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 (九)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1、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一)

2、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二)

3、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 (三)

4、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四)

5、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五)

6、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六)

7、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七)

8、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八)

一百一十九、炁与气是同一个意思吗?
答:“炁”是道家养生与道家练拳中的概念,“炁”(音同“气”)与“气”近义,然而如果细辨,两者则有不同。“炁”乃人体内的先天之气,为生命之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说的就是这个先天元炁,与后天之气相区分。后天之气则是精微物质能量转化而来,可以从饮食中吸取转化,修炼太极拳、气功内坚壮大。人的生命主要是靠这点先天元炁维持,而后天之气则是推动生命的能量,像太极拳、气功养生那样,修后天之气减少先天元炁消耗,从而延年益寿。“炁”与“气”若单独出现,则各自表达,无须分辨;但如果在同一个语境中,“气”与“炁”二字同时出现,则“炁”指先天之炁,“气”为后天之气。
在杨氏太极拳门内,郑子太极拳的锻炼较为重视炁机运转和“炁”感的练法,比如以“河车倒运”功法贯通任督脉;又如以“扣心斋”练法导接阴阳,炁机循环;又如以“靠山功”补炁添髓,通体鼓荡;再如以“熊经功”抱圆守一,肾炁归元。还有炁沉丹田、炁沉涌泉等,强化“松、沉、根、炁”的同时,进入“圆、整、劲”的训练。
一百二十O、吃劲为实的腿是支撑腿吗?
答:作为太极拳初学者可以这样理解。身体内在劲力运使、走化和发出都依赖于主支撑腿,而不是虚腿。劲力由地面反射到脚上,传导到腿,合于胯,运转于腰部,贯通至腰背,分于两肩,达于两臂,通至肘、腕,发于掌指或拳,落于外点。这是上肢发力的过程,如果是右蹬腿或左踢脚,那么只需要,将地面反射于左脚的力量通过腰胯,传导于右腿或左脚即可,而不是单纯的用腿脚的肌肉力量踢出。太极拳从始至终都是这种运送力量的方式,而不是局部生成。这也就是太极拳的走劲、发劲,都归于运使的范畴的原因。运化、运使,通过这个“运”字,你就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力量传导规律了。
一百二十一、天津的宋弟子问:近日对站桩有了新体会,机缘巧合,在一片诵经声中站桩,竟然出奇的清净,脸微笑且放松自然,这是太极拳和佛法同为修道法门的互通之处吗?
答:多元文化养育了传统太极拳,其中就有佛法的文化元素,比方说佛教的禅意和“圆融”,所以太极拳和佛法同为修道法门是有互通之处的,太极奇人乐幻智等太极拳家已以拳证道过了。修佛须坐禅,练功须站桩。二者都需要摒弃杂念,意守内心。而太极拳则可以理解为移动的桩和移动的禅。无论是坐禅还是站桩,初学者想做到心无旁骛,妄念不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坐禅与站桩,是一种极静的状态,对于常人来说,往往越是安静,越容易杂念丛生。如果不能领会禅与桩的内在精神,许多人反而会为此心生更多的苦恼。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取决于如何对待这些浮生的杂念,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禅的外化杂念。比如佛教的“去执”,太极拳经上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要轻灵,先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包袱不去,何谈轻灵。要知道,练太极拳的过程即是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的过程,“减去一分本力就会增加一分内功”也是源于佛教的“去执”过程。要练好太极拳,就得领会“松”、“静”、“空”。玄光法师对此说来:“先求松,要身心俱松;次求静,要动中求静,身不乱动,心无杂想;再次求空,要身心轻灵,心如太虚长风,无挂无碍,身如行云流水,动转活泼。练拳还得讲究‘从形求意,得意忘形,形神俱妙,妙合天心。’四个步骤。”
一百二十二、松而能沉、松而能轻、松而能活,都已理解认识并体悟到;对于松而有力,怎么认识理解?
答:我认为,可参考《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所说的:“松者,上下、左右、前后俱都力平衡也。平衡有半斤八两之意,也有阴阳相济之意。对己,各部位相容相让,各不妨碍。对外力(包括重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阴阳相济也。松而能通,能生通体协通之力。‘松而有力’者,‘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做到全身松活无支扼处,自然生出不思议之对外掤力及走化力。”比方说肩肘松沉能使手臂有力、腰胯松沉能使两股有力,从练拳实践得知,倘若肩肘松沉不能使手臂比松前更有力,腰胯松沉未能使两股比松前更有力,那么,可能练的还不是太极拳的真松。
