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社会制度的“损益”与见义勇为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是一个具有政治理想的思想家,他通过夏礼、殷礼和周礼历史变迁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了社会制度通过损益实现合规律性的变迁。这对于我们推进今天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孔子这里提出“损益”的重要概念。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在继承和沿袭的基础上,也有改革和变通。由此可见,孔子虽然推崇周礼,但并不拘泥于周礼,而是看到了制度改革的历史必然趋势。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即使规章制度、传统习俗礼仪等,也都具有许多合理之处,因此,我们进行社会改革,不能矫枉过正;另一方面,又需要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不能沉溺于传统规范的束缚,要敢于和善于“损益”,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在积极稳定中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合规律性的社会变迁。
【原文】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孔子这里对“非其鬼而祭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谄也”。孔子这里的批评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迅速进入中国社会,从以圣诞老人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营销,到基督教人数的增加,都客观上说明了孔子的预言性。我国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对基督教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就贸然随意过起了圣诞节,圣诞夜,这多少有些滑稽之感。扪心自问:你真的信仰基督教文化吗?
孔子在本章中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随着道德滑坡的出现,作为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受到了严重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面对倒地老人扶不扶、救不救的良心叩问问题。很显然,孔夫子早就明确告诉我们,“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是孔子对见义勇为的明确倡导,也是对见义无勇的公开批评。
综上可见,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从历史传统中大胆的“损益”;在现实人生中,面对需要见义勇为的情境,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敢于和善于见义勇为,因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责任编辑: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