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我——有效学习

挑战自我——有效学习

文|陈钦管

第一次读《认知天性》就被吸引了。

这是一本讲述有效学习的书。虽然结合了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但完全没有理论的堆砌。而是结合案例,娓娓道来。

一般人学习时都是划划读读背背,应付考试,考完之后基本归还书本。等到下次考试时再次痛苦地拿起书本,如此恶性循环。

身为学霸的樊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学习经历。每当学期末时,书本比脸还干净。他如何做到?樊登表示自己并非不用功,而是因为有秘籍:自测。他平时爱跟同桌互相考着玩。大考之前每门课用一整张纸把知识点默出来。

他的这种做法,心理学家称之为:检索,间隔,巩固,细化,迁移……看起来高大上。为何舍弃捷径,另辟蹊径?关键在于:

挑战自我。

1. 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为什么靠记笔记、画线、重复阅读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重复阅读虽然可以更熟悉文字,但流畅地阅读一段文字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不能代表我们已经学到了东西;二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自己记住了这些资料。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

以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3的倍数特征”为例,结论只有一句话: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如果仅是把书本结论划出来,多读几次并背诵,几分钟就能搞定,但效果可想而知。今年网课上,老师很用心地展示了书本第13页有关3的倍数特征算理的探索过程,效果却不太理想。

究其原因,此题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网课时学生对于此题的算理缺少过动手实践,缺乏变式练习等挑战自我的过程,知识点因此没有落实到位。

2.运用有挑战性的方法。

(1)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我能举出例子吗?

当我们用主要概念和术语背后的含义来考查自己,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而不是次要的材料或措辞上。所以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我们学会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是还没有掌握的。另外,小测验会阻止遗忘。

在数学学习当中,学完新知去做综合提高这种类型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翻开书找例子来模仿或者打开手机搜索答案。因为综合提高题往往联合考查多个知识点或者重要的数学思想,相对来说很有难度。这时,放弃一切辅助手段,独立思考显得尤其必要,其实这也是检索的一种。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百年外国小说精选》导读版,里面每篇小说的末尾都有4到5个思考题。这些问题打破了我原先对于自己已经读懂这篇小说的幻想。深感这些问题价值不小。当时我的做法是立刻打开小说寻找答案。现在似乎更知道怎么做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了。

(2)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现实是很多人喜欢集中练习,美其名曰:考前突击!有两个原因:第一,当反复练习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表现有所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备受推崇。第二,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反复练习中取得的收效是作用在短期记忆上的,而且会很快减弱。我们无法看出这种收效减弱得有多快,导致我们产生了集中练习有效果的印象。

那么间隔练习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有什么启发呢?从时间角度来说新知识可以安排隔天复习,之后安排每周复习一次即可更好掌握。切忌到期末或者大单元结束时再复习。从形式来说可以安排抽认卡检查,打乱旧知与新知卡片顺序随机抽查。我曾经以为抽认卡一般只用在英语单词记忆上,现在有了打算在数学概念巩固上试试。

诚然,间隔练习提高了回忆知识的难度,让我们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

(3)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我们的练习规划中。因为这可以提高我们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两个人练习罚球线投篮。一个人中规中矩,只在罚球线练习,而另一个人则在罚球线前后左右各个距离练习。考核时后者成绩明显好于前者。

当然,书本里还提到了细化、生成、助记等等不同有挑战性的方法……

3.持之以恒地挑战

有了以上这些好方法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需要视自身情况,合理选择。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成为习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人生来都有惰性,如果我们运用挑战性的方法去看书去学习,相信就能看到不断成长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