一百二十三、云南弟子问:您从温州、上海与拳友交流回家后发表了修改版的《太极步的练法与要领》一文,看了发现练法有些改变,是吗?
答:是的,太极步练法的改动有两处。一是步骤动作的减少,有利于提高连匀的操作性。二是吸收上海太极拳名师沈行佐的含胯练法,恩师林墨根传授给我的“胯微沉内旋”、二大爷老师传授给我的“合胯”与沈行佐的“含胯”大体相似,但还是有差别,“含胯”用于进步和退步,确有独到之妙。何谓含胯?就是胯像口含东西的动作一样,口含的那个东西就是沉劲,所以说含胯重在把沉劲合住。值得注意的是:口含东西不是口咬东西,如在动态过渡动作,不宜咬胯沉死,要沉又活。
一百二十四、“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的意思是什么?
答:“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这是说手眼身法步的重点。拳或掌未出,眼先行。手探路,脚随攻。眼到手到,手到脚到,手脚齐到方为妙。在我们打拳时,主躯干的方位转换主要是依赖于眼神定位;对方(敌人)的平衡方位是由我们的手去定位,从而破坏;我们发力的大小、方向、远近,都取决于我们的双脚。
一百二十五、虚实分有“一层功夫一层理”的训练阶段吗?
答:练功习拳和技艺都是一层功夫一层理的。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分虚实的功夫也分有训练阶段的层次,具体怎样分,我认为可参考太极拳名师乐亶在《太极拳要义》书中所说的:“第一阶段的虚实,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动的问题;第二阶段的虚实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中气的转移问题;第三阶段在重心和气力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或劲头方面来分虚实,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为最高。”
一百二十六、如何理解认识练拳顺乎自然和姿势自然中的“自然”?
答:我认为,可参考《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所说的:“常听人说‘顺其自然’,容易误认为顺从多年习惯成自然的自然。前人说的‘顺乎自然’,意指顺乎天地自然界合理性的自然,前者一字之差易被误解且易为人接受,因后者要经过长期努力,是吃苦的事。”北京的“二大爷”老师对我说过:“练功习拳,以自然为师”,这是较为实际的话。我认同这个看法,同理,练功习拳的姿势自然是在规范动作和正确练法上去追求的。比方说在练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一对劲儿,得法练了一段时间才能练出相应的松沉功夫。其中以怎样的含胸和沉肩才是姿势自然,那是重要的辨识,倘若练错了则练成弯腰驼背的拳病姿势。凹胸是姿势自然的含胸吗?不是。压肩是姿势自然的沉肩吗?也不是。
一百二十七、横力与横劲的意思是一样吗?
答: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书中谈到弓步的练法时说:“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在书中道出了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以“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老师(附注:指太极拳名家乐幻智)穿过的皮拖鞋,前面五个脚趾部位有五个深陷的坑,说明练拳或平时脚趾是着力的,用以保持足底平踏,可以消减足底之横力与周身之无序横力。”不少拳家把类似弓步后腿脚向前蹬出的浮根拙力称为横力,视那种横力为拙力的。
什么样的劲力是横劲呢?不少拳家把符合太极拳运动技术要求“起横不见横”的劲力称为横劲,是想与拙力的横力区别开来。比方说全体拧转的裹合劲,就含有横劲。再比方说周身一家的掤劲,也含有横劲。其实人生下来本有横竖二力,后天习惯了前后,渐渐失去了左右。练习太极拳要注重阴阳虚实的转换,横劲辅助竖劲,竖劲衍生横劲;横劲和竖劲相生,又相克,横劲破竖劲,斜劲破横劲,螺旋劲破横劲竖劲。老练家说:横劲不出,拳无变化,然而在练横劲要追求来自先天的东西,使用后天拙力是没什么长进的。
一百二十八、有人说:“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是这样吗?
答:倘若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么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判断一个人练的是不是空架子,就看他能不能在每一个动作里边把劲道走出来。怎样才能把劲路走出来,我认为怎样才能把劲道走出来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松沉劲的基础,倘若没有最底层的松沉劲,其它什么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接、化、引、拿、发、折叠劲等劲,都是走不出来,也回不去的。二是以身领手和以腰胯带动四肢。三是要做到上下相随。四是要会拳架里拳势的招式怎么用法,招式加上内劲内外相合成为太极拳的招术,有招无术不管用,有术无招用不上。不同的拳势招式,就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用法,就有不同的劲道。再有即使是同一个拳势,不同是师传,也有不同的用法,比方说杨氏太极拳85式大架的“进步指裆捶”和115式大架的“进步指裆捶”,拳势名称相同,姿势动作和用法劲道却不一样。前者右拳内旋向前冲打出去,拳眼朝上,拳面朝前,高与腹关元穴齐;后者右拳由右后向前下西方甩打出去,拳眼朝左,拳背朝前,高与裆齐;从“冲打”和“甩打”可以看出,拳势动作的劲道不尽相同,谓之各师各法。如果说想在健身的基础上把太极拳练得更好,在行拳走架的时候把劲路走出来,是有必要的。然而要看个人的追求和目标,没有必要用同一个技术标准去要求所有练习太极拳的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一百二十九、《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的“下桩”,是基本功站桩的练法吗?
