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别让错误的理解误导...

什么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别让错误的理解误导了你的求学之路,让胡希恕给你讲明白[加油]

《伤寒论》12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只看原文是不是觉得很蒙逼?
不要急功往下看↓

胡希恕: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但重按则甚缓弱之意。

阳浮者,热自发,谓阳浮之脉,为发热之应。阴弱者,汗自出,谓阴弱之脉,为汗出之应。啬啬,为缩缩状,啬啬恶寒,即缩缩然而恶寒也。淅淅,为身被冷水状,淅淅恶风,谓淅淅然而恶风如身被冷水也。

翕翕,为合而不开状,翕翕发热,谓邪热郁集于体表,翕翕然而难开也。气冲热壅,故鼻息有声而干呕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本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制,自体表以解除疾病的证候反应,亦即《内经》所谓“邪气交争于骨肉”是也。邪指病邪,气指精气(即津液),今得汗出,理应表解不复发热,而反复发热表不解者,是精气虚,不足以胜邪也,故以甘温滋液的桂枝汤,复汗以解之。

岐黄之术与农伊之术,皆产生于我国古代,其理论各具特色,但有相通、相同之处,如八纲理论,胡希恕先生所引即属此,为了更容易理解桂枝汤,他引用了《内经》的有关内容。

胡希恕先生笔记仅引“邪气交争于骨肉”,但每次讲解,皆详述“阴阳交”的内容,即《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曰:“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津液外溢,此时邪乘虚而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死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而后世有注家认为,中风是中于风邪,桂枝汤是辛温发汗祛风邪,这是望文生义、片面猜测,未能理解桂枝汤本方证,就更不能理解桂枝汤加减诸方证。因此,有必要解读一下有关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

学伤寒,我喜欢《胡希恕专家经方》,他凝聚了胡老一生的经方智慧,让我少走弯路,能真正理解经方的本意,我把胡老的书,放在下方蓝色字体,点击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