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八)
(紧接上期)
献帝回到残破的洛阳,摆脱了西北武人的控制,希望能“建安”,而除了拥有皇帝的名头外,毫无经济、军事实力,拿什么来“建安”呢?就必须得到各地诸侯的支持和帮助,而各地诸侯心中自有小九九,有觉得献帝奇货可居的,想抢先拿到手,也有觉得拿来是个麻烦的,没啥兴趣。
于是献帝和诸侯之间出现了下列三种关系:
第一种,献帝想要的人。
第一个是吕布。吕布毕竟是杀董卓救献帝的功臣,其所统领的并州军也是闻名天下的劲卒。献帝或者是为了感恩,或者是看好吕布,认为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在逃出长安进入河东后,立刻亲自手书版书,召吕布前来迎接。
吕布却没有去,借口没有粮草,无法前往,真实原因下面再说。献帝为拉拢吕布,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持节。但使者在送诏书的路上把圣旨和印绶弄丢了。后来曹操为拉拢吕布,给吕布补发了印绶。
第二个是刘表。太仆赵岐此前曾自告奋勇到荆州劝说刘表带兵迎接献帝。但刘表没来,只是提供了一些经费和粮草,修缮洛阳,帮助解决献帝君臣缺吃少住的困境。
第三个是刘虞。献帝在刘虞派人进贡时,让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回幽州,叫刘虞带兵来迎。但刘和一直未能到达幽州,先是为袁术扣留,后又被袁绍扣留。袁术扣留他一是因为不想刘虞迎接献帝回洛阳,二是想借此机会骗取刘虞的骑兵。袁绍扣留他则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后面会讲到。
第四个是袁术。袁术是关东盟军中唯一一个始终承认献帝合法性的人,不论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的职务是朝廷所封,他又是袁氏家族的嫡子,正牌继承人。因此,献帝对他抱有好感,再加上袁术的姻亲另一个四世三公的子弟杨彪的暗中促成,献帝离开长安后选择依靠的就是袁术。
袁术派大将苌奴率军前往洛阳,与董承一起护卫洛阳,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同时做好迎接献帝的准备。
第二种,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刘表。刘表只想在荆州逍遥自在,不想离开荆州,或者弄一个皇帝到荆州来供奉,既降低了自己的地位,也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因此,他宁愿出钱出人出力帮助献帝修复洛阳,让献帝在洛阳好好呆着就行。
第二个是吕布。吕布缺粮只是借口,真实原因是他才占领徐州,正在想办法安定徐州,没法离开,也不敢离开。一旦离开,曹操、刘备等就会乘虚而入,夺取徐州。
第三个是河内太守张杨。献帝进入洛阳时,张杨是最有实力、最有机会抓牢献帝的人,可是他却自动放弃,连洛阳也不住,出去屯住野王。这也是个没政治头脑的人。
第三种,想要献帝的人。
第一个是袁术,前文已述,此略。
第二个是陶谦,194年,陶谦就与孔融密谋迎天子回洛阳。不过此时陶谦已经死了。
第三个是袁绍。献帝逃出长安后,沮授立即向袁绍提出“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个建议早于曹操的谋臣毛玠,并且明确说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是毛玠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袁绍接受了沮授的建议,派谋士郭图前往河东面见献帝,探查情况。
郭图摸清情况回来,向袁绍报告,认为可以迎献帝,但袁绍正领兵攻打背叛自己的东郡太守臧洪,无法分身,就命从事中郎徐勋前往曹操处,让曹操去迎接献帝。
但仍然有人反对迎献帝,导致袁绍一直在迎与不迎之间犹豫,丧失了大好时机,给自己后来的行动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障碍。
第四个是曹操。虽然毛玠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晚于沮授,但曹操将这个建议付诸实施的速度却比袁绍快得多。
和其他想要献帝的人相比,曹操有三个明显的优势。第一个是他刚取得雍丘大捷,士气高涨;
第二个是无后顾之忧。袁绍给了他指令,他打着袁绍的旗号而去,袁绍自然会保护他的后方,不但不会偷袭他,还会阻止其他势力染指兖州;
