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周边】 苗店石塔寺探秘
社旗县苗店镇,有个村子名字很奇特——石塔寺。表明这里原先有座寺庙且庙里有石塔。寺庙何时所建,状貌如何?上网搜索,没这方面的信息;问当地人,几个人都说不清楚。为此,我们三进石塔寺村,探寻内中的秘密。
石塔寺村位于苗店镇北边,与郝寨镇搭界,东大岗路穿境而过。村北有条名叫马河的小河,是苗店、郝寨的分界线。一九三二年,以贺龙为军长的红三军路过这里,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激战中,红三军八师师长覃苏战死在这里。故这儿是片红色的土地,远近闻名。问石塔寺之战,当地人都能述说一二;问寺庙的情况,他们除了说这儿过去有座寺庙外,其它就无可奉告了。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一位知情人——赵保申老先生。
老人七十多岁,鹤发童颜,记性颇好。他就住在寺庙附近,对这里的情况所知甚详。老人说,这座寺庙建于唐宋或更早时期,与方城的普贤寺、唐河的少拜寺一样古老。庙址在现今的石塔寺小学。面积与小学大致一样。庙宇属一进二结构。前殿、后殿各五间,重梁起架,气势壮观。前殿门两侧立石滾粗细柱子各一,室内矗四根立柱,塑有弥勒佛像和十八罗汉神像,两侧各有僧房三间。后殿供有祖师爷和各样仙佛,东西廊房同样也是三间。前殿院内东侧立有木旗杆,西侧筑有石塔。石塔一丈多高,由有公有母的石头隼接堆叠而成。块块咬合,浑然一体,异常坚固安稳。塔座呈八角形,塔顶为宝葫芦状。石料淡青,制作古朴,因人们常在塔上攀爬玩耍和年代久远,表层变得变得有些光滑。石塔寺东北角有尼姑庵一座,南部有土塔一座。
过去,每年都在石塔寺附近举办二月二庙会。会间,唱大戏,玩杂耍,做买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九五九年前后,唐县闹饥荒,一部分人逃到了这里,住了下来。那时生活艰难,无以养家糊口,庙里的人便剜肉补疮,把庙扒掉,买吃了。过了几年,在寺庙原址建起了几十间教室的学校。改革开放后,学校重新建设,成为当今的状貌。
近几年,石塔寺的村民开始重视这一珍贵历史遗产,想方设法搜寻石塔寺残留的只鳞片爪。如今,已从一深井中打捞出半截石碑,从野外找到几块用作建塔的石料。他们对这些遗存悉心保护,不轻易露出示人。见我们来,村民们马上围了过来,当我们提出要看一下有关石塔寺的实物时,村民们婉拒了。后来,当地的一位老师说我们是搞文化研究的,他们才同意领我们看一看。石碑为半截残碑,因年代久远,上面的文字已漫漶不清。经仔细辨认,我们抄写一些断断续续的文字:“南阳府唐县坊厢保信佳桥石塔寺碑记某司僧会暂表府援闫经下石塔青寺祖庭”。塔石被老百姓埋在村边比较隐蔽的地方。有大有小,大者长宽相近,大约二尺左右,厚约四寸,形状呈“凸”字形。表面青苍光润,一眼就可看出它们相当古老。听村民说,当年有庙时,这里相当热闹,经济也比较活跃。庙一没,便衰落冷清了下来。他们准备集资再建座庙宇。
从石塔寺村走出,我们颇有感慨。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当地人温暖的记忆和精神的牵挂。它存在,似乎稀松平常,一旦失去,便成为永久的缺憾。有的地方为弥补缺憾,对古迹进行全新修缮,升级改造,把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美则美矣,但没了渗透在一砖一瓦内的历史文化气息,总让人觉得它没血肉没灵魂,仅是一架空壳而已。因此,对于古迹,保存些原始性的东西,最为重要。
冬日西垂,鸟雀入林。我们行走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看着来往穿梭的车辆、路旁花花绿绿的广告,觉得自己像从幽深的历史隧道中走出,来到一个锃明炫目的世界。
石塔寺原址所在地
白金海老师向赵保申老人询问有关石塔寺的情况
牧羊老人述说石塔寺之战
与石塔寺相关的半截石碑
石塔寺的石塔石料构件
网名河州翔鱼:张殿举老师,桥头人,社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桥头一中,担任政治教师,工作之余,爱好写作,自2009年5月开通新浪博客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等各类体裁的博文作品近500篇,参与主编《桥头村志》,
为挖掘宣传桥头地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