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点

文/寇研

据说最早发现人类能识别食物味道的人,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所列的味道清单中,包含有苦、咸、辣、涩、酸、甜等。但前五种味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不过是“用来平衡的滋味罢了”。

哲学家最喜欢的还是甜味,他称之为“纯正的营养”,因为“甜味太有营养了,在你的胃中流动”。也许我们吃甜食时那种真切而隐秘的欣喜感,就来自于甜味在胃里快活的流动吧。

不管事实上还是隐喻意义上,甜食所具备的治愈功能,历经数千年,已渐为人们认可、接受。

比如情人节总和巧克力联在一起,除了巧克力那散发出的异域风情所裹挟的催情效果,巧克力特有的浓郁、香甜、滑腻,和爱情的幻觉倒也相得益彰;比如经常会听到“资深人士”们建议,在失恋、情绪低落、甚至经期时不妨吃一点甜食,以此舒缓各种沉郁、不痛快……

如果说前技术时代人们对甜食的喜欢还是凭感性和直觉,当科技介入,依靠仪器协助,经过专业分析,科学家发现人们吃美味食物如甜食时,大脑的确会发出快乐的信号,

甚至“大脑对糖的反应与对可卡因的反应是一样的”——这类“经过研究发现”的技术的佐证,又常常是一把双刃剑,既探索了人类饮食习惯的奥秘,同时当这一奥秘被公之于众,又不免被用作商业上的开发。

曾经一位叫罗伯特·麦克布莱德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极乐点:选择产品的最佳暗示》的演讲,主旨便是如何增强零食对消费者的诱惑力。

罗伯特提出了“极乐点”的理论,他说:“人们喜欢甜食,但食物的甜度到底需要多高呢?所有的食品和饮料都有一个最佳浓度,而最佳浓度可以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官享受,这个水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乐点’。极乐点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体现象,可以影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得更多。”

这个依靠绘制一系列复杂图表、经过高等数学还原分析而最终寻找出的“极乐点”,因此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一则秘密公式。

今天,我们吃的每一口零食、喝的每一口饮料,都是在“极乐点”的指导下,精密计算出的配方。正如罗伯特指出的,“极乐点”的提炼,目的就是让我们被各种食物美妙的口感所虏获,以至自动忽略营养、健康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吃得更多。

今天,过度饱食、摄糖量过高造成的各种后果已经毋庸赘言,这种现象或许就是极乐点带给我们的启示:乐极生悲。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