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宗祠】裘家坞孝义堂

裘氏祖训:传家以孝义为本  处族以仁让为先


        小时候,对于村中那座灰蒙蒙的老祠堂,我一直是望而生畏。一则,从电影里和连环画上看到的祠堂,代表的是封建顽固势力,是旧道德的象征,地主利用这个工具,破坏自由婚姻;鱼肉乡民;挑动姓氏乡界矛盾,蒙骗不同姓氏的乡民互相残杀,而其从中渔利……脑海里闪过的一幅幅画面上都是它对犯规的族人的惩戒,是重责和浸猪笼。二则,来自于一次进老祠堂探险的经历。记得那是鼓起勇气和小伙伴推门进去探险,看到的是丛生的杂草,长满青苔的台阶,挂满枯黄丝瓜藤的围墙,竖满打稲机的前厅,堆满柴草的两厢,还有那糊满了黄泥的房梁。踏着蛀洞连连且又咯吱咯吱响的木梯小心翼翼地上了二楼,一个个房间的前壁居然都露出块或大或小的斑驳黑板,房顶上的瓦片有些已没有了,变成一个个小天窗,照亮斜挂在我们面前烂断的桁条。透过雕栏向下面的后堂瞧去,绘在墙壁上的两面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再往下面看,居然是一排排堆叠的棺材,吓得我汗毛管一下子笃起,而祠堂后面大樟树上传来“呜哇-呜哇”的乌鸦叫更是加深了这里的恐怖气氛,忽的一群蝙蝠“呼啦啦”地窜了出来,大家狂叫着“鬼……鬼”,一下子三步并两步,以最快的速度逃离这阴森破败的老祠堂,再也不敢进去了。

读初中时每年暑假回老家,最高兴的就是傍晚能跟着爷爷去二里外的大坞水库淴浴。每次来回经过老虎尾巴岗时,都要停留注目这座村里规模最恢宏、构造最考究的老祠堂。它坐东朝西目送着夕阳,粉墙黛瓦洒满片片金黄,南墙下藕湖大池里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的荷叶,池塘边“啪啪啪”捶打衣服的妇女、石板路上嬉戏的儿童、暮归的老牛,周边鳞次栉比的老屋、袅袅上升的炊烟、壮丽的晚霞,构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老祠堂的恐惧越来越小。读高中的时候,和玩伴们曾经躲在老祠堂二楼的厢房小赌赌,坐在高高的稻草堆上打“三扣一”的我,却因房梁上一个个黄泥窟窿里露出的耀眼夺目的闪闪金光却忘记出牌,我站起来刮掉一片黄泥,发现下面都是金色的花纹。回家问奶奶,才知道那真的是金子,昔年的老祠堂曾经雕梁画栋,金漆彩绘,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开始荒废。望着饱经百年沧桑、创痕累累的老祠堂,我嘘唏不已,太可惜了。

农耕社会里,宗祠是宗族实力与权威的象征,也是凝聚族人耀祖扬宗的寄托,因此,在村落处于核心地位。如今,宗祠已成了夕阳残照里一抹渐逝的风景,但是这一座古老破旧的老祠堂,却很有值得我去认识和挖掘的东西。

“老祠堂建于何年?我们裘家坞在此的历史有多久?始祖是谁?历史上有何辉煌?”我问奶奶,奶奶只知道老祠堂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我又问父亲,他只记得裘家坞先祖来自山东渤海,是“义门”后人,随宋高宗南渡到萧山。这是文革前从老祠堂的牌匾上看到的。要知详情,必须查家谱。“家谱在哪?”祠堂里的那部在文革的时候被烧掉了,现在谁家有珍藏,却不知晓。我在村里问了不少老人,却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1998年秋,由善章、聚政、正平、关金、校法、海苗、朱林、其方等前辈发起,在广大村民的捐助下,耗资2万耗时2月对老祠堂做了第一次修缮,避免了老祠堂倒塌之危。2005年,村民们又捐资近19万元对老祠堂进行大修,专门请来东阳老艺人,用了半年时间,拆除了办学校时改成的旧教室,修好寝堂,重新做好三重大门,把毁坏的雕刻补好,根据老人的记忆做好匾额、对联和祖先图像,经修葺、装饰、髹漆、面貌焕然一新,基本恢复了原貌。

我曾多次试图探访修葺一新的老祠堂,但黑乎乎、暗沉沉,一年中逢大事才能开启的大门,把我对祠堂的好奇和探索,关在了门外。只有在正月里给老祖宗上香的时候,才能匆匆一瞥,对于匾额和对联上所载的祖宗事迹更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以。家谱、家谱,只有找到它才能解我和一众族人心中的迷惑。

