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8---39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8---39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本条是伤寒表实,邪盛正气抗邪有力,阳热郁于表的证治。
“太阳中风”,为何说是伤寒表实证?成无己谓:“中风见寒脉。”不少注家谓“风寒俱感”,而且与伤寒、中风并列。也有注家认为,中风是伤寒的互词,本条是伤寒不是中风。其实我看整个条文,太阳中风之后,都是伤寒脉证,只能从中风是伤寒的互词说。可是再看后文“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可见开头的“太阳中风”是对后文说的,让学者严格区别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而且以对比的手法强调辨证施治,辨清虚实寒热,不得误治,警惕中风表虚汗出、恶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并指出误服会导致亡阳伤津的厥逆、筋惕肉瞤 。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不就是讲过的麻黄汤证吗,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一个关键在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是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为什么说应该汗出呢?中风本来应该就要出汗啊,他是不得汗出才发烦躁。
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主要就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这是太阳中风;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太阳伤寒,所以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
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啊,所以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前头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而且汗出恶风。那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啊,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因为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你也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咱们方才不讲了吗,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
那么这个方剂,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有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加上表不解的病。主要的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了。
那么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得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朮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我没看到,听人讲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我们方才讲葛根汤了恶寒得厉害,那么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啊,都恶寒特别厉害。
这个对于肺炎,尤其是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大青龙汤这个麻黄非多搁不可。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得这样子,有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另一个在临床上的例子,这个是一个学生治的,他姓刘,有一个小儿得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住西医院都给推出来了嘛,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这是个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太阳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麻黄汤证。不汗出,寒邪不去,表阳不泄,使人烦躁,仲景仍用麻黄汤,并加大麻黄用量,并配石膏以清热。而麻黄辛温,可发散表寒;石膏性寒,可清阳郁之热,并抑制麻黄的温燥,味辛也可助麻黄发散。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滋汗源,也防大量麻黄过汗,伤津亡阳。名为大青龙汤,是因青龙治水,大青龙汤是发汗重剂。
大青龙汤症见外寒内热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 (捣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是淘米泔澄粉晾干的米粉。另外本方的服法要斟酌,一服汗者,停后服,如果再服,汗多亡阳致虚。汗为心之液,汗多既损心液又损心阳,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的心阴心阳俱虚证。
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这一条承上条讲大青龙汤的证治及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一定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应当是脉浮紧;有的注家与前条联系,认为是伤寒见中风脉,而前条是中风见伤寒脉,这两条都是“风寒俱感”。我认为,既然是大青龙汤证,开头就点出伤寒,一定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烦躁,甚至气喘,但不会出现脉缓,这与临床不符,可能要与后文的少阴证鉴别,才互措使用,或者有错简,以及传抄之误。本条碰巧与上条脉证相反,这就为认识风寒俱感提供了依据,谁能把风与寒截然分别,又有哪位医者在临床上见过大青龙证是浮缓脉?不结合临床,纯推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分析一下条文:上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这条说“伤寒脉浮缓”,更说明中风与伤寒是互词。这两条都是讲伤寒脉浮紧的,既然是伤寒,都有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只是上条讲身疼痛,这条提出“身不痛, 但重,乍有轻时”,说明身疼痛不是大青龙汤必有之症,同时提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体沉重,为了区别少阴证的“精神衰微,四肢沉重”,和阳明证的“一身尽重,难以转侧”。本条特提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让医者鉴别少阴与阳明的身沉重。但本条应有烦躁一症,因热邪郁表,可烦躁,但文中无烦躁是意在文外。尤在泾认为:“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征。”其说看似有理,其实不能验之于临诊,也属呆板望文,千虑一失之注。
就因为他这文章啊,给后世造成口实,因为他这个脉浮缓,却弄个伤寒。事实上这个伤寒是冲着无汗说的,由于这个病啊他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所以他身不疼,而但重。人这个组织里头啊,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身体就觉得沉。那么身不疼但重,但是因为没有汗,他也叫太阳伤寒,不过脉内不是那么样子达到充血程度,所以脉是浮缓而不浮紧,它是这么一个病。
可是他搁了个太阳伤寒,就因为这句话呀,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谓鼎足而三嘛。他们说桂枝汤是治风邪的,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邪,治寒伤营;这个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竟搞出这个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对。你们看这段也不是伤寒,哪来的伤寒,它是水气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的伤寒达到那么样子充血,压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是因为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身体就光沉、光重,它没有乍轻时。这个「乍有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再流走,它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无少阴证这句话,也是与旁的节目有关了,这与这个《金匮要略》有关,《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条,说「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沉小」,我们讲少阴病的时候就知道了,少阴病这个脉微细啊。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啊就是风,就是我们说越婢汤那个风,所以这个水气呀,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光胀,虚胀者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是属于少阴病的,它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是脉浮而不小、不沉小,就应该用杏子汤。你们回去看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这一段。
那么治水气呀,要是脉沉小,这个方剂用不得的,他说的这个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但是《金匮要略》的注家都不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不对着的看,有说是麻黄汤加杏仁的;也有说麻黄甘草汤加杏仁的,《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也有说麻杏石甘汤,都不对的,应该是大青龙汤。
这大青龙汤去水后边有谈到,他治溢饮嘛,溢饮这个指水饮溢于外谓之溢饮。那么治溢饮这个水气病,用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呀,那么主要你治水气的话,你得先看他有没有属少阴的这种情况。那么要真正要是少阴病的这种水气病的,你不能够用大量麻黄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量都小的很。我们讲少阴病,就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了,现在咱们讲到这个地方,还不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怎么个事情,现在咱们先不谈这些。
总之他治水气病时,特别提出来了用发汗的方式,尤其是对大青龙汤而言,它发汗的力量重,解热的力量也重,但如果是真正阴寒的虚证,用这个药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药死不可,所以他特别提出个少阴病。「无少阴证者」,那你吃大青龙汤是没问题的。
所以这不再是脉浮缓、浮紧的问题了,这是水气,你看看这节哪是什么风伤卫,寒伤营呀。所以这个注家就是根据这个名做文章,上条那个叫中风,这个叫伤寒,所以弄了个风寒两伤,其实仲景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太阳病,只要是无汗者,他叫伤寒;有汗者就叫中风。那么上边那一条这个没有汗,为什么也叫中风呢,他的意思是这个应该有汗,可是这个汗,它不汗出,所以后头他不讲「无汗」,而是讲「不汗出」,他特意这么提出来。由于不汗出而烦躁,为什么呀,因为这个里热应该要汗出而不得汗出,所以发烦躁;那为什么汗出不来呢,因为还有个表实,所以这两个方剂要合的。一个有热应该出汗吃越婢汤,一个表实汗不得出就是麻黄汤,所以他把这两个方剂合用就成了大青龙汤。这个地方挺要紧,而且都不好理解。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所以说他这里说「发之」而不说「主之」也是有深意的。
(引之胡希恕、倪海厦、胡要所伤寒论讲座)
张馨匀,一个爱好文字
中医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