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道万里长城(音频版)
金界壕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道万里长城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
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每到旅游旺季,明长城这些赫赫有名的景区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一睹世界文化遗产的雄姿。
可是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有另一道掩藏在草原深处的长城,它就是金界壕。当你在内蒙古大地上旅行,你可能不止一次要从金界壕越过,而却浑然不知。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道万里长城,它究竟分布在哪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细细道来。
金界壕是金王朝为防御北方草原上的蒙古诸部而修筑的长城防御工程,修筑过程几乎延续了金朝在北方地区的整个统治时期。对于金界壕的调查与研究,前人已陆续做了很多工作,并一度发生过金界壕是否属于长城的激烈争论。然而,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将金界壕列入了长城资源调查范围内,显然是十分正确而重要的决定。
随着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的领导下,组织调查人员对全区金界壕遗址展开了田野调查工作。内蒙古自治区的金界壕,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总体走势几乎与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阴山山脉平行展开,它们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8个盟市。金界壕的调查工作,集中于2010年进行,共有11支调查队参与。
经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对史料的综合分析,根据金界壕所修筑的地理位置、分布走向以及修筑时间的不同,由早到晚大致可分为三条主干线,分别为漠南线界壕、岭南线界壕和主线界壕。
金界壕在中国和蒙古国境内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大体自东北向西南,由大兴安岭南麓纵横而下,横跨浑善达克沙地及戈壁草原,蜿蜒至阴山北麓。三线界壕累计长度达5000余千米。
三线界壕均起自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嫩江西岸,向西南并行至绰尔河东岸后,漠南线折向西北而行,岭南线和主线沿着大兴安岭南麓,继续向西南并行,行至巴尔汰河东岸后,二者又分道而去。
漠南线是三线界壕中修建时间最早、分布最靠北的一道防线,其结构为墙、壕和边堡的组合。漠南线界壕自绰尔河东岸分支另行后,向西越过大兴安岭,折入蒙古国,经东方省、苏赫巴托尔省东南部,再由阿巴嘎旗复入我国,贯穿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四子王旗以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终止于武川县大青山北麓。漠南线界壕总长度约1600千米,沿线分布边堡130余座。其中,内蒙古境内全长约1200千米,沿线分布边堡90余座;蒙古国境内全长约400千米,沿线分布边堡40余座。漠南线界壕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东南的漠南草原地区,其修筑时间在三线界壕中最早,应在金太宗至海陵王在位期间(1123~1160年)。
岭南线为第二道界壕,形制结构与漠南线基本相同,为墙、壕和边堡的组合,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丘陵中。岭南线界壕自绰尔河东岸与主线界壕并行至巴尔汰河东岸后,折向南,由大兴安岭南麓折入燕山山脉区域,经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丰宁县草原乡境内与主线南支线界壕相接。岭南线界壕主干线全长约970千米,沿线保留有边堡42座、马面40余座。
岭南线界壕除了主干线之外,还有岭南线西支线和岭南线东支线。岭南线西支线沿着归流河、霍林河上游而上,翻越大兴安岭,止于乌拉盖湿地草原,全长约295千米,沿线保留有边堡33座;岭南线东支线则分布于绰尔河至蛟流河中上游间的丘陵区,全长近130千米,沿线保留有边堡5座。
合计以上数据,岭南线界壕总长度约1550千米。其中,内蒙古境内全长约1400千米,沿线分布边堡80座、马面40余座;河北省境内全长约150千米,沿线附属设施不详。岭南线界壕的修筑时间,应在金世宗在位期间(1161~1189年)。
主线界壕是金界壕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分布位置最靠南、修建时间最晚,但军防体系最为完备。界壕沿线设有马面、边堡、关址、铺房、烽火台等设施。主线自巴尔汰河东岸,向西越过大兴安岭,纵横浑善达克沙地,折向西北,在乌兰察布草原深处与南下漠南线界壕汇合,二者向西并行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再折向西南,穿行于阴山以北丘陵,最后终止于阴山山脉大青山北麓。
另外,主线界壕又有支线分布于主干线南侧,即主线南支线。主线南支线自丰宁县草原乡境内上接岭南线界壕后,向西越过燕山北部山岭,贯穿金莲川草原,在乌兰察布连绵丘陵中与主线界壕交合。
主线界壕总长约1870千米,墙体上保存有马面7100余座,沿线保留有边堡、关址200余座,烽火台10余座。主线界壕为金朝在边疆地区所筑最后一道防线,修筑时间在金章宗在位期间(1190~1208年)。
金界壕各线的兴建几乎延续了整个金朝统治时期。但其设置及修筑与历代长城有所不同,而是根据蒙古骑兵善于远距离冲刺的特点,采取墙、壕这种高低相错的结构形式来修建,其主要目的是消耗骑兵的战斗力。但金界壕的防御显然不只是一道墙与一条壕的组合,还包括其沿线所建设的马面、边堡、关址、铺房及烽火台等附属设施,从而组成整套完备的军事边防体系。当然,墙和壕是金界壕的主体。
金界壕是由北方民族所修筑的长城,它的设计者,在吸收早期长城精髓的基础上,结合防御对象的特点,兴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防御体系完备的、全面升级的新一代长城,在后期的明长城防御体系中依然可以看到金界壕的影子。可以说,金界壕是中国历代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历代长城历史沿革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承上启下的角色,是继秦汉长城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道万里长城。
1972年的一天,吕布的故乡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子,修渠的一家农民挖出了一个白地蓝花大罐,文物工作者获知这一消息后,一件珍贵的元青花瓷器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一个叫燕家梁的地方渐渐露出她700多年前的面容,一个繁忙的元代水陆驿站似乎响起了人欢马叫的喧嚣声。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讲述元代水陆驿站燕家梁遗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