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学回归常识(之一) 2024-05-10 05:03:51 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文字约需要13分钟。 文/乌里单刀在不少人眼里,经济学是复杂、神秘、充满数学公式和方程式的学科,是只有大学里的学者才能钻研的高深学问。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既然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那么它就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的知识,而不该是艰涩深奥得让人敬而远之的理论。美国经济学人和经济专栏作家约翰·塔姆尼正是持此种观点的人之一。为了把经济学变成人人都能理解的内容,他写了与本文标题同名的一本书《让经济学回归常识》。塔姆尼借用了体育、电影、音乐界和一些知名企业的商业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真相。通过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有趣故事,他从税收、监管、贸易和货币四大方面来说明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危害,并指出:“经济增长不仅简单,而且很容易理解。经济学也无神秘可言,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观看的电影和体育节目、享用的产品和每天所做的事情当中。”为什么说经济增长很简单呢?因为我们人类有一种特质,那就是我们无限的需求。“我们总是渴望更多东西,用劳动交换我们尚未拥有的食物、衣服和房产,这一过程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件简单的事,只需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障碍便可。”用土奥“八股文”来说: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总是为了改善行动人的不适,达到一种更满意、更幸福的状态。而生产、交易、工作就是人最重要的行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衣服和房产,过上更幸福与富足的生活。也就是说,经济刺激是内在于人的这种特质之中的,人的无限需求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根本不需要政府用任何政策去刺激经济增长。相反,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政策干预了人的行动,阻碍了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财产去创造财富,恰恰阻碍了经济增长。塔姆尼首先向个人所得税开刀,他说“税收不过是对工作的惩罚。当美国的政客们谈及提高收入所得税时,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他们打算提高每天早晨起床去上班的代价。”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把劳动收入的一半收归国库,我想任何一个人都肯定不会乐意;如果把全部劳动收入都拿走,然后再进行分配,那么这就是人民公社。也就是说,税率越高,离人民公社越近,大锅饭的成分越高。因此税收就是对勤劳工作的人们的惩罚。相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事:老外辛苦工作一个月,扣除所得税之后所剩无几,还没有那些不工作、单纯靠政府补贴生活的人得到的收入高。这就是奖勤罚懒的反面:惩罚勤劳的人,奖励懒惰的人。其实免费福利并不是新鲜事,我们曾经吃饭都免费,结果那个年代的人吃不饱也穿不暖,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可见,人性都是一样的,西方白人也不比我们东方黄种人更高尚,当然也不更低劣。大家的行动逻辑都是一样的:如果工作不比吃福利好,谁还会工作?如果诚实勤劳不能改善生活,那么偷懒磨洋工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高税收会导致人才流失。著名的滚石乐队就是因为83%的收入所得税而离开了英国,结果是英国国税局连滚石乐队的一分钱都拿不到。累进税制并不如政府宣称的那样只影响最高收入者,它其实对中低收入者最不公平。因为“大多数人不是从一出生就生活在金字塔尖。政府以'公平之名’提高最高收入者的税率,其实是告诉收入较低的奋斗者,他们将来会因为成功而遭到惩罚。已经迈入富裕阶层的人可以雇佣最优秀的税务会计师,来规避异乎寻常的高税率,也可以移居别处,像滚石乐队最后做的那样。”所以中低收入者可能会因为累进税制而失去阶层上升的通道。而如果富人把资本带走,那么大都靠提供劳务取得收入的中低收入者将会失去他们的工作,从而失去他们的收入。高税收也将减少高收入者对新创意的投资,而这些想法可以帮助他人,让他人变得富裕。乔布斯当初只是一个充满创意但是没有资本的大学辍学生,如果没有风险投资人阿瑟·洛克向苹果公司投资的5.76万美元,后来就不会有亿万富翁乔布斯,也不会有苹果公司创造的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不只是个人所得税,过高的公司所得税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20世纪初的美国实行今天的高税率,很可能福特公司就不会延续到今天,至少这种税率会让亨利·福特无法以同样的价格量产T型车,也就无法开创汽车时代。低税率能让企业留下更多的利润用以扩大再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就必须与其他企业竞争劳动力,进而提高工人的工资。