以前,只知道祠堂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却对它的起源,它所代表的文化,以及它的历史沿革知之甚少。一把祠堂锁,锁住了无数风云变幻。一道祠堂门,掩盖了如许岁月年华。直到2011年我主动参与在老祠堂里进行的第十四次重修《城山裘氏宗谱》的工作,这才让我拨开岁月的迷雾,细探老祠堂的真容和裘氏历史的真相。在这里,我看到了有根公悉心珍藏多年、保存完好的老谱,又参阅了本乡东坞裘、嵊州崇仁、绍兴、富阳环山等地的裘氏宗谱和大量的古籍资料,在浩瀚的典籍中寻找失落的记忆。光阴在老祠堂里凝固,我用心灵感受,用文字倾诉,用镜头记录,每一瞬间的美丽,每一次的震撼,每一回的感动,留不住的是岁月,带不走的是年轻的心和激情。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家庙,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明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请求允许臣民祭其始祖,确立庙制的定则,将皇帝尊祖敬宗之心、奉先思孝之实推及臣民,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革新礼制。得到嘉靖皇帝的批准,诏令天下臣民可以祭祀始祖。于是嘉靖、乾隆万历年间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裘家坞孝义堂就建于此时,经历了始建、扩建、改建、维修(重修)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建设过程中,宗祠建筑吸收并承载了很多传统文化成分,糅合了萧山南片民居建筑的精华,凝聚了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淀的文化要素,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萧山南片宗族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

裘氏宗祠最初为三楹祠宇,清顺治四年(1647),环溪公和思堂公率我族人,相基度址,庀材鸠工,不恤劳瘁,将我裘氏宗祠创为如今规模,以安宗祏,以奉祀事。后雋儒公复建前轩備两厢以成完美。原有三楹老祠堂改为族学,延师教学。乾隆十九年,祠堂不幸遭受火灾变为废墟,禹珍公同悍臣公、成先公、王度公慨然相助重建宗祠,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建完毕。1922年,村民集资大洋三千七百六十四元,历时22个月,对祠堂进行大规模重修扩建,其中前厅大修,后堂翻造,族内族外均称“花祠堂”。

由于宗祠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而且内部一般都没有墙体,多年的风雨会逐渐地使柱子、斗拱、缘木、窗户等木构件糟朽变形,或者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如果经历几百年,则砖、石构件也会风化并出现残损。这样,宗祠的局部就会倒塌,然后慢慢荒废。因此,历史上除了上述两次大修外,平时小修不断,直至文革前夕,全体族人齐出动,对祠堂祠堂进行了一次外人看来规模较大而族人看来还是小打小闹的维修。

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裘氏宗祠未能躲过破“四旧”的浩劫,在人人自危的恐惧气氛中,寝堂被毁,祖先牌位、遗像、牌匾、对联、宗谱都作为封建糟粕被强行破坏,这些以后可以修复,但精美的雕刻怎么办?幸有族人想出好办法,大家用黄泥将梁上的各式用金粉涂饰的雕像刻绘涂抹掩饰,才使其躲过一劫。

80年代初祠堂因裘家坞村小的搬出而废弃不用,无人管理,成了各种农具、木料、柴草、寿材、杂物堆积场,长年风吹雨打,屋顶瓦片缺损严重,地上杂草丛生,楼板和楼梯板上蛀洞连连并已松动,上厅桁梁烂断十多根,已有部分倒塌的现象。直至1998年的修缮。

裘家坞孝义堂建在村子正中央,坐东朝西,根据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依山就势,前低后高,层层递进,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前厅比前院高五级,后堂又比前厅高二级。这不仅可以少占耕地,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建造成本,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自然地体现宗族“步步高升”的愿景。青翠的老虎尾巴岗与恢宏的四合院式宗祠建筑,共同构成村里的“靠山”。祠堂南为两亩见方的藕湖大池,这是为仿照旧时学宫中的泮池而挖就,一方面寄意本族子孙多“进学”“入泮”,中科举成才。另一方面,五行中水属财,水池是“聚财”的象征。此外,这也为万一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消防灭火之用。

老祠堂横宽20米,纵深30.5米。前厅后堂皆为五架梁,硬山两坡顶,五脊二坡,白墙黛瓦马头墙。整个建筑分为上下两进,前厅后堂,两侧下为厢房上为看楼各三间,穿堂相连,天井相接,明次间为木石础。整座祠堂气势恢宏,纵横规整,严谨对称,风水形胜、景观和谐,厅堂轩昂,柱粗梁肥,歇山斗拱,空间宽敞,庭院优雅,瓦垫薄砖,精砖铺地,双椽出水,水滴阶沿,前梁上雕刻造型各异、形态逼真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的木雕斗拱,或漆或油或丹或金。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雕饰与结构简约、精当、色彩协调。

