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是一个兵 / 文: 袁建军
父亲曾是一个兵
袁建军
一
儿时常常看见父亲在冬天穿一双似乎很结实很结实的大头鞋,鞋子很笨重,但是很暖和的样子,因为里面衬着长长的羊毛,大雪天父亲穿出去几天都不透水。父亲还很爱穿一件褪了色的军绿色毛衣,也很厚,后来两只袖子都烂掉了,父亲仍然执着地穿在身上,不舍得扔。那双鞋子和毛衣父亲穿了很多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当年退伍时穿回家的。
父亲很爱吹口琴,闲暇的时候他就坐在家里堂屋中间的那个大桌子边,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吹。大多数都是重复的那几首曲子,我都能跟着哼出里面的调子:“我是一个兵,爱护老百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毛泽东……”,“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父亲还很爱听收音机,早在8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台黑色的收音机。那个年代乡里人家哪有什么电器,大家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挤在我们家后面爷爷做饲养员的队里的牲口屋里打扑克牌。记忆里父亲似乎从来都没有打过扑克牌,他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家里听收音机。父亲很喜欢听评书,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刘兰芳讲的《杨家将》,连我这六、七岁的小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对评书里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能说的头头是道,比如杨六郎被潘仁美迫害的故事,杨宗保与穆桂英阵前订婚的故事等等,至今都能记得清楚。刘兰芳的口技更是一绝,模仿奔驰的马蹄声栩栩如生,如万马奔腾,金戈齐鸣!还有她模仿寇准的山西口音,惟妙惟肖,至今记忆犹新。
长大后才知道,其实父亲的这些爱好都是他当年当兵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他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候的军旅岁月。
二
父亲生于1951年农历四月二十四,从小身体结实,擅长摔跤。邻居国治叔曾告诉我父亲小时候常常领着7、8岁的三叔摔遍方圆十几个村子,哥儿俩从没遇见过对手。 1968年秋天父亲17岁那年就参军入伍了,他当兵的地方似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小时候父亲常跟我讲他当兵的经历,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活,他就一脸的神往。
后来长大些我知道了1969年的珍宝岛战役,好奇地问父亲是不是当年也参加过那场保卫国家的战役。父亲说很遗憾他没有,当时他们团已经做好了参战的准备,但是后来战斗很快就结束了,结果他们就没有机会参战。同一部队的其他连队有参战的,当时有的战友因为长时间操作迫击炮,炮筒烧的通红,有的战友的手都被烫伤了。
父亲常常自豪地说,当年他参军入伍时还不到18岁,在大多数战友中间他的年龄算是最小的了。但人小志气大,他参军后不久就入了党,很为战友们佩服。他机灵懂事,吃苦耐劳,善于团结战友,并且在军队比武技能中成绩优异,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甚至后来代理排长。
父亲说那年代一般服役三年,所以三年后也就是1971年秋天身边的大多数战友都陆续复员回了家。父亲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深受上级首长的重视,他们的营长很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服役,并承诺会请求上级批准他提干转正。于是在送走自己一起并肩作战三年的战友们之后,父亲选择继续留在了部队。
之后的两年里,父亲在连队代理排长,兢兢业业。可惜前后三次的提干报告都被退了回去,原因都是一个:父亲的外祖父成分高,政审不过关。最后失望极了的父亲在1973年选择了复员退伍,那年他22岁。
父亲说,他的命运的确不怎么好, 71年复员的战友们国家都给安排了正式工作,吃商品粮。而他为了提干多服役了两年,直到73年复员回家,国家政策却变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退伍后年轻气盛的父亲不愿意回农村老家,便在三姨奶奶(父亲的三姨)工作的大庆油田做过一段时间工人。后来由于母亲的姑姑跟奶奶是好朋友,把母亲介绍给了父亲,由奶奶做主订了婚。虽然父亲当时有些不太情愿回农村,但后来奶奶领着母亲去了东北硬是把父亲押回了老家(这些事情是奶奶后来告诉我的)。
三
回家后的父亲做了一名年轻的农民。
由于他当过5年兵,见过世面,是老党员,又有领导能力,所以被老少爷们推为队长,一直干到80年代初包产到户。1986年前后父亲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机会便和母亲去了省城做饮食生意:卖油条和炸糖糕,于是我和弟弟变成了最早一代的“留守儿童”。
一年后为了照顾我和弟弟,父亲选择回家创业。从1987年直到1994年的大约7年时间里,父亲和母亲先后尝试过种食用菌(蘑菇)、大规模孵鸡雏、在县里开食堂(饭店)。1994年母亲出了车祸,此后几年里住院治疗和打官司,家境就走了下坡路。那几年,由于家里欠有不少外债,每年春节催债的人一个接一个,父亲和母亲常常要强作笑脸应付催债的人,有时候还要忍受对方的恶语冷言。
