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前世今生,第一篇(民国时期)

引子

民国时期还没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设计院、勘察院。19世纪20年代之前,建筑设计被西洋人建立的建筑事务所垄断;后来诸多学子留洋学成归来,开始成立国人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另外,民国政府在上海和广州还有为数不多的官办设计机构。

除了建筑行业之外,民国时期还有铁路、造船等等,均是政府背景但没有设计事务所的设置,所以本文略去不计。

地质勘查和岩土勘察

建筑、铁路、造船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采矿业。矿产资源的勘查,远在清末就已经开始。早期都是西方专家主导。1867年美国学者Pumpelly应聘在北京西山调查了煤矿,他是第一个在西山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也在1869-1871年在西山做过地质调查工作,并提出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名称。民国时期,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主持各种矿产的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的研究,也是后来岩土勘察的必要前提。但当时即便是欧美,岩土工程并未真正成熟,勘察的体系也没建立完善。1925年,太沙基(Karl Terzaghi)发表经典名作《土力学》,明确了有效应力原理,现代土力学才开始发展。至于岩石力学,要到50年代之后,才从土力学脱离出来,独立发展。因此民国时期,是难以有完善的勘察体制和勘察机构的。

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

事务所的体系,是欧美的传统体系,也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模式。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西洋的新式建筑大规模登陆沿海和内陆的通商口岸,传统的木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所以建筑的设计都为西人所把握。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国父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负责南京市的基建,为了表明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合法继承者,提出“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颜色之配用最为悦目”、“光线、空气最为充足也”、“利于分期建造”四点,也就是南京的建筑都必须和政治意义挂钩。这些政策利好刺激了给国内的建筑事务所的发展。中国建筑师们创办了一大批设计机构,大多在上海,也有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他们学贯中西,逐渐挑起本土建筑设计的大梁。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为数众多的事务所

政府设计机构:

前面说的事务所都是私有性质,其实民国还保留了一些政府的设计机构。

北伐成功之后,政府在上海于1927年8月成立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到1930年又改成上海市工务局。工务局在1928年时有五科:第一第二科分管总务以及设计道路、桥梁、沟渠、公园、菜市场等工程;第三科负责建造和修缮养护等工作;第四科以建筑为主,分私人和公共建筑两项;第五科分管城市规划。到了1931年,又增设材料管理处,分管工程材料采购事宜。

1920年代广州的工务局成为主导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工务局的设计课成为公办性质的设计机构,负责的事务包括:规划街道、公园、市场、沟渠、桥梁、楼宇、水道等工程;测量制图印刷等;绘图工程等。在岭南建筑近现代的历史上,工务局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也承担了市政、城市规划和大部分公用建筑的设计工作。公有设计单位薪资稳定,也能发挥设计师的专长,所以诸多留学欧美归国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诸如伍希侣、杨希宗、郑校之、林克明、陈荣技、李炳垣等都在此就职。他们设计了中央公园、公州市中山图书馆等出色的建筑。

民国建筑师:

中文的建筑一词其实包含了三层意思:房屋建筑(building);建造过程(build);建筑(architecture)。中文的微言大义,是英文无法比拟的,虽然有时候不太精确。

从实际项目来看,需要建筑设计师-负责建筑设计、工程师-负责结构等设计、建造师-负责现场施工。

*传统营造匠师转型为建筑师

在当时的环境下,租界的建筑和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营造业。作为营造业的主体-传统工匠,所受的冲击最大。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开始以自学的方式去学习新技术和新的结构。1915年陆龙虎、奚阿梅、张开山在外国人主持的现场掌握了混凝土搅拌机的使用,之后又教授给国内同行。也有中国工匠在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学会了制图、结构和设计等技能。

周惠南是工匠出身,曾经在英国房地产公司供职,开办了“周惠南打样间”,还设计了大世界、一品香旅社以及黄金大戏院等作品,是工匠出身的建筑师中的佼佼者。

*土木工程师的转型为建筑师

早在清末民初,国内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山西大学和唐山公学都开办了土木工程的课程。到了20年代,有更多的学校开设了土木工程和结构工程类的课程,因此结构的人才除了路桥之类,也转向了建筑界。

从工程师转为建筑师的,最著名的有四位:

杨润玉1915年创办华信建筑公司;

过养默1921年和吕彦直合办(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他们还合作设计了上海香港路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黄元吉1935年设计了上海霞飞路恩派亚大厦;

杨锡镠1934年设计了上海百乐门舞厅。

杨锡镠设计的百乐门

*科班出身的建筑师

他们是建筑师中的精英,大家也都挺熟悉,随便一个几乎都是鼎鼎大名: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童寯、刘敦桢、庄俊、张开济、戴念慈、徐尚志、莫伯治、吴良镛等等。

一代宗师杨廷宝

民国时期上海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情况

民国时建筑师多为自由职业者,收入相对来说很丰厚。

事务所的经营

童寯曾回忆道:旧社会建筑师要鼓吹成名成家,重视个人名利,必须加入社团。要想在社会上接些设计任务,维持事务所开销,就得在社会上活动,出头露面,到处挂钩,多加入些社会组织、同学会、同业的公会,要做到有会必到,尽人皆知,然后才算“吃得开”。

童寯

1952年国家开始公私合营,组建各种国营设计院,陈植的学生金欧卜时正受上海市政府、华东军政委员会之命筹组国内第一家国营设计机构华东建筑设计公司(现在的华东院),邀请陈植出任总建筑师。陈植与赵、童二人商量后决定上任,华盖事务所遂解散。赵深后来也加入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任总建筑师兼总体设计室主任,童就留在了南京工学院(原为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

自此,建筑事务所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国营设计院体系开始了。

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