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肠胃问题最让家长发愁!90%的孩子都遇过,4招解决

最近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感冒后,上吐下泻,喂啥吐啥,也不能给孩子吃药,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临床上,许多外感的孩子会有恶寒、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最突出的是消化系统的问题如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表邪侵袭肌表,则肺卫失调;表邪入里或直入脾胃、大肠,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司。

这种情况的调理关键在于肺、胃肠以及脾,但是给孩子吃药会吐出来,那么就可以选择中医外治法。

小儿推拿——和胃止泻补脾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绿色环保、对身体没有直接损伤。对上述情况,可以用以下方法。

穴位选择:

脾经、大肠、小肠、腹部、脐部、龟尾、七节骨、风池等。

操作方法:

擦肺俞、拿风池各1-2分钟;逆时针摩腹5分钟;揉板门50-1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补脾经、清大肠各100-300次以散寒祛风、和胃止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穴位贴敷——温阳散寒通经

穴位贴敷既可以刺激穴位,又能够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药物经过皮肤吸收,不经过消化道及肝脏,可避免肝脏及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能更好的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药物对于胃肠的刺激。

市面上常用的小儿穴位敷贴多为丁桂儿脐贴、红外止咳贴、止呕贴等,这种贴,家长可以按照说明书使用,我们自己在家里也能制作适合孩子病症的穴位贴。

取穴:

肺俞、膏肓、天枢、中脘、足三里、神阙(肚脐);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操作要点:

材料:

吴茱萸、苍术、白芥子各30克,延胡索、木香、丁香、胡椒各6克

做法:

焙干研末,每次取2克以姜汁调和成膏状。

用法:

均匀贴敷于穴位表面,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应视孩子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 或改用其他俞穴交替贴敷。

中药香囊——芳香辟秽除湿,增强食欲

上述情况多是寒湿之邪引动内湿而发病,选用芳香开窍、清热解毒、化湿等中草药制作香囊随身佩带或置于居室环境中熏染,利用药物的特有性味,经口、鼻、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经络和脏腑功能,祛邪扶正,从而到达辟秽气、除湿浊、醒脾胃之功效。

选用药物:藿香、艾叶、肉桂、山奈、茴香、肉豆蔻、陈皮、苍术各1克。

制作方法:上药烘干磨成细粉,包成4克/袋装入香囊,每天让孩子佩戴胸前(离口鼻要近一点),睡觉时放在枕边,15~30天后香味消失再换药粉。也可将上药放到敞开的容器里,每天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

隔姜灸——扶正祛风,散寒止泻

隔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孩子容易接受,具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操作要点:

①切取厚约3毫米生姜1片,姜片用针穿刺数孔,放置于选取的腧穴上,用大或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燃至艾柱熄灭);

②如果觉得捏艾柱麻烦,可用艾条灸代替(每个穴位约20-30分钟)。

③如果孩子感觉灼热不可忍受,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片刻,放下再灸,反复进行。

④艾柱燃尽后另换一柱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个穴位灸5~7柱,每日1次,2~3次/周。

注意:对皮肤稚嫩的小宝宝而言,艾灸、隔姜灸很容易烫伤,不建议家长自行操作。

家长还要注意什么?

1、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地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油腻和带有刺激性的食物。

2、及时补充水分。腹泻、呕吐等症状会引起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的紊乱,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淡盐水或者米汤、粥(也要放盐)。

3、多观察孩子状态。若孩子神志变差、没精神,或特别烦躁,皮肤弹性变差,前囟眼眶极度凹陷,几乎没有尿了,这时候要高度警惕孩子是否处于休克状态或正向休克状态发展,要及时就医。

4、谨慎用药。减少口服各种抗生素、止痛、退热药物,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5、注意保暖。特别是颈部、腹部及足部的保暖,避免病情加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