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大融合的混乱时代

文明的融合总是相互的,所以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往往是并进发展的@小柯谈历史

历史的年轮总是伴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滚滚向前,作为中国政权更迭最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会有一些它奇特的历史文化风采。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的并进发展就是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所拥有的奇特风采。所谓胡人汉化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汉族生活区,被汉族先进的社会文化所同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十分缓慢的

魏晋南北朝

马克思曾经说过:“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一个朝代就是“汉”。汉朝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先进,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汉文化因此在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因此也为后来数量庞大的胡人汉化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人汉化

一.五胡十六国

首先受到强烈汉化的就是匈奴了,匈奴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因为有卫青,霍去病等一代打击匈奴大将的历史事件存在。后来匈奴进入了山西,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匈奴首领将姓氏改为了“刘”姓。后来就连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叫“汉”国。而建立汉国的刘渊更是对汉文化痴迷,他师从著名的经学家崔游,学习《京氏易》《春秋左氏传》等文学名著,并熟读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等,还能背诵孙子兵法。不得不说,作为五胡十六国第一个政权建立者,他的汉化程度是很深的。

汉国王刘渊

之后建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大力采用汉文化中的治理方略来治理国家。同时学习儒家文化,用儒家文化来教导后世和选拔人才。前秦建立者氐族人苻坚则是重用汉族谋士,采用汉法大力进行政治,文化,经济改革,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不得不说,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汉化风味真的是十分浓厚的。

从本质上来说,胡人汉化大多是受到了汉文化中“儒学文化”的影响,从而做出了汉化一系列举动。儒学文化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儒学文化超强的同化作用和极为强悍的生命力,同时这也应验了马克思说的话。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何兹全也说过:西晋末年,随着士族上层的渡江南下,装在他们头脑里的玄学也被带过江去,原先影响甚微的经学士族留在北方,他们保持着汉朝的经学和重礼仪的传统。


二.南北朝

说起南北朝的“汉化”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其中最出名当属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了。这次改革可谓是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少数民族汉族化的变革,充满着浓郁的汉化之风。因为这场变革持续多年,也给北魏的发展带来巨大积极影响。改革前期由文明太后冯氏发起,后期由孝文帝发起。两个人都在这场变革中展示了他们强大的魄力以及坚定的信念。

文明太后冯氏

文明太后冯氏是北魏第四代皇帝文成帝的皇后,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由于郁郁不得志,所以把皇位提前传给了五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之后献文帝被毒死,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同时它也是一个能媲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女强人。

据《魏书.皇后传》中记载: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五巨细,一禀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倾。

文明太后的汉化改革主要围绕着一系列制度改革展开的,其包括

1.颁布官吏俸禄制度

2.颁布均田令和实行租调制 公元485年文明太后根据汉人官员的建议颁布了均田令,即:顾及当时的土地关系状况,不重新分配土地。将荒地,无主地,和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由政府按劳动进行分配。租调制就是政府把地租给你,你每年按时缴纳赋税就行。 这两个制度是当时的一种创新,既没有引发当时官僚阶级的强烈反感,又给了广大农民了土地,这也对后世几百年的土地制度,包括现代土地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很大程度的稳定了民生。

3.实行三长制 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这个制度又是一个创新,因为之前的地方基层政治制度是宗主督护制,十分不利于中央管辖。而三长制则更利于中央管辖,同时三长制也是之后地方基层政治的制度的一些参考基础,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而孝文帝则更是将汉化推上了一个高峰,也使得少数民族政权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被汉族文明所认同。

孝文帝

《魏书》里对此是这么说的: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到。

孝文帝改革就和文明太后不太相同,孝文帝改革主要是改革鲜卑旧文化,全面推行汉化。首先孝文帝做的就是迁都,要知道文化是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变动了,而迁都就可以带来人口流动,于是孝文帝就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后来随着人们在洛阳住的久了,渐渐的就融入到汉族。

其次就是要改革鲜卑旧俗,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因为孝文帝知道了只有全面汉化才能巩固政权,一统南北。同时孝文帝也是北魏汉文化思想最浓的一位皇帝,他自己也饱读汉族诗书。

《魏书·高组纪》里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恢复孔子的“素王”,提升祭奠孔子的规格,以便笼络更多汉族人才。

2.使用礼冶,大力改变鲜卑旧俗,其中语言改革和姓氏改革比较突出。其规定30岁以下官员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语。将鲜卑复氏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改为“元”。孝文帝开了一好头,后来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姓氏改为了汉姓,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鲜卑贵族门阀化,构建自己门阀经济。

4.大力促进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这也是全面汉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步。

可以说五胡十六国和北魏的汉化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汉化变革,各民族开始逐渐与汉族友好和平相处,并融入汉族。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绝后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汉人胡化

民族同化往往是同向进行的,大规模胡人汉化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少汉人胡化。所谓汉人胡化就是:在民族大碰撞,大融合的过程中,汉人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胡人的习俗的一个过程。

《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着: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迪,胡舞,京都贵戚昏皆为之。

汉服 胡服

汉朝末年就兴起了这股胡化之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巅峰,越来越多的贵族和平民开始去效仿,并对后来的多族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的方法,兽医术,想马术,以及制作毛毡,奶酪,油酥肉的技术。都被汉人所习惯,甚至中原汉人开始以烧烤兽类为食物。

从此之外,隋唐很多皇帝都是汉人胡化然后在汉化的,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姓“普六茹氏”。西魏的李虎被赐姓大野氏, 李虎的儿子大野昞后来被封为唐国公,又改为李昞,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渊建立了唐朝。这种汉人胡化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因为毕竟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隋文帝杨坚

相信大家对文明太后的改革以及汉人胡化不太了解吧,因为历史有时候其实是狭窄的,我们听到的历史可能是不够全面的,而且时代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应该自己多去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史为鉴,不断学习。

结尾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以汉族文化为首的各族文化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所在民族的文化的竞争力。人生也是一样的,别人好的我们去努力学习,同时也不要吝啬将自己好的一面带给别人,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小柯 图网络

来自: 老刘tdrhg > 《2.史料/史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