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第一毒舌,犀利点评世间百态

他叫罗隐,出生在杭州,是晚唐时期有名的文学家。罗隐从小就才学出众,闻名乡内,成年后进京应试,屡次不中。他前前后后考了十几次,都是满载希望而去,最终铩羽而归,所以史称“十上不第”。罗隐少年出名,青年和中年时屡不得志,到了晚年时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才谋得系列官职,安享余生。

(一)

罗隐的才名相当大。唐末割据将领王师范经常遣人去给罗隐送财物,求他赠诗。每每得诗后,王师范都拜读数遍,爱不释手。至今留传下来的赠诗有《秋日有酬》:

旧业传家有宝刀,近闻馀力更挥毫。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宴罢嘉宾迎凤藻,猎归诸将问龙韬。分茅列土才三十,犹拟回头赌锦袍。

有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并没有让我感到高兴,让我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的才气之高,名气之大。

其实,罗隐仕途不顺,并非他的才华不够,多因他的嘴巴太过毒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晚唐时期,国运衰退,政局动荡,宦官和宰相争权,各地农民发动起义,凡想入仕者无不明哲保身,甚至巴结宦官。但罗隐偏偏与众不同,狂妄另类,他看不惯的事情就要大声说出来,就连他的试卷中都颇有讽世嫉俗之意。这使很多考官都对其反感,避而远之,不能为其引荐,以致其名落孙山。

据说,罗隐有次投考时,正逢大旱,皇帝正下诏寻能人异士来求雨。罗隐直言上书,犀利指出水旱灾害无法立即消除,力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不应将希望寄托于无名之辈身上。此番上书,讽刺意味颇浓,这无疑是打了皇帝的脸。他连皇帝都敢直言批评,何况他人?

(二)

要说罗隐是“毒舌”,多因他一生写过很多讽喻诗和小品文。他用愤懑之言,一针见血地表现出对封建统治高层的鞭挞,深刻有力,警醒世人。他的代表作《蜂》就无情地指出了不公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批判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再如他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寥寥二十字,将饱暖无忧的权贵和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穷人作出鲜明对比,发人深省,绝不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意味。他的诗歌不是无情批判,就是辛辣嘲讽,这种“毒舌”要是能中第才怪。

他不仅敢挑战当世权威,还敢于反对传统观念。历代认为吴国灭亡都因西施红颜祸水,但罗隐却为历史翻案,尖锐地指出封建帝王自身不端才是亡国之根本,写下《西施》一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在考了七年不第后,罗隐在咸通八年自编文集《谗书》。在这本书中,罗隐可谓将“毒舌”这一特质发挥到极致。他自述身世,一吐心中不平之气,犀利点评世间百态。罗隐确实有才,只不过他太过尖锐,与晚唐这个混乱的时代格格不入。若是生逢其时,遇到明君,或许可以锋芒毕露,有所作为。

(三)

罗隐仕途不顺,情路也非常坎坷。据说,当时的宰相郑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在宰相的影响下,宰相的女儿也喜欢上了罗隐。这位郑府千金经常拜读罗隐的诗文,被罗隐的才华所折服,边读边幻想着才华出众的罗隐一定是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宰相也有意撮合女儿和罗隐,就安排罗隐到府上一见。谁知,宰相和女儿见到罗隐后,大呼惊讶,想不到罗隐相貌丑陋无比。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了。

罗隐科场失意,在穷困潦倒之际在钟陵县得遇歌妓云英。云英才貌双全,罗隐一见倾心。可是云英并没有看上落第秀才罗隐。十二年后,罗隐落榜后再遇云英。此时的云英,虽然还风姿绰约,可仍寄身风尘。云英嘲笑罗隐道:“罗秀才尚未脱白?”罗隐没有生气,还诗一首给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在诗中,罗隐继续发挥“毒舌”特长,嘲讽云英也未曾嫁人,未必比自己的境遇好到哪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公元878年,山东落第考生黄巢发动农民起义,起兵反唐。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带嫔妃逃难,途中遇见一个耍猴的伎艺人。这人很会耍猴,可以让猴子像大臣一样随朝站班。僖宗很高兴,便赐予耍猴人五品官职,并赐予称号叫“孙(狲)供奉”。罗隐知晓此事后,愤懑不已,写下了一首《感弄猴人赐朱绂》,自嘲自己执迷不悟,讽刺皇帝昏庸无道: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他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慨叹自己辛苦考试却不如一耍猴人。诗中将嬉笑怒骂融为一体,是对现实最毒辣的批判。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战乱平后,大唐王朝也快走到了尽头,罗隐终是没在大唐中第,晚年归乡后,依附吴越王钱镠。公元909年,罗隐去世,卒年77岁。

文章将均为原创,欢迎分享和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