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采访记录(1)

我的采访记录(1)

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39)

在新加坡访学三个月,我总想借这次机会,更多的了解新加坡的教育,让自己看到得更真实、更全面的新加坡教育。

于是,我在各种场合与当地的老百姓、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和采访。这个过程中,遇到了热情的朋友,也遇到了个别不愿意分享的人。不管怎么样,通过这样的采访,我对新加坡的教育算是了解得更全面一些了。

(一)

在武吉知马山顶,我遇到了一位爸爸带着两个儿子来登山,看他们正坐在亭子里休息,赶紧坐在他的旁边,找机会与他们聊天。因为这一天是周六——新加坡的家庭日。从教授的讲课中,得知了新加坡政府正在全面推广家庭日活动。那么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这位爸爸对我说:“在政府的推动一下,的确家庭日活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平时也忙,就利用周末带孩子出来逛逛呗。”两个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不断地问爸爸一些问题。我也就没有打扰太多时间。

后来,我看了一些材料,新加坡2018年各大用人单位,都纷纷组织了家庭日活动,比起往年这个数据都有所提升。可见,家庭日活动不是吹嘘的,而是实实在在在做的一件事。

(二)

在宿舍旁的食阁里,我遇见了一位小朋友,坐在位置上看书。我坐在他旁边吃午饭,不一会儿他的妈妈过来了。我一问,原来这一家人来自山东,小孩子刚刚带过来这边上小学一年级。

她说,她们一家人还不是PR,所以上学是要收费的。本地人的孩子,一个月只需要一二十块钱新币,而他们则需要一百多。我看了一下小孩子的作业,两张A4纸上写着一些拼音和词语,是让孩子回家读给家长听,并且要让家长签字的。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差不多。看了孩子的书包,里面没有几本书,好像是我们的幼儿园小朋友的书包一样。

她还说,小孩子在这边很快就熟悉了用英语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她自己在这边没有正式的工作,主要是靠丈夫的工资,她则利用孩子上学的空档,出来打一些零工,赚点生活费。从她的言语中,看不出出国人的那种自信与自豪。她有一个担忧:因为新加坡的教材,比国内的简单,怕孩子今后回国跟不上其他孩子。

我说,你们一家人都在这边,那就在这边上学呗。她说,现在还是国内好。在这边,要是没有加入新加坡国籍,有很多东西是享受不到的,总是与当地人格格不入,低人一等。

(三)

我在NIE,认识了一位新加坡的高中老师,她的中文名叫黄敏莹,是学校的一名信息技术主任。她正被学校派到这里,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脱产培训。

我们约定了时间,在NIE的食堂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她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直接去理工学院读书,因为在初级学院读书,还要参加高考,如果考不上,连文凭也没有。还得继续去读初级学院的文凭,这样会很浪费时间。

而如果初中一毕业,直接去理工学院,一毕业马上就可以参加工作。再说,新加坡政府正在提倡用人单位要注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文凭。许多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只要工作能力突出,他们的工资还是挺可观的。

在新加坡,是没有教学检查的。不过每一个主任,都有进课堂去听他所负责的年轻老师的课,以便更好的帮助年轻老师成长。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学期她会进课堂两次,她一再跟我强调不是检查,而是帮助。

我们还聊到了她的房子,她说她住的是一套五房式的组屋。她可以一个人工作,就能购买得起一套五房式组屋。一般情况来说,新加坡人喜欢房间大一点,客厅小一点。因为他们很少会把客人带回家的,一般的聚会就安排在外面了,客厅太大就显得太浪费了。

我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客厅大一点,房间可以小一点。

她笑笑说:“我明白了!”

在聊到了小学入学的情况,她说新加坡入学也是很紧张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好的学校。小学招生时,与国内学区房不大一样。他们的第一批是,有哥哥或者姐姐在这所学校读书的;第二批是父母亲是这所学校的校友;第三批是居住在一公里以内的孩子;第四批是父母是这所学校的义工;最后每个学校还会预留40个名额给其他学生,以显示公平。

所以,新加坡的家长也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以上条件,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到好多小学读书。她说,她的孩子已经两岁了,她是培华小学(一所比较好的学校)的校友,但是离培华小学超过一公里,她和老公正在想办法把房子换到学校附近,这样就可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以确保孩子将来能够上培华小学。

采访结束后,黄老师还给我发来了一些关于新加坡教育的链接,只可惜不懂英文,好多都看不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