”,过了一阵子。
“遂”,终究。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是说,不管它下什么雨,只做没听见。 “穿林打叶声”,雨点穿透树林拍打树叶的响声。
“吟啸”,吟咏、歌啸。“啸”,吹口哨。
“徐行”,缓缓地、不急不忙地走。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是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行走,轻便胜过了骑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二句,是说我平生以“一蓑烟雨”自任,还怕眼前的这场风雨吗?言外之意,自己早有归隐之心,并不患得患失,所以政治上的打击奈何不了我。
“一蓑烟雨”,披一领蓑衣,在烟雨中垂钓。这是词人所向往的生活状态。有学者把“一蓑烟雨”理解为困苦之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说成“任凭平生一蓑烟雨”,似误。
在宋词中,“一蓑烟雨”是渔隐生涯的象征。如释惠洪《渔家傲·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八首》其八《船子》曰:“一蓑烟雨吴江晓。”张元幹《杨柳枝·席上次韵曾颖士》曰:“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葛立方《水龙吟·游钓台作》曰:“七里溪边,鸬鹚源畔,一蓑烟雨。”葛郯《洞仙歌·十三夜再赏月用前韵》曰:“任角声、吹落《小梅花》,梦不到渔翁,一蓑烟雨。”陆游《真珠帘》曰:“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又《鹊桥仙》曰:“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范成大《三登乐》曰:“叹年来、孤负了、一蓑烟雨。”华岳《念奴娇》曰:“十里松萝,一蓑烟雨,说甚扬州鹤。”皆是其证,几乎没有例外。
“料峭”,形容春寒。
“吹酒醒”,吹散了醉意,使人清醒。
“斜照”,斜射的阳光,夕阳。
“向来”,刚才。
“萧瑟处”,指淋雨之地。“萧瑟”,风雨拂打林木的声音。作“凄凉”解,亦通。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说风雨也罢,天晴也罢,都不放在心上。雨既不惧,晴亦不喜。言外之意,自己对政治上的升沉荣辱,淡然置之,毫无芥蒂。词人晚年被放逐到更为蛮荒的海南岛,所作《独觉》诗,结尾再次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他对这两句含义深刻的词颇为得意,也可见他这种处世哲学是一以贯之的。
本篇交错押用了四部韵。其一,“声”“行”“生”“迎”“晴”。以上一部平韵为主韵。其二,“马”“怕”。其三,“醒”“冷”。其四,“处”“去”。以上三部上去声韵为辅韵。
这首词,“所指”(所写的具体内容)甚小——不过写半路猝然遇雨时的感受;然而“能指”(所能包含的意蕴)却甚大——竟写出了自己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的态度。
词人一生经历了许多次为常人所难堪的政治打击,但他始终能以旷达的襟怀去迎受,泰然处之。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赖以调节心理平衡的法宝只是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世界观并不可取;可是,其词中充溢着的乐观精神和坚强风骨,却典型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气质,因此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沛然莫御的人格力量。
编后语: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