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姜思学:《不屑商榷的商榷》
【总第027201期】
——与许锡良先生
作者:姜思学
许锡良何许人也?似乎是“世界人”——但并不存在“世界人”这样一个概念。不得已查了一下,却原来是中国江西人!
这就不能不令人惊诧了:一个中国人,却质疑和否定国学,说“国学”是一个“伪概念”!用意如何不得而知,也许喝“洋奶”长大的?也许中国的“奶”不好喝?也许想标“新”立“异”?也许真的想要以“正”视听?但无论如何,干的都是哗众取宠,甚至数典忘祖的勾当!而且“理论”上谬误百出,像是时下女人的“乞丐裤”,好好的裤子,非要剪出一些“漏洞”,惹人眼球也就罢了,真要弄出些“事”来“病”来,贻笑大方不说,自污自毁却是一定的,而且还不值得同情!
先来给许先生“普及”一下国学概念——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分法虽异,但体系却是有的——无论以学科分,还是以思想分,或者如《四库全书》的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
但许先生却认为:“这种国学其实没有逻辑体系,也无实验调查,说的都是私房话。”如此,还有必要给许先生普及一下逻辑学知识——介绍说许先生还是讲授“逻辑学”的!
逻辑是什么?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逻辑一词,源出古典希腊语 (logos——逻各斯),最初的意思是“词语”、“言语”或理性、法则之意。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还把它译为“论理学”。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形名之学等。
不难看出,许先生是在胡说八道——国学没有逻辑体系吗?说的都是“私房话”吗?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不是形名之学吗?国学不仅有“言语”,有“理性”,当然也有逻辑法则。老子的“道”是什么?不是法则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顺序和法则吗?没有“实验调查”吗?“悟性”比较掰着脚丫子一个一个的数,是深层次的实验调查,《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无竭”,许先生实验调查得了吗?不过,确实不是许先生的“实验调查”——许先生还没有悟到的“实验调查”而已!
学问有没有“国别”?用脚丫子也想得清楚。中国的易学、医学、书法、京剧等,能是其它国家所有吗?其它国家能不承认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吗?真如许先生所言:“所谓‘国学’,除了中国人自己学之外,几乎无人再学”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黑格尔、莱布尼茨等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都对中国的“易学”情有独钟,若莱布尼茨甚至致信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国籍。
许先生的“逻辑”哪里去了?“实验调查”哪里去了?这正如讽刺别人那样:“总有那样一些学者……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连浅尝辄止都懒得尝一下,就对人家的东西形成了偏见。”结果呢?许先生自己亦如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同的是,不是“对人家的东西形成了偏见”,而是对自己的东西形成了“偏见”——一个所谓“世界人”——其实根本是“国人”的偏见而已!
家有“家风”,国有“国别”,普世的价值虽有,但特殊性还是存在的。英国人没有“英学”,德国人没有“德学”,中国人就不应有“国学”吗?英国人白皮肤,中国人也一定要白皮肤吗?以此来挞伐“中国一定要自己弄出一套知识体系来”,显然不足凭据,而且无理取闹得很!
浏览了一下许先生的其它文章,有些还是不错的,但不要以为有了别人的认可或赞赏,就可以任意为之,太“随性”的作法还是不做为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国学《中庸》中关于治学的名句,不知许先生读过没有?
2017年7月24日于问道庐
附原文:
不要企图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许锡良
有些中国特色的传统学者总想弄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对抗西方的那一套学说。认为中国知识界被西方文化殖民了。因此有了殖民的思维方式。这也许是出于民族的自尊,却是一种认识误区。为什么中国的一些学者总想这样做,总想用国学对抗西学?
为什么英国人不想弄一套东西来对抗德国人的哲学,而德国人也不想弄一套东西出来以对抗英国人创立的科学。当他们最先创立的东西传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过这是一种殖民文化,而只是用大家都认同的逻辑法则与科学原理去检验,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的想法。
无论普世价值还是逻辑推理,还是科学原理,其实都是世界通用的。因此,任何学说都不必以国为限的。知识共享,科学原理与科学知识系统是一种知识共同体。这是因为基于人类的认识有同一性。因为人的智力特点与认识方式有共同的特性。因此,真知识能够得到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同。
因此,对待一种新的学说,大家只认一点,那就是这个新创立的学说有没有违背逻辑规则,有没有实验依据或者调查数据,是不是真的,除此之外,什么哪个国家的人创立的,是不是某个教的信徒,都不在话下。因此,当牛顿创立牛顿经典力学的时候,英国人没有自豪地称之为“英学”,而当德国人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德国人也没有称之为“德学”,只有在中国,最早创立一种学说的人,常常被称之为“国学”的祖先。
而所谓“国学”,除了中国人自己学之外,几乎无人再学。因为,这种国学其实没有逻辑体系,也无实验调查,说的都是私房话。洋人当然是听不懂的。不过,听不懂并不等于就是自成体系,而是因为方言俚语,无法勾通罢了。
不要动辄企图自己弄出一套知识体系来,以便对抗世界已经形成共识基础的思想体系。无论你对科学有多么大的意见,科学大厦这个庞然大物已然构成,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创造发明了许多有利于人的生存的各种各类的工具。如果你不懂这些,除了认真学习之外,别无选择。区分只是在于你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而是消极被动去适应。日本近百年来一直是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因此,日本人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及时,非常彻底,也富有创造性。
因此,他们敢于脱亚入欧,而中国人一直是在被动中接受。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没有巨大的鞭子抽打在背上,中国人始终是懒得动弹一下的。即使这样,也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哲学思想指导之下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总有那些一些学者,想走回头路。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连浅尝都懒得尝一下,就对人家的东西形成了偏见。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一定要自己弄出一套知识体系来?因为,那么多国家都相信真理、真相就是那一种,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却并不见他们就堕落到哪里去,也不见他们就陷入了苦难深渊。
一种学说,一种解释,一种工具,如果确实是有道理的,有生命力的,无论是哪个发明创造的,只要有利于民生幸福,都可以拿来用。如果你自己能够创立更好的,就去创造好了,如果不能够,就学学别人又何妨?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姜思学:一九六二年生人,黑龙江省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科带头人。现供职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哲学,哲学史,周易概论等课程。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