答:不是用于基本功那个站桩的练法,而是用于行拳和推手的那种架势接地似桩的练法。《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对“下桩”是这样说的:“桩者脊柱也,师言:‘胯要开,脊柱要下去’,就是脊柱悬挂在盆胯圈上,时时脊柱悬垂低于胯,而不能在胯之上形成倾斜压胯。第二义是脊椎以命门、会阴之直线,垂直脚心(脚弓内侧之空心处)松下去。其时趾让踝;踝让胯,胯让身,形成下盘让空合抱之势。前后两个中定皆是如此下桩。下桩之脚虚涵合抱为虚,另脚横向支张(两膝近90°)为实。”以上含有松沉与分虚实的活桩练法,对于行拳和推手的训练,都有较好的接地功效。在练时要体悟“胯要开,脊柱要下去”这句话,怎么下去,要得法才好。“趾让踝;踝让胯,胯让身,形成下盘让空合抱之势。前后两个中定皆是如此下桩。”这些协调肢体的细节是较为重要的。
一百三十O、身形“三圈”指哪里?
答:身形“三圈”指内圈、中圈、外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身形“三圈”的形成,有利于是行拳走架的圆运动。内圈由卤门、天突、命门、尾骨尖对直组合而成,也称中脉。中圈由肺廓、腰腹、胯骨组合。外圈,由肩圈(由手、小臂、肘、大臂、肩关节、肩胛骨组合)、胯圈(由脚、踝、小腿、膝、股、臀组合)组合。
一百三十一、双重指什么?
答: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在《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书中说:“所谓双重,就是手、脚、腰、腿或身体的对称部位,同时用拙力,使动作僵硬,身体呆板不灵,这是太极拳中最忌违的,是一种严重的缺点。它跟沉不同。双沉虽然同样用劲,但是这种沉是有意识的根据需要下沉,不需要时就可马上提起,动作是灵活的,这不算缺点,当然就不能把它跟双重混为一谈……”
“双重”有两方面的内涵意思,一是意指行拳走架时两脚都不能灵活提起移动的迟重呆滞,迟重呆滞的脚步不是指某种脚步的形态,而是指两腿脚劲力的分布。比方说站马步的拳势,如果只看两腿脚承重差不多的外形姿势就说是“双重”了,那不一定对的;倘若两脚相距过宽而下蹲太低,或是两腿脚分布等同的松沉劲,这样站练的马步,既没有弹劲又没有虚实,因此影响动作灵活了才叫双重。
二是俩人推手时如果用劲相顶了,脚有相顶的重心,手也有相顶的重心,姿势僵硬,动作不灵,那就是“双重”的拳病。牛春明指出:“人用劲,我松劲,彼力虽大,而我能走化,彼以实来,我以虚往,乃是偏沉则随;若人用力,我也用力,双方硬顶硬抗,走化不得,结果力大者胜,是谓双重则滞,也是双重则滞中最简单的一种。”推手欲不双重,劲儿不要相顶,而要劲顺势遂的灵活走化才好。
一百三十二、说到脚底的时候,“脚”的真义体现在哪里?
网络文章《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里面说:“说到脚底的时候,金老师说,杨家老谱上面讲的脚,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脚,是要求平铺于地面,象吸盘一样吸住地面,脚趾不扣,脚跟也不顶,就象贴在墙上做挂钩用的那种吸盘一样,吸在地上,怎么能把脚平铺地面呢,就是做牌位先生。顾名思义,人象牌位一样站着,全部靠足,然后摇脚踝,脚踝以上完全不能有弯曲,就象牌位一样前后摆。”我认同“脚”的真义体现在“脚根”这个说法。
一百三十三、打拳,怎样算是练好了?
答:一是要松,含松之沉、松之弹、松之软、松而有力、松之轻灵。二是要圆而活。三是运劲要均匀,连绵不断。四是要身上各处都合理。五是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周身一家。
一百三十四、拳家说如能松腰了,气机变化很快,使腿有力脚有根,话里的“气机”是什么意思?
答: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按中医学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在气功、太极拳里把气的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开、合,启动气机才能周身一家,才可引气归元。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一方面,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气的运动才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
一百三十五、陈、杨、武、吴、孙式太极拳对裆部之要求和裆之运行轨迹是一样的吗?
答:杨氏老拳论指出:“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充分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松腰开胯、尾闾下坠的松沉,自然产生裆劲。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能产生爆发力量,裆还有引化技能。据我所知: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