第三个,曹操在献帝身边有内应,还不止一个。
曹操的同乡好友丁冲(就是后来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中支持曹植的丁仪、丁廙之父)此时为侍中,跟随在献帝身边,写信告诉了曹操这边的情况,叫曹操领兵来迎献帝。
议郎董昭暗中帮助曹操,以曹操之名写信给杨奉,表示愿意做杨奉外援,互通有无,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当时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各自不和,互相之间都有矛盾,有点像今天的一些小企业主,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但还谁也瞧不起谁,都觉得自己最了不起。
董昭发现其中杨奉的兵马最强但能够作为党援的朋友最少,才选择给杨奉写了这么封信。果然,杨奉得信大喜,同意与曹操合作,并与众人一同上表推举曹操为镇东将军(稍早时献帝以曹操为建德将军),继承祖父、父亲爵位为费亭侯。
卫将军董承原本是支持袁术阻止曹操的,但因太仆韩暹居功自傲,干涉朝政,董承担心又会出现董卓乱政似的混乱,从阻止曹操转为支持曹操,悄悄召唤曹操进入洛阳。
在献帝逃出长安未到洛阳时,曹操就听从荀彧的建议,派曹洪率领一支部队去迎接献帝,结果被当时支持袁术的董承和袁术的大将苌奴阻拦,没能成功。
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迅速率军赶往洛阳。在献帝进入洛阳的十一天后抵达,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假节钺,兼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为帝国行政首脑,位在三公之上;假节钺,拥有统领内外诸军,并有专杀犯军令者之权;司隶校尉,拥有统管京畿地区军政、民政之权。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一入洛阳就掌控了帝国的军政大权,把献帝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曹操抢先进入洛阳,控制献帝,一门心思帮助袁术得到献帝的杨彪大为恼怒。曹操第一次觐见献帝时,杨彪满怀愤怒狠狠地盯着曹操,吓得曹操赶紧借口拉肚子上厕所逃回军营。
洛阳残破,又不在曹操的势力范围内,曹操急于将献帝挟持到安全的地方去。九月,采纳董昭之计,把杨奉、韩暹给忽悠了,顺利将献帝迁移到许县。
刚摆脱西北武人魔爪的献帝从此被曹操牢牢地钉在了许县,直到交出皇帝宝座,成为曹丕所建新朝魏的山阳公为止。
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上书辞让封侯。没想到却因大将军一职与袁绍发生争执,导致二人关系出现裂痕,很快翻脸成仇。
在接与不接献帝这个问题上,袁绍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他曾经召集群臣讨论过这个问题,结果意见不一。
接吗?有人反对,认为有许多困难和障碍,朝廷已经失去权威性,天下群雄都在争夺霸权,难以重新树立献帝的觉得皇权。接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在身边反而会限制自己的行为,不管做什么都要上表请示。听从献帝指令呢,自己的权力就会被削弱;不听从呢,又会背上违抗皇命的罪名,左右为难。
袁绍显然不想处在这样一个委屈的环境里,而更重要的是袁绍自己想当皇帝,弄个皇帝在身边,自己将来不知道该怎样对付,杀也杀不得,放也放不得,同样是左右为难。
不接吗?担心其他人接了后会利用献帝来对付自己。
所以袁绍最后在接与不接之间做了个选择,自己不接,还是自由身,摆脱第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这个容易做到,也没有什么风险。
让自己的手下去接,摆脱第二个左右为难的困境。这个也容易做到,但是有风险,风险就是这个手下会不会忠诚于自己。
曹操少年时期就跟随袁绍,成为一方霸主也是靠了袁绍的支持和帮助,无疑是最佳人选。可就是这个最不可能背叛袁绍的最佳人选最后背叛了袁绍,虽然袁绍后来做了种种努力,想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或者另立他人,但都没能成功。
历史就这样波诡云谲瞬息万变。
袁曹主仆关系出现裂痕
