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也有“金匮之盟”,元朝版宋太宗会不会干掉哥哥?|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海山(日后的元武宗)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日后的元仁宗)兄弟,其实代表了两条道路,海山代表的是蒙古的军人传统,其弟则汉化较深,代表的是中原儒法混合的传统。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取得了政变的胜利,但元代出镇漠北的宗王都拥有强大的兵权,海山靠这一点让弟弟将皇位拱手相送。

立志做帝师的李孟

李孟,字道复,号秋谷,是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李孟曾祖父是金朝进士,祖父李昌祚在金朝曾任潞州税务同监,后归降蒙古,被授予潞州招抚使之位,父亲李唐在汉中担任幕僚。

与很多书香门第出身的孩子一样,李孟从小便是读书的料,“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倜傥有大志,博学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成人后,他开馆授徒,名声大振,乃至得到了“宰辅之器也”的评价。

元代儒生形象

既然有当宰辅的本事,李孟自然不甘心在地方上屈就,他多次拒绝了被举荐为官的机会,三十岁时来到大都。

李孟早有才名,到大都后,很快便得到举荐,被真金太子召见。可惜,真金太子很快便因病去世,李孟未能得到拔擢。

大好机会擦肩而过,让人愤懑。但一扇门关上时,一扇窗又打开。

真金太子的正妃阔阔真为孙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选聘名儒为师。李孟以自己的才学受到推荐而当选,成为两个皇孙的老师。

不过,海山和李孟的师徒缘分较短,在大德三年(1299)时,海山出镇漠北,从此远离了李孟。而爱育黎拔力八达留在大都,继续接受李孟的“日侍讲读”。

李孟作为老师勤勉称职,甚得爱育黎拔力八达信任和敬重。年轻的亲王为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召画工为之画像,命集贤大学士王颙书其号“秋谷”二个大字,并亲自刻匾并署名其上。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答己出居怀州时,李孟仍随侍左右,忠勤如故。

在怀州的四年,李孟“诚节如一,左右化之,皆有儒雅风,由是上下益亲”,成为爱育黎拔力八达身边从臣的核心,也从王爷的老师,进而成为首席心腹谋士。

当成宗驾崩,朝中局势大变,宰相哈剌哈孙的使者秘密前来请爱育黎拔力八达进京的时候,李孟知道,学生成为皇帝的机会来了,而自己成为帝师乃至宰辅的机会也来了,绝不能错失良机。

面对犹豫彷徨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李孟首先以大义进谏道:“支子不嗣(指阿难答属于支系),世祖之典训也。今宫车晏驾,大太子(指海山)远在万里,宗庙社稷危疑之秋,殿下当奉大母(指答己),急还宫庭,以折奸谋、固人心。不然,国家安危,未可保也。”之后,又摆出利害:“邪谋得成,以一纸书召还,则殿下母子且不自保,岂暇论宗族乎!”

面对挑战,仅有道义力量支持,勇气会难以持久;仅有利害的考量,则无法激发勇气。爱育黎拔力八达在这一席话面前已经无从拒绝,于是不再犹豫,言道“先生之言,宗庙社稷之福”,立即陪着母亲答己率少量护卫侍从疾驰大都。

海山兄弟的政变

当他们来到大都时,已是大德十一年(1307)二月十六,距离成宗去世已经过去一个月。

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突然赶回大都,使得卜鲁罕皇后等人措手不及,一时没有安排什么措施来应对。爱育黎拔力八达祭奠了成宗灵柩后,便在城外安顿下来,准备下一步行动。

面对晦暗不明的宫廷局势,李孟挺身而出,作为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密使赶回大都,冒充郎中面见了在中书省装病的哈剌哈孙。在得知卜鲁罕皇后一派已经下定决心让阿难答在三月三日举行登基大典的消息后,立即回到城外告急:“事急矣!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不可不早图之。”

回到大都是一回事,发动政变可是另一回事。爱育黎拔力八达又犹豫了,左右的侍从也大都劝他谨慎:

“皇后(指卜鲁罕)深居九重,八玺在手,四卫之士,一呼而应者累万;安西王府中从者如林。殿下侍卫寡弱,不过数十人,兵仗不备,奋赤手而往,事未必济。不如静守,以俟阿合(阿合为蒙古语,意思是兄长,指海山)之至,然后图之,未晚也。”

——凭着我们这几十号人就要对前朝皇后的派系动手,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等海山的大军到了再动手比较稳当。

李孟则认为现在局势间不容发,进谏道:

“群邪违弃祖训,党附中宫,欲立庶子,天命人心,必皆弗与。殿下入造内庭,以大义责之,则凡知君臣之义者,无不舍彼为殿下用,何求而弗获!克清宫禁,以迎大兄之至,不亦可乎!

且安西既正位号,纵大太子至,彼安肯两手进玺,退就藩国;必将斗于国中,生民涂炭,宗社危矣。且危身以及其亲,非孝也;遗祸难于大兄,非悌也;得时弗为,非智也;临机不断,无勇也。仗义而动,事必万全。”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老师的劝谏下,已经下定了决心,但仍需要更多精神上的支持,于是下令占卜。

在紧要关头请冥冥上苍为自己指点迷津,很多帝王都这么做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也要占卜。神明的指点,往往是最大的精神支撑,要是占卜不吉,也就会彻底丧失士气。

所幸,占卜的结果按李孟的解释是:“筮不违人,是谓大同,时不可以失。”爱育黎拔力八达终于放下一切负担,振袖而起,率从人进城。

这占卜的情节载于《元史·李孟传》,这是突出了李孟的运筹帷幄,谋定大计。不过,在《武宗本纪》《仁宗本纪》及《哈剌哈孙传》中,都有哈剌哈孙于三月一日夜遣人密报皇后已定于三日临朝称制的消息,并提出“怀宁王远,不能猝至,恐变生不测,当先事而发”的主张。

