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曾国藩、张之洞《劝学篇》比较

原创 拙诚学堂 2017-03-09 20:41

荀子、曾国藩、张之洞的劝学

07:24

来自拙诚学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大家读书时,应该没少背过荀子的《劝学》吧!其中最经典的那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这篇佳作,虽然害得记性不好的朋友没少吃苦,但确是不折不扣的千古名篇。

荀子的《劝学》,用生动形象又贴近生活的比喻方式,和种种自然现象结合,非常形象的让人明白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的《劝学》为我们所熟知,但是曾国藩和张之洞,其实也曾作过他们的《劝学篇》。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这是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里对直隶士子所说的话。

同治八年正月下旬,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这年七月,他用三天时间写了这篇对直隶读书人谈为学的文章。

作为读书人出身的高级官员,曾氏既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又很清楚士人在四民中的领导地位及对社会稳定的独特作用。以劝学为题来劝勉士人,确实是履任之初的总督做的先务。直隶素来文风茂盛,底蕴深厚,曾氏希望借助士人的影响来扭转社会风气,并最终点滴践行他陶铸人心移风易俗的儒家信徒崇高理想。

在这篇文章里,曾国藩以一种平等的谈心方式,来与所辖士子对话。他希望得到士人的支持,培植直隶学子好学力行的良好风尚。曾氏这种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至今仍可给各级执政者以启迪。

除曾国藩和荀子的《劝学》,张之洞也有过一篇《劝学》:

“庙堂旰(gàn)食,乾惕(tì)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搤捥(è wàn),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yē)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yù),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这是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虽然他的这个说法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那个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与社会转型的年代,对国民心智启发意义不可低估。

三篇《劝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想,但是都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社会、对于学习的思考!那么各位,觉得哪篇《劝学》更为经典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