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六舟和尚与他的古砖花供

《古砖花供》是一本关于“金石学”的书,这些金石学的研究是由一个叫做六舟的和尚做的。他一生的故事,就是和金石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也是以此为线索展开的,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他本人的生平故事

研究金石文字的学科,叫做“金石学”。金石文字虽然产生挺早,作为一门学问却直到宋代才创立。李清照夫婿赵明诚就是一位金石学家,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为什么宋代能产生金石学?这与宋朝学风密切相关,宋人重文追古,喜欢收藏先秦古物,研究铜器铭文就成了学问家们的追求。金石学奠基于宋代,其后寥落,到了清代,重新大盛。这又是为什么呢?仍与学风有关。清廷狠抓文字狱,清儒治学方向只得转移至考据学。文字学、金石学亦必随之而兴。清代是金石学的鼎盛时期。

研究清代金石学,学界皆知顾炎武、黄易、吴大澂之辈。借着供职浙江省博物馆之便,借着闲暇之日踏访江南之利,王屹峰把视线投向比较冷寂的清僧六舟六舟精研金石书画,驻足山林猿鸟,行脚访碑,亲手椎拓,他所路过之地、经眼之物、交往之人、创作之源,皆是绝佳的清朝金石研究题材。幽僻之处得通途,王屹峰终以“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与艺术”为主题,写成《古砖花供》一书。

僧六舟(1791—1858),字达受,俗姓姚,清代浙江海宁人。幼即出家于盐官北郊白马庙,曾任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方丈。喜访碑,善金石学,精全形拓,创墨拓八破、古砖花供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远。

六舟和尚被称为“九能儒僧”,释业之外,对于金石书画特别感兴趣,自述“一生之行谊志乎此,一生之嗜好亦志乎此”。他在书画、篆刻、制砚、刻竹、书画装裱、书籍装帧等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诣,而在全形拓,以及古砖花供、八破画等新型艺术领域,更是属于开创性的人物之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书以追踪六舟一生行迹的方式,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六舟生平的各个阶段,及其与当时文化名人如阮元等交往的实况。借此尽力去触及六舟的心路历程,尝试把握其在晚清学术与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本书不但是六舟的生平艺术传记,也提供了很多19世纪中国艺术界交往的史料。另外,书中配有三百来幅精彩的插图。


重访之旅

文:王屹峰

六舟上人是位非常有趣的人。

有清一代,如此入世的出家人,恐无出其右者。身为僧侣,却谨遵经世致用之道;又为学者,不讳四出谋生;学富五车,但喜标榜孩童游戏。当然,终其一生,虽从未见他谈及玄奥的禅理,却也一直踏踏实实地为寺院做着足传后世的事业。我对他各种身份的另外一面甚感兴趣。

六舟出家处白马庙故址现有建筑

“重修白马庙记”碑拓本

观其学风,六舟非宗行脚取经的法显和玄奘,而崇山林访碑的顾炎武和黄易之辈。实地访碑、亲手椎拓,与现代考古学及文物保护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曾从事过野外调查、记录、保护、维修和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很容易与六舟的访碑行为与实证态度产生共鸣。

作者在祇园寺曾经的办公室外

道光年间,六舟数至萧山祇园寺,访碑、会友、下榻。巧的是,祇园寺的僧房也曾是我的办公场所。跨越一百五六十年的时空,不得不感慨缘分的神奇。

演教寺内保存的古代建筑构件

然而,清代访碑者中,黄易、吴大澂之辈学界皆知,却罕有识六舟者。十五年前的某日,我兴趣大发,意欲寻找六舟的遗物和重走其访碑路线,一经实践,便惊喜不断。

六舟 丛菊图联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六舟 丛菊图联屏(题跋) 浙江省博物馆藏

钱镜塘乃六舟同乡,亦为浙江海宁人氏,一生孜孜以求乡贤金石书画,每有所得便不厌其烦地题其生平。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六舟遗物,可谓海内外公私藏家中最富且精者,实仰赖钱镜塘的收藏和捐献。

