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宁有一条老街,一定是下南关 Table qing in Xining作者|观云斋(青海)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老街。我觉得所谓老街,一是有一些历史的;二是百姓对其有感情的,生活有所依赖的。西宁城虽历史不短,但地理偏僻、人口稀少,多次经历朝代更迭,在这样的城市里寻找一条老街是不太容易的。西宁的街道,位置最好、名气最大的当然是水井巷了。曾因卖小吃和百货而繁华一时,然而如今的水井巷中路人多是匆匆而行,从卖服装和旅游用品的店铺中间穿行而过,丝毫体会不到老街的氛围。翻新过的莫家街似乎是游客们的打卡地,却没有了九十年代初马路市场时的商客云集、车水马龙。如今的莫家街俨然一位80后大叔,一边用手指捋着油腻的头发,一边和95后小姐姐搭讪。唯一拿得出手的马忠酿皮,就像是大叔名下的两套回迁房,成为了撩妹的最后一点底气。大新街只有夜市,文庙街全凭酒吧,商业巷变身成为综合体,人民街还在等待改造……细数西宁市区内的街道,能算作老街的,只有下南关了。下南关里有两件文物:东关清真大寺、穆家大院。他们不仅是文物,而且一直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一直在被使用。依靠着清真寺每天固定的人流量,从有寺之日起,商业街就自觉地形成了。可以说东关清真寺有多久的历史,下南关就有多久的历史。下南关的建筑虽然零乱,但所售货物琳琅满目,杂七杂八。蔬菜水果、牛羊肉,五金土产、米面油,花花点心、假湟鱼,石头眼镜、无烟煤,保安腰刀、壮阳药,打铁的、炼铝的……别的市场里有或没有的,这儿都有。不仅东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生活极大地依赖着下南关,其他城区很多上了岁数的汉民也有到下南关采购生活物资的习惯。更为壮观的是每年的斋月。到了斋月里,下南关里顾客的量急剧增加,小吃种类和数量也成倍的增加。到了下午,真是人流如织、接踵摩肩。穆斯林家庭的主妇们都来到下南关采购晚上开斋时的食材。冬天的皮袄、夏天的凉帽、草膘的羊肉、现宰的公鸡、铝锅里的羊肠子、油锅里的馓子、车轱辘大的锅盔、雀儿舌头的旗花……下南关物美价廉的商品、新鲜的食材和特色的美食吸引着全城的百姓和远道而来的游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南关也应运而生了一些品牌,如:吉成的馓子,穆三儿的酿皮,买索尔的黑芝麻粽子,临夏尕媳妇的甜醅,马学武的手抓,阿里的饺子……还有椒麻鸡、臊子面、洋芋片等等都形成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品牌。这些都是下南关的生命力的表现。老街不知道维系了多少代东关人的生活,在如今淘宝、美团、拼多多、盒马鲜生的围攻下,下南关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