竞争还会令产品价格下降,使消费者能够以更少的钱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一方面工资提高,一方面商品价格下降(如果货币没有因为信用扩张而贬值,会下降得更多),穷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享受到了大量原先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电话、手机、家电和汽车等这些“前奢侈品”。其实不需要懂什么经济学,只要对照一下自己、自己的亲友和父辈的历史,人人都要能明白这些简单的常识。为什么一定要把利润留在企业家手上呢?如果由政府来汲取企业的利润,不是也可以进行投资,创造就业吗?如互联网产业,就有人说是由政府支出创造的,理由是:没有阿帕网就没有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各大互联网巨头企业,也就没有那些互联网亿万富翁。实际上,冷战期间由美国联邦政府的军方研发部门创造的阿帕网,只是“一个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用的简陋版互联网,但即使如此,也是因为最初从私人部门夺取了资源才得以完成。个人受利润激励,开展私人生产,才使如今的互联网成为可能。”政府支出没有利润的激励,它不会衡量成本与收益,同时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因此它不会理会它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1933-1934年,为了帮助失业穷人,埃莉诺·罗斯福请求她的丈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他们做点事情,于是政府便在西弗吉尼亚州的阿瑟代尔建了一个小镇,以便通过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来帮助失业人士。“埃莉诺的小镇”最终失败了,这种失败并不是很难理解,因为企业家是用自己的身家去冒险,他们的投资会非常的谨慎,企业家的投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成功地预测到消费者的需求并生产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但政府官员则没有投资失败的担忧,也没有企业家才能。这些规划的失败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政府支出的重要教训。教训之一就是浪费:联邦政府建造的房屋平均造价为16600美元,售价仅750-1249美元。联邦政府当然没有动机去考虑成本与收益,因为当资金短缺时,它总是可以从美国纳税人口袋里汲取。塔姆尼告诉我们,与其担忧政府赤字,不如关注政府支出。联邦政府是借入资金还是征税不是问题的关键,这两种行为都会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金,因此都有损经济增长。重要的是每年支出的金额。征税3万亿,支出3万亿,收支固然是平衡的,然而相比年度支出1万亿,赤字5000亿来说,前者支出为后者的两倍!也就是说,相比表面让人担忧的政府债务,没有赤字的平衡预算让纳税人的负担加重了一倍!看得见的是政府支出,看不见的是这些支出如果留在私人部门,将会被投资于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地方。因此作者呼吁,“既然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那就让我们着手开始削减政府支出吧,别再理会赤字了。它真的不重要。”支持资本利得税的人把投资成果称为“非劳动收入”,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它忽视了创造财富时的艰苦付出,其次是,剥夺他人投资成果的人又付出了什么劳动呢?“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富裕,并不是因为创业是一件简单又安全的事。正因为创业艰难,他们才变得富有,投资新企业就是不确定性的代名词。”投资即投机,未来是不确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一定能赚钱,否则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为企业家打工,而不是自己做老板?建议那些敌视资本家的人,自己去开个小店,哪怕去摆个摊也行,有过这些创业经历之后也许就不会那么敌视资本家了。对资本利得的预期是对创业活动的重要激励和最高奖赏。如果以资本利得税去剥夺人们投资所得,别说这世界不会出现苹果和亚马逊,恐怕再也不会有任何人去创业了。“史蒂夫·乔布斯和杰夫·贝索斯必须筹集资金,来创建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公司。更重要的是,一些投资者为了投资苹果公司和亚马逊公司而推迟消费。但是,如果资本利得税是98%,像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那样,你可能就不会拥有便携式智能手机,也无法在网上购买各种物品。”显而易见,如果你投资一百万,并因此赚到了十万块钱,但这十万块钱的98%,即其中的9万8要交给政府,剩下2千块是你的,你愿意吗?收入再分配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学最时髦的言语之一。人类的确越来越文明了,不能再这么简单粗暴地提着刀去抢劫,所以现代的掠夺者学会了包装,他们打着公平正义的幌子,披上了道德的外衣。政客喜欢争辩说,财富不应该集中在没有创造财富的人手中。富二代仅仅因为投胎投得好,什么也没有付出就享有其父辈创造的巨大财富。所以政客们说,我们需要用遗产税来减少令人厌恶的财富集中现象。如同上面为反对资本利得税作的辩护,剥夺他人财富的人又付出了什么劳动呢?如果死后不能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后人或亲人朋友,人们为什么要把钱留给不相干的人?为什么人们不在生前消费掉这些财富?