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能听懂课,不会做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但是自己再遇到相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解,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就自己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方面
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一是讲课方式、教学方法上。老师讲课时,采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二是老师的素质、教学水平、责任心上。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甚至偏爱部分学生。三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
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首先是在老师的备课上。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有时听课就像听“天书”,老师只是“表演”, “唱独角戏”,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否则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老师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课后辅导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任务落实到位的重要一环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趣.
5.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
老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书育人,才能适应现代。有的老师除了上课外根本不进教室辅导学生,上课后就走了;上课时总是说学生考学没有多大的希望,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和深思的。
6.有偏爱学生的现象,
(二)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有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
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听课时身在教室心在外面,只好找本课外书籍来消磨时间。
3.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老师讲课学生只是表面上的接受,而没有仔细思考,认真领会;课堂练习的时间太少,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
4.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就淡化甚至消失了。
5.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
6.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上课不记笔记,消极听课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设置得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目前,中学开设了9门必修课,对学生来说是不堪重负。
2.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3.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习题会做,但对资料上的习题根本不管用;
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题目做过以后只能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达不到深化的目的,不能对付单元测验和综合考试,而流行的资料与教材的难易相差较大,资料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具体到数学科目,基于学生的角度,如何改变能听懂课而不会做题的情况呢?
客观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课接受的数学知识都是零碎的,局部的;作为分开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好理解,而资料书上的题目则大多是带有综合性的,至少把此前所学的内容综合起来,难度陡然增大,要应对确实不容易。
1、从知道上升为懂得,理解了才会灵活运用。
能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但做课后资料时,大多题目不会做,这种情况反映学生基础较好,基本概念还算掌握,但不能说扎实。
这里面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理解,还不能真正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而主动思考少,思维没有深入,有些浮光掠影。
只有把握了本质才能灵活运用,自己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比如,数学上的每个公式、定理,由来老师讲过了,你也记住了,但这样其实不够,应该自己会推导!如果自己动手推导,你会发现难度很大,甚至推导不出。
2、主动总结,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很明显,不会的题目大都属于综合题,那些只考查一个知识点的题目一般没有难度,都能做出。那么,为何解答不了综合度高的难题呢?因为学生缺乏对应的知识网络,也就是综合分析能力赶不上。
为此,主动总结,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有必要。特别提醒,是自助总结,而非去背资料上现成的!在自主总结后,可以参考资料上整理好的知识点网络,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漏补缺。
3、有意识提高独立自主的解题能力,淡化依赖心理。
出现上课能懂,下课不会做题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做题对参考答案的依赖度很高,平时很少能独立自主完成解答,使得一遇到难题就想看答案,不利于调动思维积极性。
做题时,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要求,只要是感觉自己有能力解答的问题,就要坚持彻底做出来,中间遇到困难必须要克服,坚决不看答案。
4、同类型题目反复做,熟能生巧。
学好理科不可贪多求全,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道题不会做,求助后解决了,但这个时候还不能说你掌握了,还应该及时解答同类型题目,反复中理解解题技巧。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其实,只要严格要求,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出来,勤思多练,水平一定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