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黄皮——儿时的回忆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世君等同学在五经富母湖村的联南学校读书。那个年代的学生是人穷力气大,思想纯朴,物质匮乏。从曲潭村到学校大约一公里半,西山下村稍远,约需多走一公里。从家里来到学校都是骑着“11”形的自行车(即走路的诙谐说法,双脚踏步,叫乘十一路车)。联南大队广播站边,周围有几家小卖部、几摊猪肉档和几摊青菜挡,类似一个小集市。
那年夏季,有一天下午四点多放学回家,世君、自纯、曾想、繁就、志军等几位同学一齐回家,在母湖村往塘背村的石巷尽处过一个门楼,右边有一排房子,挨着房子的后墙有间猪寮 ,带一个长方形两平方米左右开放式的茅坑,那是当年农村人用于接猪粪积肥的。茅坑边上有棵黄皮树,黄皮熟里透黄,饱满的形态直惹每个少年的口水。虽说当年潮汕地区的农村也是'龙眼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一派风景,比起当下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也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这是门楼,上面已没瓦了,从里往外走出门,右边的猪寮已没了)
(老黄皮树)
这是棵老黄皮树,树枝比较脆弱,有些许枯枝,树身有苔藓和藤蔓,攀爬困难且危险,加上果实分散,采摘起来着实不易。果实较集中分布的下面正是开放式的茅坑(也许因为茅坑上面采摘难度大的缘故之所以保留着的吧),稍不小心,黄皮没摘到,人反而会栽倒茅坑里。
(旧时开放式的茅厕大概像这一个猪栏放到同地面齐平(地面高度正负零)差不多)
三人观察商量了片刻,觉得应该一个人用竹杈子杈,一个人拿东西接,否则杈下的黄皮会落入满是猪粪的茅坑里,既浪费果实也耗费大家辛苦的劳作和气力。而曾想从同学家里拿来了竹杈子,站在茅坑边,小心翼翼地把黄皮杈下来,世君刚好戴顶大笠麻,反过来当篮子站在茅坑边接黄皮,以免黄皮从竹杈子上滑落,直掉往茅坑里,我拉住世君的另一只手,类似拔河比赛使劲出力的情形。繁就、志军稍后才到。几经周折,三个人总共折了四五串黄皮。
正在喜形于色之中,繁就、志军'嗖'地一声从笠麻中抢走三串黄皮,看着辛勤劳动化为乌有,三人奋力追赶,追呀追呀,追到母湖村与塘背村约莫交界处有一石桥的地方,终于捉住了他们俩,他们也都乖乖交出了黄皮。
(石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大部分人也是从有稀饭吃向吃干饭的过渡阶段,水果是稀有食物,饿怕了,年少气盛的我们对水果是何等的渴求。一路上,大家嘻嘻哈哈,边吃边谈,一直吃到曲潭溪边才吃完。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趣事,嫣然一笑,叹光阴荏苒,一去不复返......  如今,世君已移居广州,我已客居深圳,曾想也移居香港几十年,繁就、志军在乡镇经商。同学们偶尔见面聊天,机会是多么的难得,心情是多么的惬意……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大家互相见面,共叙几十年分别的友情……;展现一代五经富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时代精神,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摘黄弹5发小,从右往左依次是:曾自纯、曾世君、曾想、曾志军、曾繁就)
忆童趣
童采黄皮上心间,
乡趣一过许多年。
少壮逐梦上云霄,
至今亦忆戏田边!
2017.4.22日
曾自纯、曾繁干撰稿
曾培杰老师整理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