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危部位肝癌纳秒刀成新趋势

郑大一附院医生在为肝炎患者进行筛查

□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张保富文图

中国是肝癌大国,全世界有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在中国产生。

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即是中晚期。2020年3月份《柳叶刀》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5%。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被公认为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发现即是中晚期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率偏高

2020年3月份,《柳叶刀》曾发表一份报告,名为《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报告分析指出,我国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肝癌、颈部疼痛和胃癌的发病率异常高。从临床资料来看,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5%,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后,就已经到了晚期。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肝癌以41万新发病例和39万死亡病例,在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分别排行第五和第二。

为何有人已经得了肝癌,却没有异常表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任志刚表示,肝脏是“哑巴器官”,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通常只要有一小部分正常肝脏就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肝脏除了表面的包膜,并没有痛觉神经,所以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患者出现肝痛、黄疸等临床症状时,就已是中晚期。

高危部位肝癌微创手术成为新趋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介入科主任医师董刚表示,目前而言,早期肝癌预后良好,目前对于肝癌的治疗总体上分为两种方案,一种是全身性的治疗,一种是局部治疗。

事实上,传统肝癌治疗手段大体上分为以下四种,这四种各有优劣势,我们着重谈这些方案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第一种是放疗,该手段不具备特异性,会杀伤正常细胞和组织;第二种是化疗,该手段会杀伤正常细胞和免疫(抵抗)细胞,耐受性差,不能彻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第三种是手术,该手段常用于治疗原发病灶,创伤大;第四种是传统介入消融,该手段热损伤明显,临近血管、胆管、神经等重要组织,不适合扩散性、隐性转移肿瘤的治疗。

董刚介绍,在临床上治疗高危部位肝癌,纳秒刀精准消融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比于传统消融手段,纳秒刀技术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消融肿瘤的目的。

总体而言,该技术有以下三种优势:

1.纳秒刀的针非常细,非常利于穿刺,能够直达肿瘤部位。

2.纳秒刀最大的优势,是不会损伤周围的胆管、血管、肠管等,在危险部位进行消融时,不需要额外的辅助措施。主治医师可以直接把消融针进到肿瘤的周围,然后直接消融,还不会损伤周围的组织器官。

3.纳秒刀是常温消融,相比于低温或高温,肿瘤组织更容易吸收。

据介绍,纳秒刀精准消融技术可以经皮穿刺,多次治疗,属于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里的新兴技术,非常适合高危部位肝癌患者(邻近胆囊、胃肠、第一肝门区、第二肝门区、膈肌等重要结构的肝癌)。

“肝硬化万人筛查爱心行”活动正在进行中

早期肝癌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没有典型症状,导致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已是晚期。肝涉及的生理功能较广,更是给肝癌的发现增加了难度,比如在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大部分患者都会误认为是患上了普通胃病。

肝癌由于早期难发现、晚期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在临床上也被称为“癌症之王”。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患者自身提高警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为此,建议从技术研发到医疗服务多管齐下,构建规范长效的癌症早筛体系,织牢癌症早筛网。

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等因素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在此我们呼吁,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酗酒、患慢性肝病等人群,定期进行肝脏防癌筛查很有必要。

为帮助更多肝硬化患者及早发现肝肿瘤,助力肝癌防治事业,大河健康报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介入科、感染科,发起“肝硬化万人筛查爱心行”活动,对10000名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患者实行免费肝癌筛查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三期,第四期活动正在招募,并于9月4日正式开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