哈剌哈孙为掌权右丞相,手里又掌握着怯薛宿卫,他的情报和意见,恐怕才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最终下定决心的原因。若说“定难”首功,哈剌哈孙当仁不让。不过,李孟的谋划赞襄之功,也确实不可磨灭。

哈喇哈孙手握怯薛军

是政变成功的关键

爱育黎拔力八达已经下定决心,周围众人誓死保护,再加上哈剌哈孙的蓄谋策应。相对于做事畏畏缩缩的卜鲁罕皇后一党,可说政变一发动,一切已经没有了悬念。

三月二日,爱育黎拔力八达率李孟等侍从、卫士由延春门入宫,在哈剌哈孙的配合下,调动怯薛宿卫控制了宫廷。

紧接着,便是一场大清洗。阿忽台、赛典赤·伯颜、八都马辛等人均被逮捕诛杀,还想着成为皇帝的阿难答也被骗入宫中逮捕。卜鲁罕皇后则被流放东安州,后被赐死。

卜鲁罕皇后一党灰飞烟灭,他们违背法统,又没有利用枪杆子,失败可说必然。卜鲁罕皇后为人其实还算平和、知廉耻,执政期间也没有什么恶政,赛典赤·伯颜、八都马辛等人都是很有能力的大臣,成宗朝整理财政很有贡献,一朝玉石俱焚,是很可惜的。

漠北的大军决定帝位归属

政变一举成功,爱育黎拔力八达自任监国,哈剌哈孙仍为中书右丞相,李孟被任为中书参知政事,其他各有功人员均得封赏,一片皆大欢喜的场面。可是,他们马上就面临着如何对待正在和林枕戈待旦的怀宁王海山的问题。

按说,爱育黎拔力八达已经掌握了皇权,可以顺理成章地继位。倾向于他的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都劝进道:“今罪人斯得,太子实世祖之孙,宜早正天位。”

别人说什么,爱育黎拔力八达并不看重,但老师的话非常重要。那么,李孟对于学生做皇帝是什么态度呢?

《元史》中记载比较混乱,既有李孟“尝劝皇弟以自取”,也就是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帝的记载,同时,又有记载李孟的劝进是海山近臣的诬陷。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听到这样的诬陷后,态度却是“亦不敢复言孟”,可见其事并非空穴来风。

以李孟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并不迂腐的性格来判断,劝学生自立为帝,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为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母亲,一直怀有干政之心的答己此时也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让阴阳家推算两个儿子谁更适合立为皇帝,结果是:“重光大荒落有灾,旃蒙作噩长久。”

“重光”是海山的生年,“旃蒙”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生年,也就是说,哥哥继位将难以长久,而弟弟继位则会大吉大利。于是,作为母亲,答已派人送信给海山道:“汝兄弟二人,皆我所出,岂有亲疏。阴阳家所言,运祚修短,不容不思也。”

对帝位势在必得,且拥兵自重的海山原本以为母亲和弟弟搞定了卜鲁罕皇后一党后,会主动迎接自己回京继位。岂料,母亲竟然送来这么一个“噩耗”。海山立即派康里脱脱回京送信,表达自己的愤怒。

在给母亲的回信中,海山毫不客气:

“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今太后以星命休咎为言,天道茫昧,谁能豫知?设使我即位之后,所设施者上合天心,下副民望,则虽一日之短,亦足垂名万年,何可以阴阳之言而乖祖宗之托哉!此盖近日任事之臣,擅权专杀,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为是奸谋动摇大本耳。”

在回信的同时,海山也统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直指大都。他深知口头上说得再厉害都是虚的,还得凭军事实力。没等母亲、弟弟做出反应便大兵压境,其军人性格可见一斑。

出镇漠北的宗王手握雄兵

是决定元朝帝位的关键因素

面对儿子的武力威慑,答己连忙向康里脱脱解释:“修短之说虽出术家,为太子周思远虑乃出我深爱。贪憝已除,宗王大臣议已定,太子不速来何为?”

爱育黎拔力八达也秘密召见康里脱脱,让他回去一定要向哥哥说明自己无意“觊望神器”,“太子天性孝友,中外属望。今闻汝所致言,殆有谗间。汝归速为我弥缝阙失,使我骨肉无间,相见怡愉,则汝功为不细矣”。

康里脱脱便是向海山通报成宗死讯的大宗正府总管阿沙不花的弟弟,常年在海山身边为将,其人忠诚厚道,曾被世祖赞为“后日大用之才”。经他的竭力解释,海山终于对母亲和弟弟“释然无疑”。

皇位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曾经“尝劝皇弟以自取”的李孟从海山回信中那句“此盖近日任事之臣,擅权专杀,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为是奸谋动摇大本耳”中看出了杀气。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到来,需要隐忍,于是向爱育黎拔力八达请辞:“执政大臣,当自天子亲用,今銮舆在道,孟未见颜色,诚不敢冒当重任。”爱育黎拔力八达当然舍不得老师,坚决不准。可李孟干脆不辞而别,隐居了起来。

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海山在上都见到母亲和弟弟后,正式在大安阁继位,是为元武宗,改元至大,以明年为至大元年。

六月,为了表彰弟弟的“定难之功”,海山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也就是他的皇位传给弟弟,弟弟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类似于宋太祖与宋太宗的“金匮之盟”。然而,金匮之盟有着“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兄弟礼让的背后,蕴藏着杀机。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够摆脱这种宿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