前厅(也称门楼或门屋)高踏步下有小天井和小长廊,立有两对旗杆石,上悬挂真宗所勅的“义门宗祠”匾。前厅为过道,前厅原有一个宽5.2米,深5米, 1.2米深后台的可拆卸戏台一个(文革时被毁)两侧厢房设看楼。后堂做寝堂兼享堂。享堂(又叫祀厅、明厅、拜殿),是举行祭拜仪式的地方,是宗祠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所以也是宗祠中规模最大、用料最好、建筑最精的部分。外挂“南渡世家”匾,里置“追义继孝”匾,里额“天地政亲师”,左额宋高宗所提的“孝泉流芳”,右额“义台峙远”。左壁挂“进士”匾一块,右壁“文魁”匾。柱上有联,前柱联:“渤海家声旧,瀛湖世泽长”;后柱联“春祀秋堂世代精神日月光,左昭右穆一门忠气山河壮”。寝室,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中间悬挂祖先寿六太公遗像,做有神橱,安放祖宗牌。

整个建筑木构件牛腿、斗拱、雀替、花板雕刻人物、禽兽、回纹、水纹等,雕刻工艺精致,建筑木构架用料考究、用材粗大。所有大柱,均为合抱粗的樟木,据我爸说,1965年修祠堂取木伐材时,一根大木,要16个人抬,为四乡惊叹。前厅屋顶有脊饰,正面为“鲤鱼跃龙门”,寓意族人科举中第,后为“麻姑献寿”,寓意福寿连绵。

祠堂里到处布满了雕刻,髹漆贴金题材广泛、构思立意娴熟,有主次地选择减地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镂空双面雕、锯空雕、平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进行恰到好处的雕饰,使整个画面显得完整、和谐与统一。前厅后堂、月梁、雀替、挂落,木雕刀法细腻,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刚柔并济,以卷草、祥云、回纹为主构成的画面,现代庄重而又不失轻盈。故事取材于《说岳全传》和《八仙过海》,所刻人物、走兽、飞禽、花卉、鱼虫皆栩栩如生。

柱头、檀坊,玲珑剔透,牌坊桁条都金珠彩绘。额枋堆塑精细,鱼龙脊吻,九架前后双步抬梁。月梁微鼓,两端龙须纹呈半月形,单步梁鸱鱼状。梁背置梁斗,横拱上置花楷,承托檩条。扇形雀替饰花草虫鱼,牛腿镂空。额枋上施一斗六升斗拱四攒。前后廊檩、枋分别雕花卉、虫鱼、双狮戏球。后堂廊下伸出的8根穿斗顶部,刻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8个鎏金篆书大字,实为珍稀。整个木雕装饰表现了儒家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祠堂内虽装饰富丽堂皇,然外墙却朴素简洁不张扬,祠堂外开四小门,将厚重华美的大门包裹在内,体现了萧山人含蓄不彰显的特征。

宗祠见证了宗族起源与繁衍发展的历史。宗祠的门联和柱联表明宗族的祖籍和来源,而家谱比较系统地展现了宗族发展的概貌和人口繁衍的完整资料。宗祠见证了宗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宗祠中的旗杆、圣旨牌、匾额、楹联等是宗族辉煌历史的永久见证。

我裘姓在全国姓氏中虽为少数姓氏,但考其源流分支,却有着悠长历史。据《广韵》注裘氏“本仇氏,避雠改裘。望出渤海”;《姓源》亦注“宋大夫仇牧之后,望出南阳(今河南沁阳)”。据宗谱记载,裘氏源远流长,原为子姓,殷商汤武之后,宋微子之裔,始祖为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

仇牧是我国忠义传统的楷模。据《春秋·公羊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秋,宋缗(愍)公几句戏言惹怒了猛将南宫万,南宫万一怒之下弑了宋缗公。得知国君被杀,我始祖仇牧立即率军包围了南宫万的将军府,南宫万为宋国的著名大将,有万夫不挡之勇,为急于逃命,与仇牧及其率领的廷卫们撕打起来。仇牧奋勇冲向将军府门前,却被南宫万一把抓起,往地下一摔,仇牧牙齿磕向门槛,被活活摔死。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南宫万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着门阖死。”