小时候父亲总是鼓励我好好念书,长大好有出息,我知道那是父亲把他人生中的遗憾寄托在了我的身上!于是我读书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这令父亲很是欣慰。1990年初三那年填报志愿,我考虑到家庭状况自己做主报考了师范学校,父亲知道后很生气,大骂了我一顿。他跑到学校找张校长执意要把志愿改成重点高中,但我坚持不改。后来最终还是校长解释说已经上报了教育局,志愿改不了的,父亲才很生气地回了家。
94年之后的几年间,为了母亲的官司我尝尽人间冷暖,几经周折最终于1998年辞职离乡,北上进京到一个外语学院继续读书。2004年,硕士毕业后我来到南京的这所大学工作,家里状况才慢慢稍有了好转。那一年父亲的脸上才逐渐有了笑容,不再为了家里的债务唉声叹气了。
2005年冬天,父亲坚持外出打工。我和母亲都反对他出去,我说反正我工作了,家里的债务可以慢慢来,可是父亲坚持要去。当年的11月21日,父亲在工地上出了事故,当时就撒手人寰。
四
一转眼,父亲已经离开我们12年了!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的奋斗和拼搏都是在跟命运抗争!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够争得过命运。22岁之前参军入伍干了五年最终回乡务农;44岁之前的22年间父亲敏锐地抓住机遇尝试了数次创业的机会,但是最终都没能很成功;44岁(1994年母亲出车祸)之后直到2005年冬天离开这个世界,这11年间父亲因为母亲的车祸要照顾母亲住医院,跟肇事司机打官司,耗尽了他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曾经参军入伍五年的军人的几乎所有的尊严!!
父亲爱抽烟,也偶尔喜欢小酌几杯,但从不酗酒。我却很少专门给他老人家买些好烟好酒孝敬他,总想先把家里债务还清过两年再好好孝敬他!可惜我刚刚工作挣了些钱还掉家里的一部分债务,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父亲,他老人家就突然离开了我们!
我之前从不喝酒,但是父亲去世的那个冬天,过了春节我一个人回南京,走在楼道里,闻到邻居家飘出来的饭菜和香喷喷的酒香味儿,顿时觉得有一种很想喝酒的冲动。到了家放下背包我马上就去了附近的那家大超市买了一瓶36元的金六福,售货员还送了我两个很精致的印有泸州老窖标志的白瓷小酒杯。回家后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酌,不觉间竟然喝掉了半瓶的白酒,酩酊大醉。
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饮酒。有时妻炒上几个可口的菜,来了兴致,我也会倒上两杯酒,小酌几杯。像父亲一样,我也从来不酗酒。
如今,每每举杯提箸,心里便会默默遥祝天堂里的父亲:
天天有烟抽!顿顿有酒喝!!
2017/9/15 周五 凌晨1:00 南京
后记:
父亲去世后的十几年间,我一直希望为父亲写一篇纪念文章,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总想写得更好,怕父亲在天之灵不满意! 期间读了贾平凹、老舍等名家的作品,才感悟到最真的感情其实不在华丽的词藻,而就在平实的叙述。把对父亲最真实的记忆写出来,才算是对父亲最好的交代! 今天的这篇文章权作父亲坎坷一生的简单缩影吧!待来日有时间我再慢慢详细记下记忆里的父亲,留作孩子们一个了解他们爷爷的纪念!
父亲生前几乎没有什么照片留下来。记得当年家里有很多父亲年轻时跟战友们的合影,很可惜由于后来家里翻盖新房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一家人很想找到当年父亲的老战友,如果能有父亲当年的照片更好!
希望各位曾经于1968~73年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当过兵的叔叔们,如果有了解跟我父亲类似入伍经历的当年的战友请跟我联系!
另:父亲的名字叫袁维科,当年(1968年)入伍时部队番号是十六集团军守备九师81656部队27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恳请各位叔叔阿姨念在小侄思念父亲的拳拳之心,举手之劳,帮小侄转发扩散一下信息!
我的电子邮箱:charlesy2008@163.com
微信号 ID: yf476800
【作者简介】
袁建军:
男,70后,供职于南京某高校。
作者风采
《蘭亭文苑》往期精选:
《蘭亭文苑》征稿 启事
各位朋友您好!
《蘭亭文苑》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金陵,面向全国,期与诸位文友携手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纯文学微刊!本公众号选登来稿只注重质量, 欢迎有同样情怀的文友(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惠赐大作!
特别提示:
1.为方便各位文友一起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文章,我们组建了一个文友交流群《金陵文苑》,大家可以添加主编微信(加微信时请注明 “入《金陵文苑》群”),由主编拉您入群。
2. 由于我们坚持一日只发一篇优质文章,所以请在接到编辑明确承诺刊发之后耐心等待。我们一定会择日刊出您的大作!一般10日后若还未刊出您可与收稿编委联系询问文章刊发安排。
祝各位朋友阅读愉快!
主编:醉卧蘭亭
(主编微信号 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投稿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