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的古城墙、城门、及其它
关于寿光县城城墙的建始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据《青州府志》记载,寿光城周长三里零三百一十步,高两丈,池深八尺多。
最早的记录是明朝:明正德六年,知县张良弼重修,增置敌楼、月城。七年知县刘澜筑隍堤,九年知县李階葺城门。嘉靖十一年署知县推官李延馨增筑,二十年知县许元祥重修,增高二尺。万历九年,知县徐申复增高二尺。崇祯五年,署知县通判李维宪筑二小门月城。十三年知县刘昇祚始易以甓石,康熙三十年知县刘有成捐奉修之,雍正八年圮于水。乾隆三十六年县人捐修未竟,五十五年巡抚奏准请帑银三万五千四百两知县范晋谢莲锷刘翰周相继督修,六十五年五月竣事,诸制依旧,惟大东门筑新堤一百一十五丈。
从记录来看,早期的城墙主要还是“以土筑之”,到了明末才有了“易以甓石”。而且城东还有水患,还一度泡塌了城墙,乾隆年间修好了城墙后,不得不又在大东门外修了一条大坝,以防止大水对城墙的侵蚀。
寿光城有五个城门,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和东小门、西小门。关于这五个城门的名字,最早的时候,东门曰“宣和”,南门曰“纳凯”,西门曰“阅丰”。至于“东小门”和“西小门”是没有名字的,“其二门无名”。
不知哪年哪月,(嘉庆或嘉庆以前)五个城门都有了名字,东门曰“迎旭”,南门曰“来薰”,西门曰“宗岱”,东小门曰“青阳”,西小门曰“瞻辰”。
到了清末,寿光城这五个城门的名字又有了改动,改成了东门曰“观海”,南门曰“来薰”,西门曰“宗岱”,东小门曰“仰震”,西小门曰“丰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