南宫万又杀太宰华督,立宋缗公的弟弟公子游为君。宋国各公子逃往萧(宋附庸国)。仇牧子仲奔萧。同年冬,萧叔大心邀同戴、武、宣、穆、莊等族,率领曹国的军队平定南宫万之乱。宋桓公立,萧叔荐仇氏仲子于朝,三召而不赴,迳离宋适卫,隐于西鄙,改氏为裘。后世而有“子、宋、仇、裘”四姓难婚之说。卫惠公为取友于宋亦徵之为官,又不就,即免其征役,并以居处“裘氏”为封邑。故旧称地望为“南阳裘氏”,盖地处卫之西部边区,秦时置之南阳故地也。我裘氏宗谱的记载与《春秋》、《左传》的记载是吻合的。

裘仲子16世孙寿为汉中郎将,其子法仁,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昭帝时曾任华阴令,政绩卓著,后世居渤海,遂以渤海为地望,渤海裘氏,由此而来。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父亲当年告诉我裘氏来自山东渤海,此“山东”当为太行山东之意。

又裘恭为车骑将军,食邑渤海,遭权臣诬陷,触怒汉明帝,被贬为庶民,谕“裘”去“衣”,改姓“求”。于是裘恭离山东隐浙江青田,转隐会稽剡南山,最后扶母携幼入剡(今嵊州市、新昌县)定居。因此仇、裘、求三姓实同出一源,共为仇牧之后。

裘氏“根在江北,旺在江南”。有两次因外族入侵而国破南迁。魏晋南北朝时,选官注重门第,高等士族往往世代都有人当高官,从而形成高等士族子弟布列朝廷、居于要职的局面。同时,由于政权分裂社会动荡,宗族迁徙流亡甚至举族而迁是这一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

裘仲25世孙裘睿,居西州,晋惠帝时官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皇帝近臣,侍从,传达诏命,掌管机密文件。永嘉之乱时随晋元帝南渡。建兴四年(316)定居于婺(今浙江金华)。裘睿子裘尚,孝武帝时官袭父职,任黄门侍郎,罢任后,放怀寄情于山水之间,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游越州,爱会稽云门山川之胜,遂带着二子德山和德林,移居云门斗邱(绍兴平水镇附近,今为平水江水库)是为会稽云门始祖。作为南渡世家,云门裘氏被荐出仕颇多,如裘尚孙裘可能为安东将军;其子裘崇泽仕刘宋时期初为辅国将军,后为会稽太守;崇泽子裘数又为歙县令,后升中郎将,其事载于《齐史》。

裘尚倡兴家教,设立规条:“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会稽云门自裘尚始至真宗年间,传19世,历十三朝,近600年,长幼600余口,同居共爨,不异炊,雍睦无间言,子弟习弦诵,或为士或为农,乡里称其敦睦。越州守臣闻其名,上奏朝廷请族。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朝廷旌表“义门”,敕封尚第二十世孙裘可暄(字承询)为“承直郎”,免云门裘氏阖族徭役,门建绰楔、义台,意在褒孝义,励风俗。

“同居共爨”、“同居共财”、“累世同居” ,体现了共产主义风格;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实现大同,保证公平正义,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当“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天下为公”这一人民群众的美好设想居然在我裘氏宗族历史上实施并坚持了这么多年,这引起我的浓厚兴趣,收集并阅读了更多的相关史学典籍。

按二十四史的《列传》所记,朝廷旌表为义门的,南北朝共25家,唐朝38家,五代2家,宋代50家,元代5家,明代26家。

至宋末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裘氏义门已传28世,总计近900年,未有析居之念。由于时势艰难,国库匾乏,会稽主簿薛革,报请稽核户口,厘定为99房,按房分支,各自立户籍,自出田赋,执役于官,厉禁嗣后复聚。

裘氏义门被迫离析不到十年,宋室陆沉,会稽属元,裘氏族人痛失义门之殊荣,提议恢复旧观,族长乃集众商议。合族公决:仍集中田产,重聚耕织,分灶数处会食。仍遵“同蔽异灶”之制,所不同者,一改全部公有化之旧制,即三分公库收人,其中二分归户自理,一分纳人公库,这不就是现如今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吗?到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公产已饶,人口亦增,家族声望日渐恢复,有重现昔日义门之概。然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军胡大海部向浙西南进兵至浙东,自诸暨州分兵三路攻绍兴。元守将江浙行省枢密院副使吕珍,坚壁清野,持坚抗拒,大小百余战,胡不能得逞。裘氏族人避战自保,惹恼胡大海,惨遭其屠戮。斗邱村化为一片瓦砾,族中人大多死难,仅少数人由村中地道越岭逃生。时为元至正十九年三月初五,至此传世951年的裘氏义门毁于一旦。 故会稽裘氏义门无论传世之久远,还是道德风范之感人,均堪称中国义门之最。

