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输入式、填充式、死记硬背式等教学方法,似乎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语文知识,但这绝非成功的教学。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强化创造性思维的介入。本文作者提出了四大策略,解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本文共4350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赵春利

语文课堂教学中,输入式、填充式、死记硬背式等教学方法,似乎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语文知识,但这绝非成功的教学,如果长期使用,必然削弱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大为不利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造性人才的全力打造。因此,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强化创造性思维的介入。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能使人思考问题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势的束缚,不局限与某一方面,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认识,又能使人的智力活动灵敏迅捷,畅通少阻,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及观点。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中,介入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出发去反映事物,表现出对事物超乎寻常的见解,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教学中,要设置疑问与鼓励发问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贵在设疑,学生的学习贵在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动机。没有思维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学习,没有疑问的学习是没有成效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既要设疑,又要激发学生有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设疑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设疑,应坚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特斯基曾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必须越过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学习状态。”

也就是说,凡是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力,能启迪学生智慧的问题都要多问。例如,在教授泰格特的《窗》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问题:

小说以远窗者“只见秃墙”作结,本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能谈谈理由么?

这一问,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似懂非懂,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可得出结论:

远窗者的病情是不得不日夜卧床,窗外有无风景对他而言都一样;远窗者的心灵是心胸狭隘、忘恩负义、卑劣自私。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这样“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对于那些过于简单的质疑,只需说“是”或“不是”就可以解答的问题无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应尽量少问乃至不问为佳。

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

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向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轨道。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步骤的进行引导和点拨,最终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有的学生便问道:

作为次要人物鲁庄公到底是“鄙”还是“不鄙”呢?

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启发学生依据文本全面地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就战略战术而言,鲁庄公的确“鄙”,但就国家危难面前敢于迎战,善于纳谏,唯才是用等方面的确“不鄙”。

这样,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要保护好奇心与类比联想相结合

叶圣陶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滔滔领受。”这说明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之激发。

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事物总要主动进行探索,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的强大内部动力。

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需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有变化而能激起新奇感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有同学提出:

桃花源人明明在秦时就到此地,为什么历经几个朝代,他们的衣着还“悉如外人”?

这就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研究表明:“学者总数的增长与‘创造性’学者数的平方成正比。”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创造者、发明家,但又往往不大喜欢有创造性的学生。因为他们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越常规,有时会令教师陷入尴尬境地,因而成为教师心中的“另类”“异端”。

其实,学生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规的行动中,往往包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应剖璞见玉,善意引导并加以点拨。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给予扶植和保护,切忌因提出的问题怪而难解或怪而无解受到责难和批评。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想,或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让学生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便设计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联想类比,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了结论:

两篇文章虽然文体不同、朝代不一,但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描绘出了一幅美好、幸福、和乐的画卷,背景同样是极度的黑暗和腐朽。

最后经过教师点拨,又上升到创作目的和创作方法层面的探究。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学生的创造思维被大大地激发,冲破已有知识的束缚,学生说出的答案丰富有理,真正地把知识学透学活。

教学中,要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要求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方,从各种有关的材料来综合、来说明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应着重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

例如,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产生“悲”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分别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景观原因三个层面做出了分析,大大出乎了事前的预料。学生思维灵活,思考全面,丰富了预设答案。

当然,人的创造力固然要依靠发散思维,但在创造活动中,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是紧密地联系的,创造活动的确需要进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联想,提出各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然而,创造过程并不到此为止,接着还要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办法,采纳某一种假设,这就是辐合思维了。要培养辐合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板书分析的内容要点,然后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在复习文言文“记”时,我把《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四文同步推进。既然都是古代“记”这一文体,就应该具有“记”的一般特点。要求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分别从写什么(内容)、为啥写(情感)、怎样写(手法)三方面入手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

“记”这种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写景、叙事、记物、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中,要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不是有意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即使是到了八年级,多数学生对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有关思维方法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当然也不能准确,自觉的加以应用。”

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而突然到来的某种新念头或作出某种判断的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由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尽管是一种猜测,或者一时还得不到证明,甚或是错误的。但它往往推动人们去求证,或为创设发明的先导。

因此,必须发展这种思维并善于利用这种思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经常表现有这种思维。如猜测题意,做应急性回答,提出各种怪问题或不合常规的设想。而更多的学生则由于担心出错或受嘲笑指责,往往宁愿按照教材或教师的程式去思考回答问题,因而,也就限制了直觉思维的发展与运用,为改变这种状况,在语文教学中就不应只讲定论,也要对某些尚无定论的题目提出假设,敢于猜想,做出示范。

例如,在教授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时,只让学生阅读了第一段文字,然后教师问:“我”与斯图阿特·伍德福先生和约翰·霍夫曼先生参加竞选,竞选的结果一定是谁获胜?

学生答:“我”。

教师再问: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

教师又问:声望好就一定能获胜么?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随即,我又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学生读后得知:“我”放弃了竞选。由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现了偏差,自然激发起他们去求证的欲望,“我”放弃竞选的原因的剖析也便水到渠成。

在创造活动中,光有直觉思维是不够的,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互相补充的,互相联系的。直觉思维虽然总是以熟悉的知识为依据,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但在此以后,仍需要分析的方法,用演绎法或归纳法对所作的结论重新进行检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因为强调直觉思维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0)

相关推荐

  • 谭秀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中小学教育>11月刊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四方坪小学   谭秀位    邮编:445000 摘要:在当下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抱残守缺 ...

  •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说到创新素养,我们会更加关注它作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两种表现:一是创新品格,二是创新能力.这一思路与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创造性的研究发现密不可分,为创新素养的 ...

  • 王 红:核心素养视觉下培养中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研究-----胡阳新推荐

          王  红   吕梁市交口县第三中学校   山西吕梁    032400 摘要:核心素养要以育人为主要目标,这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 ...

  •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倪强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 ...

  •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绪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 ...

  •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  要: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这样的重大背景下,教育问题就成了中流砥柱的因素,作为个人成长成才学习的各个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在小学阶段中,语文 ...

  •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使得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学科的地位.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利于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 ...

  •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李远峰 暑假到广州参加新课标培训中了解到: 200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教学着重提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而这一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 ...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任务,对学生们不光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制定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 ...

  •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王飞涛 一.困惑 曾经一度中国的外语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倍受指责,"费时较多,收效较少"八个字让举国上下外语老师压力倍增.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外语教师开始也觉得挺委屈,但仔细一想,中国 ...

  •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王克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