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资源23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1949~1999)》

序 

《禹贡》提出了“九州”作为一种地理区域的概念,反映了战国以前人们对地域差异的朴素认识。当时将已经开发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这“三河”流域,大致按上、中、下游划区:北为雍、冀、青,中为豫、兖、徐,南为梁、荆、扬。这种区划隐约还带有井田格局的影子和扩张到按八个方位定位的痕迹,这样划分的区域都是没有明确边界的“核心”区域。这种区域划分,正如任继愈所指出,反映出当时一种建立统一国家(天下)的愿望。不仅孔、孟、荀、墨、韩非等争论着如何建立和管理大一统国家的方案,即使是自命超脱的老、庄也设计了他们治国的蓝图。他们的思想,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协调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作为一种中央政府行为,颁布行政区划,分级管理,并付诸实施,当自秦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郡县制沿袭两千余年,时断时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半、半封建社会。它确实为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的关系,维护千年封建王朝统治,发挥了历史性的功能。秦分56郡(后增至46郡)。汉设15州,下置郡(国)、县。唐设10道(后改15道),下设州、县。宋分15路(后增至18路),下设州、府、军、监及若干县。元设中书省及11个行中书省,下辖路、府、州、县,为我国现行行政建制之滥觞。民国初期,沿袭省制,废州、府,存道、县。民国中期,定都南京之后,废道,留省、县二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共55省、12直辖市和1地方。总之,我国历代行政区划,时繁时简,不断寻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的平衡点。其中省、县两级行政区划,相对而言,能比较综合地体现自然环境与资源配置的因素,适应民族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符合国情民情,所以,这两级行政区划,在我国行政区划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沿袭时间也比较长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部分省、县沿袭旧制,最突出的革新改制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建立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广西5个省级自治区、50个自治州、150个自治旗、县。后来是建制市和市管县的改革,建制市大批增加,有如雨后春笋,由1949年的152个迅猛增加到667个;市辖区也由568个增加到749个。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设立了特别行政区。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单位34个,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陆续与毗邻国家签订友好边界条约或协定。先是与缅甸(1960)、尼泊尔(1961)、蒙古(1962)、巴基斯坦(1963)、阿富汗(1965),嗣后又陆续完成了与俄罗斯(1991)、老挝(1991)、哈萨克斯坦(1994)、吉尔吉斯斯坦(1996)、越南(1999)等国家的签约,基本上确定了我国陆地边界的划分和走向。自1996年开始,全国开展省区大勘界,除港、澳、台外,其余68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界线全部勘定,总长达6.24万千米,比原有统计数增加了1万多千米。原来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习惯线占77%,争议线占18%,法定线仅占5%左右。经过此次勘定的界线,比原来从1:25万地图上量算的结果,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地名大调查和地名大辞典的汇编(1999),全国县级名称编码顺序的颁布和邮政编码的普及,为行政区划的变迁沿革与制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翔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作为沿革地图,在这部图集中仍然保留现行公开版地图的习惯画法,以资比较,便于对照。

行政区划地图的编制,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唐代贾耽(公元801年间)首创“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的古今地名对照方法。宋代沈括于1076-1087年间编制《天下州县图》。元代朱思本绘制《舆地图》,经明罗洪先増补,于1541年编制成《广舆图》4幅,被誉为现存古代地图集的瑰宝。清末杨守敬编纂《中国历史沿革地图》,影响远及日本。当代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更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图之大成,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并成为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资深编审陈潮同志,从事地图编制工作50余年,对于行政区划地图情有独钟,搜集、积累了大量行政区划沿革资料。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地图集编辑部设计编制普通地图卷的时候,陈潮同志即主持现势资料全国调查工作,对普通地图的资料更新,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研究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他强调:地图上缺少了行政区划及其境界,就很难理解是一份完整的地图;而行政区划如不通过地图的显示,就难以表达直观的地理概念。本图集300多页,图表对照,检索方便;序图总图,纲举目张省区图组,时序井然;城市扩大图,重点突显。可以说,这部图集是一部反映我国现代行政区划沿革资料最丰富翔实的工具书。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历史沿革地理科学的传统,填补了近现代之间时段的空白;而且是总结20世纪后半叶我国行政区划知识的宝库。这本图集科学参考价值很高,现实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行政区划沿革地图,在古代,主要是帝王将相,逐鹿中原,安邦治国的御用工具。而今不然,关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军事家、企业家,固然需要反复推敲;市长们为了招商引资,往往也需要引经据典,说明该市建制的历史渊源,夸耀文化底蕴之深厚,人杰地灵之优势;海外赤子寻根问祖,需要查明沿革变迁,搞清隶属层次关系;国际友人对于我国经济大区的时分时合,省、市命名的变更与代号的含义,地、市县驻地的迁徙与新旧地名的重复,更加扑朔迷离,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借助这部图集,有可能如理乱丝,从中提炼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加以时空对比分析,获得一些全新的知识。这部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的出版,不仅为近现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弥补了时空的缺佚;而且为五千年炎黄历史的追溯,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时空平台。谨此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繁荣而欢呼!

陈述彭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11月4日

 电子版 

1.全国行政区划沿革(1949~1951)

2.北京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51)

3.天津市行政区划沿革(1950~1953)

4.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1954~1957)

5.山西省行政区划沿革(1949~1951)

6.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沿革(1950~1953)

7.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1955~1957)

8.吉林省行政区划沿革(1954~1954)

9.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沿革(1949~1953)

10.上海市行政区划沿革(1956~1957)

 扫描版 

1.澳门地区(1949~1965)

2.广东省(1952~1954)

3.广西僮族自治区(1957~1964)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1982)

4.海南省(1988~1989)

5.湖北省(1961~1976)

6.湖南省(1977~1999)

7.四川省(1952~1953)

8.香港地区(1949~1977.6)

9.云南省(1962~1976)

10.重庆市(1952~19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