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重磅大展|美翻了!就在明天,去青铜博物馆看山西传统银饰!
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
古人常说,
“无银不成饰”,
传统银饰是装饰文化中的一种,
凝结着先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和审美趣味,
也印证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1月26日,
《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
将亮相山西青铜博物馆,
在这个和美有关的展览里,
你能看到600余件各时期的山西民间银饰,
琳琅满目之中,
透露着山西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文化,
以及民风民俗。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开馆前夕,
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记者第一时间探馆,
带你感受古人们的美好生活。
视频:山西传统银饰展
01
银芒烁烁 三晋流光
在中国银饰文化发展历程中,山西银饰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尤其是在制作工艺上,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为“晋工”。
在本次展览中,集中展出了山西博物院院藏文物、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的代表性银饰文物,以及私人藏家所藏的珍品,力求用饱满、丰富的内容,呈现山西传统银饰的特色,串起银饰品的发展历程。
▲展览现场
步入展厅,最先看到的就是山西地质博物馆提供的矿物质原石,在灯光的照耀下,石头闪闪发光,那些光亮的材质,就是金银类的金属,而银多产自铅锌矿山、铜矿山和金矿山等,是这些矿山的共生品或副产品。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车马件印入眼帘,这是本次展览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件展品了。看上去它就是个青铜器,但仔细一看,青铜内部的点缀都是银丝,算是手工艺人把银掐制成丝后镶嵌进去的。这就是银饰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点缀品,到以银为“主角”的饰品。
▲山西地质博物馆提供的展品
“明代前期,山西大部地区依然民风淳朴,勤俭不华,力田务实。但明中叶以后,晋商兴起,商品经济在省域各地发展迅速,山西民风在一些地方发生变化。变化最显著者,即讲究衣食穿戴。于是,日益富足的人把‘穿金戴银’作为一种追求和时尚。”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告诉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记者,山西传统银饰相比其他地方的银饰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成色足,手工制作技艺上不仅精湛,还追求高浮雕,装饰工艺中会采用点翠和烧蓝的方法。”
600余件银饰展品,银芒烁烁流光溢彩,繁华之中尽显美好,“很多展品都是首次亮相,我们也希望通过展览,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它们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利用。这个展览在春节前期举办,也就是希望把这份美好传承给公众,美意延年!”梁育军说。
▲展览现场
02
一身银饰应有尽有
彰显古人的生活情趣
纵观现代女性,首饰大多集中在项链、戒指、耳环上面,可是透过展览观古人,才发现他们的生活是如此考究。按照功能分,有头饰、项饰、挂饰及手饰四部分,而每个分类之下,又有不同的分支,比如头饰中有各种簪子、发卡、帽花等;耳饰如耳环、耳坠;项饰有链锁、项圈、项链等;衣物装饰有三事、五事、吊打等各种压襟挂饰,以及扣子、胸针等;手臂装饰有戒指、指甲套、手镯和手链。银饰,早已成为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览现场
你瞧,这件银鎏金花卉人物纹银头饰,看上去是金子制品,其实是银鎏金,各种掐丝精细地盘布在头饰上,各种蕴意美好的纹饰也星罗密布。“这应该是古时大户人家女子的饰品,很讲究。”工作人员表示,这只是银饰作品中的一个简单的代表,毕竟在头饰中,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造型,比如点翠的簪子,镶着宝石的钗等等。看着一件件造型精巧的头饰、耳饰,不禁让人遐想,古时的女子戴着众多的装饰品,想必也是摇曳生香,婀娜多姿。
▲展览现场
▲银鎏金花卉人物纹银头饰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对项圈锁情有独钟,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长辈们都会给他买一把“长命锁”,这可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风俗。在本次展览中,有一张老照片,合影中共有34个人,其中有一多半都佩戴着各种银饰锁具,这也彰显了古人对“长命锁”长锁千秋的愿望寄托,展览中也有专门的一个单元来做呈现,这一件件锁具,既是普通人家的财富象征,也是平民家庭的精神维系和欢乐源泉。各种样式的百家锁,虽然形制不同,大小各异,却有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银锁折射出的“小家意识”和富足追求。而这,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内容。
▲银饰老照片
▲展览现场
03
从绑腿扣到胸针
小物件反射大时代
银饰虽小,却掩饰不了它存在的时代特色,也集中反映出山西人实用、扮美的审美取向和大气厚重、精于细节的“晋工”制作水平。
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多为缠足,在一个展柜内,就展示出了银制的绑腿扣,这是专门来固定绑腿布带的,制作还都非常精美。不难看出,女性崇尚美的天性与丑陋的习俗共存,成为那个时代的现实注脚。在胸针展示柜中,也有很多时代产物。比如民国时期的胸针,有些纹饰就做成了“五色旗”的模样,还有的胸针上写着“文明女子”,每一件银饰作品都是时代的印记。
▲烧蓝蝴蝶形绑扣
前文中说过,山西传统银饰的发展,与晋商的崛起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工匠艺术,比如烧蓝、点翠等工艺。此时,你是不是很好奇什么是点翠?在展厅内,就有很多点翠的银饰作品,色泽上呈蓝色,仔细一看,那些蓝色纹饰上似乎有着一根一根的线条。“这是翠鸟的羽毛,是贴在银饰上面用来装饰的。”据工作人员介绍,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已有。它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这个工艺有些残忍,在取这些羽毛的时候,需要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因为保护鸟类,人们逐渐用烧蓝工艺取代了点翠工艺,所以每一件点翠的老物件都显得非常珍贵。”
▲展览现场
▲点翠亭台纹银头饰
04
老手艺辈辈传
让饰品焕发新生
展厅最后,能看到一组鲜亮的照片,那是2018年上海时装周上模特们的倩影。在这些模特身上,都佩戴着山西“晋工”传统技艺所做的金首饰,而他们的“创造者”就是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兴东。时下,秉承着“晋工”技艺,山西传统金银饰品逐渐被大众认知,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对以刘兴东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的一种无形的致敬。
▲2018年上海时装周上,
佩戴着山西“晋工”传统技艺所做的金首饰的模特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1972年生于平遥古城的刘兴东,子承父业,已从事“晋工”金银器制作31年。他在遵循古法、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分别于2012年、2016年、2018年入选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故事人物大宫锁”等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银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设计大奖金奖。2019年,他的作品还登上法国巴黎高端定制时装周。
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刘兴东说:“相比其他省份来说,山西传统银饰很有特色,一个是厚重,毕竟是晋商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在材料方面很考究;另一个就是工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戒指和耳环,上面都錾刻的满满当当的,各种花鸟人物都活灵活现。”晋中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主要特色就是錾刻,这是老一辈人留下的手艺,也是“晋工”最大的魅力所在。
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传统金银饰打造,到如今儿子、徒弟继承衣钵,刘兴东在传承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着,为了本次展览,他也倾其所有,不仅提供了老照片、老物件,也把自己利用传统手艺打造的金银饰品带到了青铜博物馆,就是为了向公众展现传统手艺人的坚守和执著。一锤一锤之间,锻造生活之美好,这是传统手艺人的心愿,而那些利用传统工艺锻造的金银饰品,也展现了佩戴者自古至今的心愿——寄托美好,这或许也是一种传承。
本次展览展期自1月26日至4月20日,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临展厅展出。展览期间,“传统银饰知多少”微课堂、“饰美人生”镂空画和“恋恋银风”创意涂色等自助体验活动也将在线上陆续推出。
▲展览现场
精美银饰展品
▲山西青铜博物馆外景
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图|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寇宁
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