曹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许是急于想脱离袁绍自立,忘记了自己还是袁绍的马仔,居然选择袁绍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个目标,接连做了两件冒犯袁绍的事情。
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后起之秀一上来就挑战天下第一的侠客,一旦赢了自己就成了天下第一,输了也能赢得勇敢无畏的名声。
第一件事是想凌驾于袁绍之上,自己任大将军,拜袁绍为太尉。
袁绍接到任命,看到自己排在曹操之下,气得七窍生烟,愤怒地说:“曹操应当死好多次了,都是我救下来的,现在居然忘恩负义,要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坚决不接受任命,上书表示将太尉一职让给陈纪(陈群的父亲)。
曹操没想到袁绍的反应如此激烈,吓得赶紧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另外选了个司空,行车骑将军,以平息袁绍的怒火。
第二件事是以献帝之名下诏,指责袁绍凭借地广兵多而拉帮结派,不带领军队勤王救主,反而互相擅自讨伐。
袁绍上书辩解,原文太长,归纳其意思如下:一、鸣冤叫屈。我出身为国,破家立事,忠心耿耿,还被人怀疑冤枉;二、列举自己过去所为,杀宦官,反董卓,清剿黑山军,听从朝廷号令与公孙瓒停战休兵等等,证明自己是忠于皇帝的;三、请求献帝下诏征求文武百官的意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都认为我有罪,我甘愿受罚。
袁绍还为自己违规承制封拜官员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声明不是为自己谋求高官,而是为了平息自己的将校为朝廷立功却没能得到朝廷封拜升迁的委屈。
这道上书估计也是陈琳所写,文采飞扬,声情并茂,看上去也那么冠冕堂皇,但仔细推敲,都是站不住脚的。其中对袁绍希图拥立刘虞为帝之事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因为只要一提此事,文章里所有的辩解都成为虚假。
事实上从前面所有对袁绍行为的讲述和分析中可以看到,袁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从来没有为献帝,为朝廷。
其实在曹操得到献帝后,袁绍心里就有些不安了,曾经试验了一次曹操的忠诚度。
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将作大匠孔融与袁绍有过节,袁绍密令曹操杀掉这三人。接到袁绍密令后,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有图谋不轨之嫌为名将杨彪抓入大牢。孔融听说了,连朝服都来不及换,立即去求见曹操,为杨彪求情。
出人预料之外的是曹操居然听信了孔融的话释放了杨彪,理由是为安定人心。而袁绍对此的理解和分析是,曹操以维护公义为名,内心里实际已经有了脱离自己,谋求独立之意,深感失望之余,也对曹操的行为非常怨恨,加深了对曹操的警觉。
既然曹操有了离异之心,袁绍就不得不防,再加上曹操经常以献帝之名发来诏书找自己的麻烦,袁绍也深感烦恼,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以许县地势低洼潮湿,洛阳已经残破为由,要求曹操将献帝迁居鄄城,方便自己控制。
同时明确告诉曹操“当有所立”,就是另外立一个皇帝。立谁呢?不可能是献帝,这个不需要再立。袁绍一直否定献帝的合法性,正好通过另立废掉献帝。而此时袁绍手上有个绝佳的人选,刘虞之子刘和。
好不容易到手的宝贝,曹操怎么会轻而易举地丢弃呢?就以种种理由推辞。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说袁绍采取武力手段,进攻许县,强行抢夺献帝。但袁绍此时陷入了前面所讲的与臧洪的东武阳之争中,腾不出手来。
袁绍灭掉臧洪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南下攻曹操,一是北上攻公孙瓒,袁绍会怎么选呢?而就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通常说的袁术称帝。袁术为什么要在此时称帝?究竟有没有正式称帝?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