关键是,政府很大程度上会浪费掉大部分的税款,富人的巨额遗产留在私人手上可以发挥更大的用处。因为这些财富会通过富人的消费而分配给其他人,他们存在银行的钱也会通过借贷而分配给需要资金的人,这些人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去消费或者创业。2010年,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两位最富裕的美国人推广了“捐赠誓言”,这让人感觉他们很慷慨,也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赞许。但不要忘记这一点,那些财富属于他们,他们有权利如何支配这些财富。也许把全部财富捐给慈善事业最能让他们感到满意,这是一笔对他们来说很划算的交易。但如果用强制力剥夺他们的财富,那么这就变成了抢劫。善与恶是不相容的矛盾对立体,恶的手段,不可能达成善的目的。不要让嫉妒占据我们的心智,“嫉妒是浪费时间,当嫉妒成为公共政策时,它会扼杀增长和就业,受伤的是嫉妒者,而不是被嫉妒的人”。如果市场经济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为什么要去嫉妒比我们更加富裕的少数人,甚至要去摧毁这一能让所有人都过得更好的制度呢? 赞 (0) 相关推荐 公共经济学(教材) 0 导论 0.1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 0.1.1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0.1.2 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基本脉络 0.2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3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3.1 实证研究与 ... 公共经济学(第二版) 导论 **节公共经济学学科特点 一. 公共经济学的含义 二.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 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第二节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的研 ... 里根经济学:普通常识的胜利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半个多世纪以来,凯恩斯主义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也?凯恩斯本人说的坦白,因为"从长期看,我们都已经死了."(In the long ... 消除青少年“弱现实感” 教育从回归“常识”开始 来源:文汇报 "弱现实感"成为很多时候被反复提及的当下青少年的问题.有心理学者认为,青少年生活都被"完美"安排,很难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更多的感觉是被动,甚至 ... 这样的老师不多见:让教育回归常识 "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多读书远比做阅读理解题重要." 这段讲话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成为刷屏金句,让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 家电产业是时候回归常识竞争了 常识竞争,就是回归产业的正轨,明白用户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让企业真正依靠产品.服务.体验.价格等优势赢得用户和市场,而不是忽悠.炒作和欺骗. 文剑||撰稿 1就是1.2就是2,不要 ... 管理成就生活:两个错误认知,告诉你管理不能追逐潮流要回归常识 本文字数4109,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管理成就生活>. 作者弗雷德 ... 回归常识,为保守主义正名 读书札记: 罗素·柯克<保守主义思想> 罗素·柯克(Russell Kirk)是美国政治理论家,现代保守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53年出版的<保守主义思想>是美国保守思想的重 ... 追求有灵魂的教育,首先要回归常识 <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2016年第3期 李政涛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中说: "现今的教育,从课程体系.内容到授课形式,有多少与信仰和理想有关呢?它是有科学而 ... 观点||行情预判回归常识:中秋节假后出鸡比现在少一半,节后复涨高价! 817北方主产省份应说是山东,河南,河北,安微,当然有一定份额养殖量的省则有十几个. 在主产省鸡肉市场中,817占据一个什么市场地位?对当地市场占有几乎完全主导品种地位.这几个省的鸡消费以817为主要 ... 回归常识 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一棵树在原地安详地活着,拥有整年的宁静:历经沧桑,人来人往,只有自己明白那些岁月里发生过什么,所有变迁,皆记录于时间,而非墓碑.孤独的深海里,无爱无恨无心情,却未失去对自由逻辑的追 ... 回归常识,坚守企业经营的本质——人与价值 声明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为华夏基石<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号 欢迎转载,请通过向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回归常识,探寻企业成长新动能",由华夏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