会稽裘氏义门“合爨同居”有千年不衰之势,绵延如此久远,其内因何在?归结起来,则有其公正开明的组织管理、重视以孝为本的伦理教育与族众良好的道德风范相辅相成的族规等。

裘氏家族的最高领导者,为族中行辈最高、年龄最长者。除家长外,还另立一位族长(旧称家督),来组织管理合族的生产、生活等事务。族长的产生,采取较民主的方法,不计行辈高下,不论年龄长幼,让族众推举有德望、有才干、办事公道且能服众者来担任。下设房长分别管理宗族事务。

族内还立执掌财政的“库司”人员,主办粮税租课,负责男女衣装,置备各种应用品。又立“司事”分工管理全族各项事务。

义门宗祠是供奉祖先、辨昭穆的重地,钥匙纳于家长,族人不得擅自开启。有事或聚议必于祠堂处决者,方许请钥开祠。如有迎接官府、宾客,或有关一族大事,则由家长代表全族,进行安排。

义门堂上悬置竹捶,族人如有违犯宗法,屡教不改者,则当众由族长以竹捶惩罚,以做效尤,故“少有败常越雅,作奸犯法者”。

每逢春秋祭祀、四时八节,以及每季之初,集族中成年男子会食厅堂,共商族中诸事。年终,聚集长者商讨经营之得失,核算全族之收支。盈余之数,则用以置产扩业。族中粟米布帛、器用财物之属皆有公储。病有医,灾有恤,丧有膊,婚嫁有赠,鳃、寡、孤、独,皆有所养。

裘氏之家训:“凡我族中士农工价,必各执一艺以资生之策。”规定男子十六岁以上由族长量才分配就业,并据规约考查勤惰,决定奖罚。年五十减轻力役,六十不课功,选择贤能者使司“宗事”。满七十,不参与劳动,由族奉养。有这种公正开明的组织管理,才使裘氏义门得以绵延久长。

在每年农闲期间,由族长聚众于厅堂,聘请学行皆优者,教育族人要倍守以孝为首的孝、友、睦、姻、任、恤六项道德准则,平时还常考查是否切实做到。对妇女教育尤为重视,推举族中贤德妇女为“宗姆”,负责对女辈施行“闰教”。内容主要是:“唯酒食是议,唯女红是业”,“外言不入门,内言不出于门”。新媳妇初到义门,先由长者进行家训、家规的教育,对丧偶妇女,不严格要求守节,允许去留自愿。

在家训中告诫子孙:“不迎神不信佛,不全信风水。”“以实心行实善,做个真实的好人便是眼前积德。”告诫子孙以“积德为先”。

裘氏“以孝为本”的伦理教育及世传的家训、家规、宗约,对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裘氏合族居会稽云门斗邱,同灶共食。就餐以鸣钟为号,族人会食一堂,男女分别左右序次人座,孩童别为一席,均询询有礼,一人不至,众不举著。如此谦让礼节,连驯养群犬亦受感化,绝不抢先而食。越州签判王十朋有诗称曰:“鸡犬和同无彼我,儿童逊让识尊卑。”

义门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和纺织,也参加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她们咯守“毋私馈、饰容观、毋私室”的家训。“不仅不事装饰,连衣着也不分你我。”浆洗后衣架上所挂衣服,可随取随穿。

平时在家则有乳妇看护小孩,“视卧儿于筐,饥则哺,不问何人子”。如妇回娘家,可留下幼子,由妯嫂互养。故人称义门“儿无常母,衣无常主”。

这与我们后世的“人民公社”何其相似啊,当年我们畅想的“人民公社好”宣传的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然我国人民公社只有二十六年,共吃食堂饭更是只维持了短短三年,而裘氏义门同居共爨却历时900年。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裘氏义门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自可暄公入京为官始,后世嫡长子皆荫菔为郎官,史称“郎官世家”。裘仲容,仲第四十三世孙,安分守己,操履端方,事母至孝。宋庆历间,母亲病危,仲容三兄弟听云割股作药引能治绝症,仲容抢先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药引子,母亲果然病愈。当时有祥云绕其家。当地民众纷传这是仲容诚孝感动天地所致。公元1049年十一月初一,宋仁宗敕命旌表裘仲容为孝子,特赐丝纶,永昭百世。大画家米芾评价仲容的孝行,曰“移孝即荩臣”。

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徽钦二宗北还,仲四十八世孙裘贵,字肇宗,排行第六,以父荫官翰林院孔目分读中秘书(执掌文书簿籍,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随康王赵构南渡。这是我裘氏第二次南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农历十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从越州(绍兴)出发,经上虞,过嵊县蒋镇驻跸岭、谷来护国岭、绍兴平水的斗邱(义门裘氏的聚居地),转了一个圈,返回越州,裘贵随伺左右。

