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宋理宗
在宋朝十八位皇帝中,宋理宗赵昀出身最为卑贱,血统也最不纯正,然而他却统治了四十年。有人说他北伐灭金的壮举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也有人说他的荒淫断送了宋朝的江山;有人说他是南宋一百五十多年里最关键的君主,也有人说他是庸才。在世人眼中他的形象相差非常大,也因此宋理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一个永恒的话题。
赵昀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赵昀的父亲赵希瓐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九品的小官,其生活与平民无异,因此赵昀出身在一个没落的皇族家庭。然而就是这个出身低微的赵昀在宋宁宗无嗣、沂王无后以及非常复杂的宫廷斗争的环境下于1222年入宫继承了沂王王位。
1224年宋宁宗去世,在史弥远的一手操纵下赵昀成为了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从此开始了四十年的执政生涯。宋理宗在位的四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史弥远擅权时期(1224年——1233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少有作为;第二个时期是宋理宗改革时期(1233年——1253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已经亲政并进行“更化”;第三个时期是宋理宗怠政时期(1253年——1264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贪图享乐、荒废政事。
由于成长在民间,相比起其他贵族赵昀有不少的阅历,加上比较聪颖含蓄,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赵昀对皇室生活和宫廷斗争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精明的赵昀在面对权臣史弥远时,为了保全自己就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沉默态度,直到史弥远去世后宋理宗才得以亲政。
亲政后的宋理宗改元为端平,为了解决南宋朝政腐败、经济濒于崩溃和蒙古崛起的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罢黜了梁成大、薛极、莫泽、李知孝等佞臣,先后召回了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李埴、徐侨等较有才干的大臣,同时惩办了一批不法官吏,又通过奖廉惩贪、严格升迁制度、禁止没有取得做官资格的白衣摄职、防止举荐中的循私保举、取消堂除陋规来消除官吏冗滥的腐败现象;在军事上与蒙古联合灭亡金朝,同时利用蒙古内部动荡的政局加强了对蒙古的防御,有效地抗击了蒙古;在文化上崇倡日益兴起的理学并使其官学化以此来收拾人心、巩固更化图治,加深了南宋的统治基础。这使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南宋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这一时期史称“端平更化”。
围绕着端平更化,最重要的是财政改革。首先是整顿楮币,宋理宗通过回笼楮币来提高楮币信誉并停止发行新会子的方式来缓解局面;其次是节约开支,宋理宗应朝廷上下的要求通过减少自己的俸禄、多次下诏节约宴会和加强官员考核的努力来减少费用;最后是改革盐政,通过在一些地区罢盐钞行官办官卖和收集浮盐并禁止私贩的手段调整榷盐。
如果说整顿楮币对稳定币值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系列节约措施的实行或多或少地缓解了部分财政压力,那么对盐政的整顿则因为卖盐官吏的作弊和勒索使百姓不满同时因为浮盐的收集加大了财政困难。因此财政改革是有利有弊。
当端平更化随着时局的变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在争吵声中草草收场后,宋理宗也逐渐失去了之前的进取心,宋理宗后期由于战事的频繁和财政的恶化,宋理宗为了应对危机开始推行公田法。所谓公田是指没收的不法官僚和逃户的田地、江河淤积的沙田和军队开垦的营田这些国有的土地,在公田法推行的过程中,官僚、地主的多次欺瞒并压迫贫苦农民们,导致最后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宋理宗在位的四十年里,初期的隐忍和中期的改革都是应该肯定的。端平更化给垂危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延缓了南宋灭亡的进程,但端平更化是在南宋积弊已深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声势很大,但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对于宋朝的存亡而言,宋理宗有功也有过,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毁誉参半”这个词语或许才是我们可以给他的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