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长条板凳上来回平行移动;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大同小异的。
一百三十六、听拳友说“内三合、外三合”是太极拳吸收形意拳的东西,是吗?
答:是的,从《太极拳谱释义十三势歌诀六》看出太极拳吸收形意拳“内三合、外三合”的练法要领。内三合:心(亦有人把“心”称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其中“合”的意思就是相互对应协调,六合全有,就能练到形整劲整。
一百三十七、为啥不但要弄懂拳理还要明白原理?
答: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不研究原理,喜欢背拳理,这是有碍于练功习拳的实际问题。研究练拳的原理,明白了在太极拳运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就会让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能分辨其他人练的是对还是错。原理清晰了就不会走弯路,只要符合原理之处都可以为我所用,找到适合自己的练法。而核心拳理“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写的较为隐晦,初学者是看不懂的;看到的很多拳理只是前辈先贤练功习拳的心得体会,当你没练到的时候也是看不懂的,谓之“一层功夫以层理”。拳理不是方法,只有当你把方法正确练到的时候,拳理才会对你有指导作用。倘若练拳的原理还没知道就去研究拳理,那可能会理解偏了。在实践中不断的体悟,才是弄懂拳理的较好途径。
一百三十八、“太极”等同“太极拳”吗?
答:在概念上严谨的说,“太极”与“太极拳”是不等同的。太极拳是用来强身健体和技击攻防的方法与动作,而“太极”是周易和易经中研究、分析大自然种种事物和现象之哲学理论的依据与方法,拳论中提到的“阴阳”,仅是太极拳运动中虚实转换过程“虚实”的代名词而已,所以说,“太极”是不能替代太极拳的,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拳脚腰腿真功夫,“太极”哪来什么太极武功?
一百三十九、“反观内听”用的是眼看吗?其中的“听”是指耳听吗?
答:练拳只有能做到反观内听,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不然与做操无异。我认为,“反观内听”用的不是眼神,而是用意识。其中的“听”不是指平时的耳听,真义是指感觉自己,比方说:看看能不能感到肩胛骨、腰脊、胯、膝窝的存在,看看能不能体会到肉骨分离至骨升肉降的放松过程。
一百四十O、怎样练法才能使四肢和躯干体现出阴阳对称的特点?
答:不少初学者只注意到四肢的阴阳对称关系,比方说“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等等的对拉松开之意;却忽视了四肢与躯干(除了头部和四肢之外的人体部分就称为躯干)的阴阳对称关系,打起拳来多见胳膊动,少见身动。其实只要手往前,躯干就应恰到好处的向后;手往后,躯干就应恰到好处的向前;两手上抬,躯干就应恰到好处的向下;两手下落,躯干就应恰到好处的上升,也就是说,手与躯干也是存在阴阳对称关系的。
修改于2021年1月23日
(0)

相关推荐

  • 浅识太极拳身法中的裆势

    陈雄老师聊太极387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七)

    陈雄老师聊太极364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1.关于练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八)

    陈雄老师聊太极365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六)

    陈雄老师聊太极358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五)

    陈雄老师聊太极364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 (四)

    陈雄老师聊太极363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四十六.问:何谓同理不同练法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 (三)

    陈雄老师聊太极362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二)

    陈雄老师聊太极361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

  • 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一)

    一.传统太极拳究竟是容易学还是很难学? 答:有人说传统太极拳容易学练,想是只看形易,并无"奇.难.险"的姿势动作.有人说传统太极拳很难学练,是因为以拳证道难,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难 ...

  • 掌握这几点,练功习拳入静不再是难事

    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运动平台主要提供:太极拳视频,太极拳教学,太极拳养生等太极拳知识! 2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如何才能入静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