高宗在康王藩邸时就听闻会稽裘氏累孝尚义同居,真宗下敕旌表其门后赏授及恩甚渥,这次到越州云门斗丘,取谱而观之乃知世泽之远,闻门外有义台孝泉特书八字于谱,尚其珍藏。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在杭州为义门裘氏写下了《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

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

孝泉 义台

派出云根徹底清, 怪石嶙峋四面开,

浸沙流月漾空明。 不容凋琢实奇哉。

渊边大孝人家住,义民缘在山边住,

兼期遐近有孝名。 人把山名作义台。

宋高宗,学养丰富,秉赋高超,对书法特别用心, 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孕育出自己的书风,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一位帝王。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皇帝敕题裘氏孝泉、义泉诗二绝》中真书与草书相间,互为映照,充溢着匀整平和之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令人赏心悦目。这两首绝句意境如画,笔墨洗鍊。诗、字二者相得益彰。

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又为斗邱邻近的云门寺题碑额“传忠广孝之寺”,碑中有小字:“赐传忠广孝寺”。碑高丈余,立于云门寺前。高宗冲着裘氏给云门寺赐名“传忠广孝寺”。

宋高宗为斗邱义门裘氏两次赐给墨宝。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平民家族来说,这是一件无尚荣耀的大事情。当然,这也有感激裘贵等在朝为官的裘氏族人不离不弃始终伴随左右之意。

1131年,南宋小朝廷开始稳定下来,年近五旬的裘贵自感“落无所用而徜徉于山水间,乃由会稽阅郡城,抵山阴之南,爱城山瀛水之胜,而启宇于斯(今裘家坞)焉”。遂在裘家坞隐居,后世子孙尊其为裘家坞裘氏始祖,称寿六太公。此后,耕读传家,生枝衍派、瓜瓞绵延,繁荣昌盛,至今已成为人丁2500人的南片大族。昔日裘家坞村南是名瀛湖的大泽,后裘氏族人兴修水利,将其开发为千亩良田,称“瀛湖昄”。故裘氏向有“渤海震家声,瀛湖世泽长”之称誉。

寿六太公始迁山阴天乐,迁入时购买的是周氏族人的土地,与蒋家塔为邻,为了搞好邻里关系,秉承义门“处族以仁让为先”之规,告诫后世子孙一定要礼让蒋家,比如在窄道上路遇蒋家人,一定要礼让,哪怕是挑着粪桶,也要让其先行。虽然后来蒋家衰弱、裘氏族大,但这个规矩仍然沿袭到解放前。

虽然几百人一堂的同居共爨没有了,但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发展之风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族人翻身得解放后,纷纷写信给流落在外的族人回家参加土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曾祖父那时就写信给在外发展的左邻右舍,左邻招莲母带着两个女儿从湖南坐飞机返乡,右邻国庆父放弃在上海的远洋水手的优厚工作回乡,骑来了村里第一辆自行车。

同时“户大才分家,袋子不上楼”之规一直沿袭到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之前。父亲告诉我,裘家坞一般人家分家都迟,在没分家前,大家赚来的钱要归公,大家一个锅里吃饭。他的好友汗强家就是这样,汗强父兄四人,都在外面做生意、学手艺,晚上回家后,招文袋要挂在楼梯上,不能带入自己房中或交给老婆,由他奶奶取出袋里的钱,再做公平分配。父亲为家中长子,后有弟妹三人,只读了四年书被迫辍学放牛承担起养家之责,69年进城务工后,承担起每月工资留足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上交我奶奶,即使结婚后很多年,每月工资也三分之二上交,直到90年代初叔叔儿子渐大才分家,而此时我已经读初中。

顺治、康熙年间寿六太公十四世孙雋儒公以豪侠好义名于乡,他感到光务农只能裹腹而不能振兴裘氏,乃以十余亩公田起家做生意,大公无私,数十年间发展到公田千亩,城山裘氏在雋儒公的引领下,忙时务农,闲时从商,兴水利,造农田,开始富甲一方。遂大兴祭祀,修祠堂,合一族之力,倾其所有,毕其功于一役,将宗祠修得美轮美奂。

祭田是宗祠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祭田每年的租谷是宗祠建设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祠必有祭,祭必有田。”为了在经济上确保香火不断,雋儒公在千亩公田中划出一部分为祭田,以后又有不少族人将自己的产田献出以为祭田,每年祭田的田租用于维持祠堂春秋大祭。通过定期的祭祀,表达对祖宗慎宗追远、感恩报德的情怀,学习祖先的仁德与智慧,并祈求祖宗的庇佑。遇有宗族子孙获得功名或者升官进爵等荣耀之事,也要在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一方面向本宗族甚至外人宣布好消息,另一方面则是告慰祖先,感谢祖先的庇佑。

