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有料”春联

     文: 周云龙 

贴春联,在我生长的盐城东台乡村,要算是春节最有仪式感的一道程序了。

有钱没钱,人们都把门前、屋里、猪圈、羊圈乃至树上贴得红彤彤的,图个吉利、喜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日”,是否有“彤彤日”的意思。

假如你到乡下来,看一遍农家春联,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像是在观摩一场“年度语文盛典”。

现在,春联在超市里、地摊上有的卖,商家或公益机构都有的送。但以前,绝大多数人家都是人工书写。村民小组里做老师的,当仁不让成为“春联书法家”。

忘了何年何月,我也被推到这个神圣的位置:路南路北,河东河西的人家,春联书写都给我“承包”下来。有时一站两天,从早到晚,手腕酸疼,双脚胀痛。年少的我,裁纸、折痕,磨墨、润笔……已经有板有眼,不过,当时的毛笔字,可能只能“将就”看看,无法“讲究”。从可以抓笔的五六年级小学生,我一直写到大学毕业。正式工作后,春节前几天难得在家待着,邻居们也渐渐习惯去街上买春联了。

写春联,费体力,也费脑力。大门、房门、厨房门、橱柜门、猪圈门、羊圈门……位置不同,内容各异,尺寸有别,主人往往还有一些个性化诉求,所以,每家每户都要量身定做,不能简单复制。

再苦,再累,再烦,父亲都支持我写下去。用几支毛笔,去几瓶墨汁,哪怕倒贴给人家几张红纸,又怎样?你练了一手字,那多划得来。事实上,写或不写,由不得我做主,父亲很强势。不过,我也十分乐意给邻居们“献献丑”,“不丑,不丑”的极简评价,一度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离乡30年,每天和文字、图片、视频打交道,早年写对联时的纠结,贴春联时的忙乱,读春联时的兴奋,已渐渐淡变成烟,模糊不清。但父亲当年搜罗、整理乃至原创的几副春联,倒是时不时闪现在我的大脑屏幕上,似乎被谁设置成了一幅幅屏保画面,挥之不去。

当时,每到年底,新日历簿、报纸杂志上都印有“新春联”,供读者选用。父亲没读过几天书,不识多少字,而他似乎更喜欢旧体的版本。好多老式春联,他都可以脱口而出: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增岁月人增寿;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去年才写,今年又写,年年都写,审美疲劳了,不安分的父亲某一年突发奇想,想“创新”一下,令我将一句乡村俗语工工整整写到红纸上:没钱打肉吃,睡觉养精神——苏中、苏北地区,买肉一般叫“打肉”,如同买酱油说成“打酱油”。

这个也是春联?认得几个字的人,在我家门前都愣住了,然后再读一遍,又都读出很大的笑声。那个春节,父亲不停地给上门拜年的邻居、亲友解释,每次他都带着得意的笑容。至今,我都没有真正弄明白,他是苦中作乐,还是玩世不恭?确实,那年那月,生活不容易。假如不是曾经有过这么一副春联,今天回忆起来可能还不会这么具象,这么刻骨铭心。

父亲自制的春联,未必原创,但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在村里、乡里乃至县里,也算独树一帜。有趣,或许谈不上;有料,那是肯定的。

子女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女不如我留钱做什么——那年,我考到省城南京的高校。父亲感觉自己的家庭教育初见成效,开始到处推介、分享他认同的教育理念。他选定的这副春联,其实也是为家里没有太多的积蓄铺垫。大一暑假结束,父亲答应给我三四百元钱零用。返校前一天,他突然告诉我,家里没钱,要到县城打工的大姐那儿去看看,请她想想办法。父亲早上骑车出去,下午借回来300元。我不假思索地带回学校,而母亲满腹心思,从此每天在家唉声叹气:人家有钱上不了学,我家有学上没得钱。父亲最后不得不道出真相,所谓“借钱”,只是噱头,是怕我在学校花钱大手大脚。妹妹在一边偷听到内情,也没法透露给我,当时没电话没手机,只有书信。直到好多年之后,我才获知真实的情况。其实,一学期300多元,能怎么乱花呢?

柜中鱼肉儿女带,老远闻到一阵香——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单位还流行发放年货,带鱼、牛肉、羊腿都发过,我全部带回老家,给父母姐妹分享。当时,父亲喜欢喝点小酒。一次,我特意从邻近的庆丰村经销店买回来一扎“分金亭”,好像两三元一瓶,低档次的白酒。父亲很开心,逢人就显摆,据说,有次他一人一顿喝下去半瓶。我怕他失控,喝出问题,此后不敢再一扎一扎地买了,当然也没机会再买了。而父亲在那年的春节,有感而发,亲手书写这么一副对联,贴在家中柜(家乡土话,即“中堂柜”)两边。他是赏识教育,自我炫耀,还是兼而有之?我没好当面跟他求证,不过,倒是给我们几个子女正向的激励和提醒: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

