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九九歌(数九奥秘之6)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通常人们所说的“九九天”、“数九天”等,一般是指“冬九九”而言的。其计算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在民间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或“头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以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在冬季,自“三九”至“四九”的这段时间,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故有“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之说。再者,“九九”有时也特指“冬九九”中最末一个九天。如电影《柳堡的故事》里,那首优美动听的“九九艳阳天”唱得就是这种意境。
关于“数九”的最早文字记载,据说为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和生活实践中,人们还编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冬九九歌”,以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如流传于我国南方民间的“冬九九”民谣是:“一九二九不动手,三九四九寒气流,五九六九河垂柳,七九雨水至,八九始惊蛰,九九再一九,遍地耕牛走。”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以,流传于北方民间的“冬九九歌”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顺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据说“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明代时已经很流行了。如明代《五杂俎》收录了如下《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音臂力,古时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名,意为篱笆末梢被寒风吹得像古乐似的呜呜叫);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歌谣有些咬文嚼字,大概是出自文人秀才之手吧。该书还记载了流行于民间的“九九歌”,即:“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探亲访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八十一,遍地耕牛走。”这一歌谣简单顺口,通俗易记,挺有趣味。古人认为,“九九”其间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有则谚语说:“四九雨雪杀虫儿,七九雨雪养虫儿。”如果在四九其间天下雨雪,可杀死各种虫儿,有益庄稼的生长;若是在“七九”其间下雨雪,各种虫子会很快生长起来,预兆着庄稼会歉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