萧山南片民风淳朴、倡文好学、文脉悠长,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非常浓厚。文化教育在宗族生存、发展和强盛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适时,雋儒公看到族中子弟有贫困而读不起书者,学习北宋范仲淹的方法——置义田,扩族学,以其田租延请名师教导族中子弟,族学学费公出,学生只要自备纸笔、书籍,一直供至16岁。自此泣诵之声远大于闾巷。自乾隆年间各房设为文痒田、武痒田,用于族人科举之费,如有科举出仕者,要将这部分费用退还归公。如公五房就设立文痒田十亩、武痒田五亩,公大方设立文痒田四亩以作做文生纸笔、膏油、考校之费。

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萧山城乡兴起一股办学热潮。锡章公利用宗祠建筑空间较大、采光好、同时属于公共建筑的优势,创办了裘家坞村小。此时各房将文武痒田都并入义田中作为族学之资。学校后规模日大,祠堂教室不够,遂又扩至南面大宅,周边汤家山下村、城山王村的子弟也来这里就读,学费不高,对于贫寒子弟学费全免。1940年,因日寇入侵,临浦戢山小学搬迁至老祠堂。裘家坞小学直至80年代初才搬出老祠堂。因此,族里读书科举之风颇甚,历史上出过进士、举人各一名。进士为武进士。裘安邦,原名玉甸,字古愚,号梅林,谥敏肃,官至徐州镇总兵,是清朝嘉庆、道光时期著名将领。裘安邦是顺房人,昭三房派,住绍兴府城偏门内,自幼家贫,父母早亡,小小年纪就被迫做泥水小工为生。因其为人诚恳,吃苦耐劳,而臂力其大,一次能拎两桶石灰,被东家看中,收留在府中。东家培养他读书练武,并改名安邦。裘安邦自此勤奋读书,刻苦练武,在嘉庆十年(1805年)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后改任塘务差官。秩满后,授山东夏镇都司历游参。嘉庆十七年,署徐州中营夏镇汛守备;嘉庆十八年,授青山营守备;嘉庆二十一年,署徐州城守营都司;嘉庆二十四年,授江宁城守左营都司。嘉庆二十五年,任青村营都司、海州营参将。道光二年,任江南河标中军副将。此时,嘉兴“白粮帮”在水上杀人数百,割截首级,悬挂桅头,自嘉兴至淮安,人莫敢过问。裘安邦察知详情后请求逮捕这批匪徒。总督、河督、漕督害怕失败,皆不准,裘安邦乃拂衣而起,亲自领兵,单身上船,呼名擒拿,三百名“白粮帮”徒仅40名逃逸,百姓得到了安宁。

裘安邦后擢升徐州镇总兵,正二品官,授骠骑将军。一次,裘安邦巡阅至沛县,典史出迎。裘安邦在马上拱手道:“我入沛境一日,闻百姓无不在骂县令、典史者。做官为父母荣,只顾求钱财,拚父母而与人辱骂耶!”少顷,县令送供奉至,裘安邦速令撤去,道:“裘姓人从不吃万人咒骂之物”。自此,徐州文武职官切齿诋毁安邦公。百姓最初不理解,继则大悟,谓“民之所誉,官之所毁;官之所毁,民之所誉也”。

裘安邦喜好文治,能作诗,尤关心民间疾苦,爱民如子,时比之为“晋羊祜”。裘安邦公过世后。《清史稿》有安邦公的列传,《道光会稽县志稿》、《绍兴县志》均载有其事迹。

在这次修谱活动中,我和聚政公、祥发伯一起撰写了《裘氏族史》和两幅对联:“迁江南居婺州孝义流芳,徙斗邱隐天乐子孙繁衍”;“续家谱明世系吾辈职责,知由来晓子孙便是积德”。在祠堂中留下了我的印记。

从这次修谱中我了解到,在明清封建社会,祠堂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敬宗收族”,所谓“家有家法,族有族规”,祠堂有明文族人必须尊守的条条框框族规,用以规范族人的行为,义务和权利,教育族人安分守法。族人不得触犯族规,如有触犯,轻则责罚,重则出族;除了祭祖先之外,利用祠堂这个机构议决族内大事、制定和执行祠规、调解族中矛盾纠纷、修订族谱、办学、和开展文化、文娱、庆典活动等等。同时,它也是宗族的活动中心和社交场所。宗族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就利用宽大的宗祠作为举行各种礼仪大事的场所。每逢年节或祭祀时,演出戏剧,娱乐先祖和生活中的族人。重要宾客来访或族人荣归故里,也在宗祠里隆重招待。