不要儿孙孝敬我,只要我孙像我儿——等我也成为父亲之后,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少了,父母心里难免有失落。儿子刚出生的那几年,每到农历年底,我们都准时去医院急诊室“报到”,小子不是咳嗽,就是发烧。而我乡下的父亲,似乎早有预料,我儿子出生那天,听到我报喜的电话,人家祝福他升级为“奎爹”,他却有些“幸灾乐祸”:哈哈,替我报仇的人,来了——谁报仇?报谁的仇?报什么仇?你品品,细品品。那年他自己手书的春联,其实就是在有意敲打我。彼时,我不动声色无动于衷,如今,感同身受感慨万千。或许是因为我也到了做爷爷的年纪,我也在等待那个“替我报仇的人”。

父亲的无知无畏,完成了我最早的社会启蒙。父亲那些不像春联的春联,土生,土长,土味,也是最接地气的价值观教育,它传递的是一种化苦为乐、知足常乐以及自娱自乐的“乐观”态度。而我,最初接触那些春联时,是抵触的,甚至是鄙夷不屑的。可蓦然回首发现,那些文字,犹如种子,如今悄然生长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

种子,有的在地里,有的在夹缝,有的在太空……有的在纸上。

(0)

相关推荐

  • 掸了蓬壅,家家户户贴春联

    □台州节俗 掸了蓬壅,家家户户贴春联 赵佩蓉 一进入腊月,台州卖春联的店铺亮堂起来.各种大小的红灯笼.红绸布.中国结.辣椒挂件,被拾掇得端庄光洁,好像待嫁的喜娘,这是视觉上的年味. 以前,掸了蓬壅,谢 ...

  • 【城乡拾荒】腊月写春联,从小到大年年这样干

            那天,腊月初二早晨,到农贸市场转了一圈.还有一排摊,福字斗方,对子春联,摆了不少.         旁边一银行,请来两位书者,专门免费,为周边老百姓写春联.排了不少人,地上晾了不少联. ...

  • 79岁赵大爷和邻居同居16年,工资全部上交,却被邻居女儿骂是小偷

    79岁的赵大爷和邻居同居了16年,工资全部上交,却被邻居的女儿骂是小偷,还把他从家里赶了出来. 赵大爷和刘大妈是邻居,16年前,赵大爷和妻子离婚,而刘大妈的丈夫也已经去世.两位老人住同一小区,经常碰面 ...

  • 写春联,我儿时的记忆

    正值三九,出来透透气,眼看又要到新年了.现在市面上就能看到卖春联了.虽然此时天气还很冷,但每当看着红彤彤的春联,就能感觉到春节的热呼的气氛,那种儿时的期盼过年的.幸福的.高兴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身体也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刘瑜作品丨卖春联(外一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庆祝新一年的 ...

  • 散文||岁月留香 年味永存【征文】

    岁月留香  年味永存 杜玉珍||陕西 光阴是岁月里开的一树繁花,记忆的风一吹,暗香浮动,回味绵长,重新捡拾,是怀念,又是重逢. --写在前面 有人说,"你住过的房子,都是你生命中温暖的驿站& ...

  • 父亲写春联

    ♣ 殷雪林 小时候每年过春节,一向是母亲负责采购家里的吃穿用度,父亲负责购买年画春联,多年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但有一年,年前母亲早早办完了年货,可一直却迟迟不见父亲买年画春联回家,挨到大年三十上午,眼 ...

  • 老北方的挂钱儿

    文/水墨松江 挂钱儿,为老北方在过年的时候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品,它还有别的名称,叫"挂签"."挂千"."吊钱"." ...

  • 咱们村‖又见春联映雪红/闫德刚

    编辑宋磊 过了腊月就是年.在东北老家,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杀年猪,做黏饽饽,蒸豆包,炸年嚼货,尤其是过了小年,大家都趁赶集购买春联,到年三十儿上午张贴在院门.屋门两侧,预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吉 ...

  • 「散文」 光阴里的年味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时光匆匆如流水,无声地带走了一切,只留下光阴的故事让人回味.经历花开花落,走过季节的变幻,冬天即将退场,2021年的春天已悄然来到. ...

  • 父亲的对联和母亲的窗花花

    本文作者:郝虹 小时候一进腊月,母亲就会很忙,除了准备过年吃穿用度之外,还有一项事情年年都要忙很久,那就是给邻居们剪窗花. 母亲剪的八仙窗花 那时候家家都是老式房子,糊窗户时都要贴窗花做装饰.于是左邻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忆/李端芹

    小年过罢,转眼狗年春节就在眼前.老婆说,眼见年底了,你还真能沉住气,该计划一下今年咋过啦.是啊,咋过呢?今年不比以往,儿子.媳妇还有大孙子,真得好好谋划一下. 父母在世时,每年春节都是携妻带子回家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