与历史研究一样,文物考古研究也只能修复某些片段,而无法复原过去的一切——也非研究的目的,故习惯于不会在某个空白片段处过分纠结。然而,每当获知六舟某件遗物线索,又久久寻找不得而无可奈何之时,却总会有人送来我本已不抱希望的资料。同时,重访之旅也出乎意料地顺利,似可借用六舟“有如神灵呵护”之语来概括。

六舟 古砖花供局部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重访旅行的目标是六舟常住过或访问过的寺庙、名胜以及访碑之处,有些地方我曾经到访过,故原本便知道依然存在,如绍兴的大禹陵窆石、上虞的曹娥碑、杭州的寺庙和石窟造像及题名,但更多地方的现状事先并不知晓。到访后,目的地中,有的确实早已面目全非,遗迹也了无踪影。然而,多数情况却颇有些意外,或遗迹可见,或故址上尚有重兴之构,最为重要的是,六舟曾长住过的白马庙、演教寺、沧浪亭、净慈寺四处均可寻得。

六舟 水墨花卉册 浙江省博物馆藏

百余年来,中华大地的沧海桑田,世人皆知,希望越少以免失望越多乃是重访之旅出发之前的真实心态。从文献可知,一百五十年之前白马庙已为太平军所毁,演教寺系湖州农村小镇一处不为人重视的小庙而已,故寻访白马庙故址和演教寺,仅是实证思维作用下的心理安慰之行罢了。然而,结果却使人兴奋不已,不但在白马庙故址寻得遗物、碑记,确定了具体位置,而且发现演教寺也依然存在。这无疑在鼓励我继续旅行。实际上也是收获颇丰,如苏州沧浪亭及江苏巡抚衙门、扬州阮元宅第、宁波七佛寺、天台诸胜、杭州飞来峰题名……每寻得一处,便流连忘返,仿佛分享着六舟当年的喜悦,竟无法言传。

六舟 周伯山豆补花卉轴(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我主要从事古代陶瓷考古与研究工作,关于六舟的著述,甚至连安身立命都算不上,乃完全凭兴趣所致,可谓非常纯粹的以非盈利为目的之学术自觉,但这并非意味着不会产生费用。重访之旅,并无公费,全凭己出,所耗赀财,颇有数目,故旅途中常需掐指计算。这无意间让我开始疑惑六舟一生的访碑费用和收藏资金从何而来。虽非专门研究,但多年来一直对古代财政史兴趣盎然,对宏观财政史的一知半解,促使我时常思考更为具象和更易理解的、具体的财政执行情况,如古代瓷器生产的经费来源及拨付权限、作坊盈利途径、税赋等诸多问题。对于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而言,很难想象可以没有财物的支持而得以生存,更遑论生产任何物件,直至做出一番事业,故微观财务状况是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反过来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宏观规律。

六舟礼佛图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可以说,在写作过程中探索六舟的财务情况无意间成为了贯穿全书的线索。在第一单元,我尝试探讨他从小出家的原因,白马庙又是通过何种形式吸引资产捐赠以维持日常开销,以及僧侣的私房衣钵钱与寺院的公共资产之间的区别。在第二单元,试图分析他旅行、访碑的费用从何而来,为何选择如此的访碑路线和交通方式,以及其与馆业目的地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第三单元,讨论了他收藏金石书画的资金来源和如何像普通士绅那样通过馆业获得报酬及其消费特点。第四单元则是全书的重点,受资金的限制,年轻的六舟为获得金石文字计,不得不在断垣残壁间四处搜寻,以便宜的椎拓替代昂贵的收藏,运用和改良传统记录技术以便开展学术研究,同样因支绌的财务状况以及在社交过程中的争胜初衷,以己之长的无意之举,却创造出八破、古砖花供之类与众不同的新型艺术形式。

剔灯图题跋

寻找遗物、重访路线,本无意为此撰写一部六舟的传记。儒家政权宏观背景下的个体偶然所导致的学术与艺术变化,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其线索隐藏于教育背景、学术活动、社会交往以及所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例如,六舟对封泥的兴趣与分享活动,引起他所处交往圈的关注,虽然他本人并无学术计划,但却影响朋辈形成了封泥的专门研究。

2013年波士顿白玲安女士和陆易在浙博库房看六舟百岁图

六舟 百岁图

六舟 百岁图(局部)