总之,在传统社会里,聚族而居的宗族往往围绕宗祠展开他们的生活,通过上述各种活动把所有宗族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宗族的发展。同时,宗族又在完粮纳税、科举仕途、推行相约、广传圣谕的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互动,参与乡村治理,维护宗族利益和秩序,适应发展中的社会。

由此可见,祠堂文化所涵盖的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它和国史、方志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数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精忠报国、成仁取义、尊祖敬宗、至善至孝等道德规范,尽管有一定的封建主义色彩,但其所包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用现代的思想诠释,仍然值得我们尊崇律己。

宗祠所承载的宗族观念和民俗民风仍然渗透于乡村社会生活之中,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来。近年来,裘家坞老祠堂在政府的支持下陆续得到开发性修复和保护,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把文物保护、地域文化的收藏与陈列、旅游观光、教育与文艺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保护、利用祠堂,研究、开发、利用好祠堂文化,使其符合时代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不仅是摆在政府、专家、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更需要社会大众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关注。祠堂,是一部百科全书,很容易读,但真正读懂并非容易。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共分享!

小编微信号:qian_8820(西朱岭侬)

(0)

相关推荐

  • 绩溪县下溪王氏宗祠(上)

    绩溪下溪王氏宗祠 程福如 下溪村,古名"龙溪",位于绩溪县最北端,距县城42公里.南与本乡大溪村为邻,西.北都与旌德县俞村镇接壤,东与宁国市胡乐镇相连.元.明.清时期属二都,民国时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诚邀您的加入!

    裘  氏  精  英  榜 无论企业大小,都有自己的品牌,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历程和企业文化,为了更好地展示裘氏企业精神风貌和企业文化,扩大知名度,进一步整合裘氏企业文化资源,提升企业形象,提升裘氏宗亲 ...

  • 裘事简讯 | 总会秘书长参加雅璜裘氏宗祠一期维修工程验收会

    昨天上午,总会秘书长裘学东应嵊州市雅璜裘氏宗亲筹备会负责人裘文超邀请,来到宗祠参加一期维修工程验收会.总会顾问裘文喜局长.绍兴市人大常委裘红波.易经风水大师裘法正.总会文化传承部部长裘正森.宣传部裘明 ...

  • 裘事播报 | 安徽裘氏宗亲一届二次会议暨重建广德裘氏宗祠筹备会在大裘村召开

           热烈祝贺安徽省裘氏宗亲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广德裘氏宗祠重建筹备会胜利召开! 2017年5月18日下午,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安徽省裘氏宗亲会每一届二次会议暨广德裘氏宗祠重建筹备会在山清水秀,鸟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之裘尧位(70)

    裘尧位的"小生意"经 大老板的故事往往可歌可泣或惊天动地,相比之下,那些来自我们身边的小老板的故事自然就平淡很多.但平淡不见得没有意思,有时那些小老板的故事同样让人回味. 今天我们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之裘术财(69)

    上海凯春玻璃有限公司是继承联耀.行山.术财.之后大型玻璃生产实体企业,是一家拥有数十名集研发.生产.管理等一批高级人才的科研型加工企业,是上海玻璃协会会员单位. 工厂设在上海奉贤,主要从事工程玻璃深加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之裘明辉(68)

    裘氏精英榜再次启航!欢迎各位裘氏企业家踊跃推荐自己!!!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裘岙村位于四明山东北中下腹地,陆埠镇东南端,村内有沉淀着岁月的古树古道古屋,错落有致的民居彰显了宜居环境.遥望诸山如龙似凤缓 ...

  • 【追根溯源】环山裘氏宗祠重建记

    富春环山裘姓自南宋以来定居环山已八百余年.明正统年间(约1448年)由裘氏第十一世祖裘毓出资并主持修建富春环山裘氏宗祠(孝义堂),历经五百余年多次续造修建,祠堂规模达三井四厅七开间,占地面积约一千六百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之裘梅成(67)

    裘梅成      鲁氏干粉砂浆嵊新总代理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既是裘梅成的座右铭,也是她这些年来自我成长的写照.无论从当初的起步,到如今慢慢的把事业做大做强,都是这句话在一直 ...

  • 【义门裘氏】裘家精英榜之裘建荣(66)

    裘氏祖训:传家以孝义为本  处族以仁让为先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裘家新闻资讯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祖训上边的<义门裘氏>即可! 裘 氏 精英榜 裘建荣 绍兴飞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