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房价低的奥秘——住宅合作社

房子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晚上睡觉的窝吗?还是我们拿来投资的工具呢?如今的中国,北上广就不说了,就连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直飙,住房难,租房也难,让我们不经感叹:我的房在何方?

让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情况,德国的楼市可是三十年都没怎么涨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里有种很神秘的住宅形式:住宅合作社。

▲ 柏林普伦茨劳贝格区的Bremer Höhe 住宅合作社

德国房价为什么这么便宜

1977年至今,30年间德国平均房价仅上涨60%,而同期个人收入却已增长3倍;过去10年里,德国物价平均每年涨幅2%,而房价每年上涨1%。

扣除物价因素,德国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

这简直就是房子中的战斗机啊,德国的房子为毛就这么任性,咋样都不涨呢?

首先,德国可以人手一套住房。

德国目前有8200万人口,而住房总数约4000万套,完全满足了每个家庭一套住房。此外,德国每年有25万套新公寓竣工,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手中拥有公房约300万套,都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房价。

无论在联邦还是州、市及村镇层面,德国都有着详尽的建房规划,住房建设依人口需求而定,基本满足每个家庭一套住房。

而且,在德国人看来,住房是福利而非产业。

从房子定位来看,德国政府的政策并不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是作为社会福利机制的关键一环,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住宅建设。

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与医疗、教育一样,保障居民住房也是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所有房地产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因此,各级政府从来不敢通过抬高当地地价和房价,来增加政府的房租收入或税收收入,德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

当然,德国法律非常健全,比如规定地产商制定的房价必须在“合理房价”的范围内,即不能超过“基准价”的20%,将房价或房租定得过高,甚至以此牟取暴利的地产商和房东,要承担刑事责任。

以上的理由,也许你都可以想象到,那么最后一点,德国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同样也是影响市场房价的重要因素。

德国住宅合作社的出现,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合作社共同建房已成为德国住宅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合作建房占每年新建住宅总数的比例超过30%。

政府对合作社建房,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帮助,通过鼓励自建房、合作建房,建立起多渠道的住房获取渠道,就摆脱了听任开发商任意定价的局面。这可以说是独具德国特色的住宅形式了。

成立住宅合作社,维持居住正义

德国的住宅政策,一向坚持公平正义,而且实质房价与所得比呈负成长(异于各国正成长),这样的公民文化,甚至被视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继英国之后,德国于1862 年成立住宅合作社,随后以“租赁住宅合作社”普及。在经历两德统一后,2011 年约有5,000,000 人居住在2,000 家住宅合作社的公寓中,至2016 年共有2,200,000 个家庭,居住于住宅合作社的房屋;目前高达50.8%的民众以租赁房屋居住,是欧洲最大的租赁市场。

整体而言,德国政府奖励储蓄后购屋,有多项支援性措施,民间合作金融体系的三层级制度也发挥效果,有47 个住宅合作社,同时设有社员的合作银行或国民银行,提供社区住民储蓄、贷款金融服务,采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参与和自治管理、自主财务、计划性支出;在年度终了时,合作社会运用“公益金”在社区生态、环境维护上,并与不同的社群交流学习,甚至救济贫困等,其属于非营利性质机构,不是营利性的公司。

同时,为保护承租人利益,并遏制民众投机,德国于1974 年制定《住宅租赁法》与《经济犯罪法》。规定房租涨幅,若超过合理租金的20%,房客可向法庭申诉;如果超过50%,就构成犯罪,房东要被判刑。而《联邦住宅补贴法》也有补助租金差额的规定,由中央与地方各负担一半。

▲  法兰克福罗特魏勒尔广场的集合住宅

跨世代,共居无忧好生活

近年来,更以“老年生活品质保证”、“跨世代共居”为主要的发展目标。政府每年会整理盘点,推出该年度可供使用的土地范畴,让民间申请兴建。

2017 年民间提出23 件申请案,其中在该年8 月通过的一案,是“走出孤独协会(Wege aus derEinsamtkeit)”7 个家庭共组住宅合作社,交易价格以6 折取得土地,2 年兴建完成,并依《合作社法》管理。

“走出孤独协会”的创办人Dagmar Hirche,是德国社会“活力乐龄”最有创意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过去服务的营利公司退休后,原公司仍支付她业务营销主管的薪资,而她将这份工资,投入在老年协助活动上,如平板电脑学习、跨世代共居、跨代桥梁计划(Generationsbruecke),关心新住民、难民或新移民,帮助他们化危机为转机,让老年人走出孤独,让幼儿园的孩子和养老院的长者共食、共处。

“Altonaer储蓄和建筑合作社”(1892 年成立),是一种民间住宅合作社与储蓄互助社功能的结合,并不会仅仅依赖政府补助。它让长者生活有陪伴而无虑的机制,实行预防性储蓄与支出计划,进行老年人及身心障碍者“生活舒适与辅助功能”的公寓设备改造。

环保发展方面,哈伯斯塔特市(Halberstadt)WGH-eG住宅合作社,公寓顶楼装修太阳能系统,成为该社区住宅合作社共管的事务,目前德国已经在2,341 套公寓完成可再生能源设备,如肯尼兹市(Chemnitz)WCH-eG住宅合作社,于2017 年10 月设立电动汽车充电站。

▲ 德国奥格斯堡的Fuggerei是世界最旧的社会住宅群。

新协力模式,注重教育、关怀与照护

除此之外,德国也相当重视落实合作教育,例如id22 非营利组织,长期推广青年合作教育,建立网络、出版,推动共同劳动(Co-working)与共同居住(Co-housing)文化的住宅合作社。

再以柏林城市的河岸生态住宅合作社(Coop Housing atRiver Spreefeld)为例,市民空间占5%,社区住民共用洗衣房、木工房、音乐室、运动房等占4%,私有住宅空间占80%,余者为商业空间。

有意愿的入住者,可以与公共部门一起参与计划,自己动手盖房屋,落成后,由居住的社员家庭互相照顾邻居的长者、孩童,接纳难民;以个人劳动,替代股本金,来投入到合作社,共同管理社区共有的、自产的再生能源。

德国住宅合作社体系可分为三级制,即单位社、区域社与全国社,其宗旨不以营利为唯一目标,不会沦为市场套利买卖的住宅,并受法律与章程保护,成为市民稳定生活、永久性住宅的重要选择。

他们以“新助力模式”,创造一种尊重自然环境,关怀跨世代人群,共同劳动增加收入而改善贫穷的氛围,以社群力量兴办住宅合作社,70至80%社员家庭混和居住,来支持20 至30%弱势家庭。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人本互助思维,发展“社区住宅合作模式”,这不仅能够舒缓当前国内住宅的房价高企,“住房难”问题,也对我国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得解决,有重大启发意义。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