通过重访活动,直观感受六舟所处的环境,尽力触及他的心路历程,尝试把握其在晚清学术与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六舟的学术与艺术成就也并无大书特书之处,他的影响也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但广泛而持久,沁入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学术领域、社会的艺术品位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六舟学术与艺术生涯中的规律性因素,同样作用于当下的社会。

六舟拓吴式芬藏青铜器全形拓

任何一种学术概念及方法论的视角都只能触及关注对象的某个或几个侧面,而无法覆盖全部。本书没有套用任何成熟的理论框架,而仅是适时、零星地借鉴了考古学、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中的某些具体手段。这也在于我本人学术背景的欠缺,但阴阳相生,或许并非是件不好的事情,谁知道呢。但无论如何,金石书画领域毕竟非我所长,以己之短的尝试,只为喜欢六舟的有趣。既需要方家的指正与包容,又希望有志者可以更多地关注此类“小人物”。

六舟全形拓 古砖花供局部

六舟 彝器集屏全形拓 浙江省博物馆藏

(0)

相关推荐

  • 画家杨林:全形拓、墨拓博古画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杨林:全形拓.墨拓博古画的传承与发展 图文/杨林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全形拓与金石学.清代碑学的关系,全形拓.墨拓博古画的缘起与传承,以及自己探索全形拓.墨拓中国花鸟.山水画创作的体会和思考. ...

  • 六舟《百岁图》释读

    六舟[1]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他的同乡钱镜塘[2]在其收藏的所有六舟作品上,都题有这样一段工整的小楷:"释达受,字六舟,号秋檝,别署慧日峰主.南屏退朽.天平玉佛庵弟子,海宁石井村姚氏子. ...

  • 王屹峰 | 古砖花供:全形拓艺术及其与六舟之关联

    一 全形拓以及全形拓入画,是清代著名金石僧六舟的两项值得骄傲的艺术成就. 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当程木庵看到六舟所制的全形拓时,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居然用"饥渴"一词来形 ...

  •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之六舟与全形拓

    本文来源: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作者 / 王屹峰 王屹峰著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与艺术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定价:230元 剔灯图中僧六舟形象 僧六舟(1791-1858) ...

  • 杨林古砖花供,青铜博古贺新春

    杨林古砖花供,青铜博古贺新春  编者按: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安徽黄岳画院院长.清华美院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杨林先生,携新创作的系列古砖花供青铜博古,通过陈晓辉美术馆和各位师友拜年! 艺术需要传承, ...

  • 古砖上的钱币文化

    古代砖纹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该时期砖上文字很少,大多为戳印.汉武帝之后,砖纹内容不断丰富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砖纹艺术风格.东汉时期,砖纹艺术由关中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移,魏晋南北朝时,砖纹主要在江 ...

  • 千甓亭古砖,字迹奇异

    陆心源(1838年-1894年),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千甓亭古砖图释>二十卷,收录汉魏至唐宋元各代古砖千 ...

  • 名闻天下的六舟和尚

    朝夕两次,涌起滔天大潮的海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代英才荟萃,如滚滚潮水.人们会说,海宁源于文脉旺盛之地,璎珞世家文风绵延,不足为奇. 偏偏也有麻雀熬成凤凰,逆袭 ...

  • 《千甓亭古砖图释》:古砖的收藏鉴赏

    陆心源,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辞官后在归安城东莲花庄旁辟建"潜园".园中有"四梅精舍&qu ...

  • 【安徽诗歌●散文诗】熊亮 ▎古砖拓片

    [作者简介]熊亮,散文诗人.媒体人. 1 古砖,穿越千年尘土.烽烟,保存当年被竹篾被老茧被模具固化的风采. 大吉.莲花. 福寿双全等吉语.纹饰,分明寄托古人的心底柔软与哭泣.一片古砖,一份固执! 一个 ...

  • 老农挖出一古砖,以为是块铜牌,被专家用500块征走

    说起古墓,它不仅是历代古人死后安放遗体的载体,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1974年一位朱姓老汉在南京江宁县将军山附近开荒时,无意间挖出一块古砖,因为砖体过于新奇,所以引起了朱老的兴趣. 在他的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