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孝心杯”征文31号作品】李益娟: 奶奶的笼笼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91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王会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奶奶的笼子
文|李益娟
我的奶奶今年八十二岁,耳聪目明,心敞亮,勤劳又智慧。即使是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她也能让一家人过得安心,我们都感谢她,奶奶却感谢她的这几样宝贝。
奶奶的柴笼
奶奶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小家贫,柴笼就成了她出门必带的工具,出去提一只空笼,回来时满满当当。出嫁后,柴笼更成了她离不开的工具,趁着劳动的间隙,她下沟上坡,总能收拾到一家人做饭的柴火。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奶奶有很多笼,马蹄笼、粪笼、小老笼、老笼等,各有各的用途。奶奶系着围裙,挎着满满一老笼麦草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记忆里。白鹿原下的那面坡长着茂密的槐树、杨树、柿子树,一到秋冬时节,这些树叶子就成了老百姓做饭、烧炕的最佳材料。小时候,我爱跟奶奶上坡耧树叶,最爱在铺满树叶的地上打滚,和小伙伴捉迷藏时藏在树叶堆里。那个时候,我能通过奶奶的柴笼判断出奶奶在哪儿耧柴,用粪笼提柴火回来,一定是刚从塬坡耧柴回来,因为路远,还要拿耙子,只能提小点的笼;用小老笼提柴火,一定是在大场底下的柿树园耧的,因为柿树园旁边就是我们家的口粮地,奶奶是干完活,顺手捎一笼柴;如果大老笼派上用场了,那一定是奶奶专门去远处担柴的,因为一个大老笼的直径有1米,装满柴火的重量有四十多斤,背在背上只能看见人的两条腿,为了行走方便,奶奶经常是担着两个大老笼。后来生活好了,大老笼就被奶奶放在柴垛的最高处,其它笼奶奶一直都在用,脱了边的,她用布包起来继续用。修房子的时候,奶奶特意嘱咐家里人别把她的笼弄丢了,说柴笼就是财笼。直到现在,奶奶还把她的笼整齐地套在一起,放在柴垛上。
奶奶的菜笼
勤劳的奶奶放下柴笼,就拿菜笼。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奶奶的菜笼成了我家的大菜谱,翻开菜笼就知道今天要吃啥了。春节刚过不久,奶奶就提着她的马蹄笼上坡了,随后几天,我们就能吃到白蒿麦饭。天气转暖以后,奶奶的菜笼里花样多了,有荠荠菜、米蒿蒿、羊蹄芽子、苜蓿等,我们的饭桌上就有了菜面片片,野菜盒子,麦饭等美味佳肴。春夏交替时,奶奶的菜笼里虽然菜品单一,但装的都是我最美的回忆。我和奶奶一起勾过毛嘟嘟绿油油的构树须子,摘过香气四溢的槐花,下到水渠里、池塘边割带着泥土清香的水芹菜……到了夏天,奶奶的菜笼就没闲过,给亲戚们送她种的各样蔬菜,吃不完的菜就晾晒成干。秋天到了,奶奶的菜笼就成了运输车,一笼一笼的土豆、南瓜、红薯、萝卜、白菜运回来了,解决了冬天的吃菜问题。初冬时,奶奶把一菜笼的萝卜缨子洗净、焯好,泡成酸菜,有时候也会挖一菜笼芥末菜,做成炝菜,或者腌制咸萝卜。天气越来越冷了,奶奶就把菜笼洗净,用塑料纸包好,挂在墙上,等着年后再用。
奶奶的线笼
奶奶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织布纺线、绣花裁剪样样在行。奶奶的线笼就像个百宝箱,针头线脑、碎布钮扣应有尽有,最小号的竹笼装的是筒子,柳树条笼装的是铁棍锭子,提花笼装的是线绳子,其他的配件都放在大笼底。过去农闲时,妇女们就会纺线、合线、拐线、染色、浆洗,然后请手艺高的人设计花型,搭配颜色,穿锭子,拉布,架织布机,那个时候奶奶就提着她的线笼给街坊四邻帮忙,只要找到奶奶的线笼,就知道她在哪里忙活着。后来不再织布,奶奶的线笼轻便了,变成针线盒子,盒子的形状不同,装的东西不同,这些盒子成了奶奶晚年的精神寄托,奶奶称它们为老伙计,住到哪儿带到哪儿。奶奶有一手好绣工,画样、裁剪、配色、绣花都是自己一人完成,她做的虎头鞋、绣花鞋、虎头枕、红肚兜、生肖香包远近闻名,很多人把这些当做工艺品收藏起来。奶奶还计划着,开春回到老家,再拾掇些碎步,继续做。
奶奶的笼笼是她的宝贝,陪了她一生,也装着我童年最美的回忆,成了我们的传家宝。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李益娟,蓝田县城关中学教师。
往期“好孝心杯”征文作品回顾
【“好孝心杯”征文4号作品】西蓝人家:冬日里的婆爷
【“好孝心杯”征文5号作品】陈艳毅:故乡初冬
【“好孝心杯”征文7号作品】臧博:上原访老
【“好孝心杯”征文8号作品】张涛:母亲是我心中的天
【“好孝心杯”征文9号作品】:张淑凡:王阿姨的“快乐生活”
【“好孝心杯”征文10号作品】:杨亚贵:红柿园
【“好孝心杯”征文11号作品】王秀琴:晚归
【“好孝心杯”征文12号作品】李社峰:妈,你身体咋样?
好孝心杯征文比赛活动赞助
    好孝心健康生活馆蓝田店
         (蓝田县北环路中段)
 店长张立玲和会员们在一起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