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与贵族的对决 | 秦尧

戴上耳机听更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天下之兵,确实是弱民政策,但“焚书坑儒”,并不是愚民。准确的说,不是“焚书坑儒”,而是“焚书坑方(生)”,他坑的其实是一小部分方生(术士),与儒生无关,而且是因为一时之愤怒:有侯生、卢生两个奸人以可求长生不老药蒙骗始皇,后携赏赐逃之夭夭,间接地把祸水引向了当时咸阳的一部分术士,一共坑杀了460个。这么大个国家,这简直不算个事,再说还是那些术士自己惹的祸,比起后代的君主杀戮读书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秦始皇一直被后人误会了两千多年。就统治而言,始皇既已平定天下,根本没有再禁止学术的必要。始皇尚法家,从思想和指导原则论,法家的大敌不是儒家,而是道家。那时候,儒已经不是知识分子的泛称了,而是儒家的专用词,所以,“焚书坑儒”一词,本身就证明,这不是出于学术和思想的考虑。

实际上,秦律对私自藏书虽有惩罚,但并不严重,只是守城三天而已,秦律真正要杜绝的,是以古非今,也就是说,借书上的种种理想措施来非议现行制度,是重罪,要灭族。

始皇虽残酷,但并不鲁莽,他深知知识和学术的重要,只是在丞相李斯的建议和蛊惑下才下令焚书。而当时所有被焚烧的文献古籍,在秦朝宫廷中均有存本。再说那些收缴的书籍,并没有被他全部烧掉(“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而是藏在宫里,以备参考。至于以后那些存本哪去了?那就得“归功”于项羽的那把大火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最后的贵族王朝,它的贵族气非常明显,比如滥用劳役,秦亡,也是亡在这个上,至少,这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但纵观秦的治国精神,却已有平民的迹象。秦长城的位置,大体接近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长城以外,等于送给匈奴。论制度,重视农业,而非畜牧业,在当时是个巨大的进步。论个人,则始皇虽是贵族,但也具备一个农民的眼光了。

从封建转向郡县,或者说,从战国转向秦朝,其间各方面的剧烈变动无法想象,这自古未有之变局,要到西汉武帝时才渐渐缓和下来,并被人们所接受。而始皇,乃至整个秦朝,始终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种种的废旧立新等待去做,而其自身的贵族习惯和传统又拼死抗拒。

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尽管旧的东西会给人无限遐想,但如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最终都是夕阳挽歌。而起义军分化到最后,剩下的项羽和刘邦两路,可以说是英雄和无赖之争,可以说是莽夫和智者之争,可以说是暴戾和宽厚之争,但更基本的则是新旧之争,是为了让后人明白,这以后的天下,到底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

事实是,刘邦战胜项羽,平民战胜贵族,而非相反。

如前所述,秦朝自己重视知识,却没有普及,自己有农民情怀,而又滥用民力而不知体恤,是个非常矛盾的时代。但矛盾掩盖不了其中的主线,这条主线是,平民不断壮大,贵族不断没落,国家朝着“去贵族化”的的方向在走,逃不了,躲不过。这一点最直接的证明是,作为平民的刘邦,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英雄如项羽者,归附者甚少,手下谋士除范增外,几无可取。从人心向背来说,项羽之败不可挽回。

更何况,论及种种非智力因素,项羽也敌不过刘邦。刘邦善于克制私欲,项羽以一“霸王”之尊,却好逞匹夫之勇,更注重自身的酣畅淋漓,而不是军纪军令。刘邦用人不疑,该下手时毫不犹豫,而项羽“得一范增而不能用”,又有妇人之仁。刘邦行事作风不拘一格,项羽则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而凡此种种优劣对比,楚汉战争仍持续4年之久,可见当时贵族势力虽有衰退,但还有相当实力。

郭嘉是曹操手下谋臣,曾以袁绍作比,说曹操有十个优点,录之如下: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曹操与袁绍,犹刘邦与项羽。

作者简介

秦尧,安徽全椒人。笔名克利斯朵尧,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法学学士学位,金融从业人员,国家寿险高级管理师。受父亲影响,热爱文学,小学期间就在《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截至目前,已在省内外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散文一百余篇,并多次获奖。

更多推荐

走进斑竹村 | 金坤发那人入景更入情——在傅守乾先生<那人那景那情>悦读分享会上发言 | 贡发芹致敬!可爱的义警 | 楚客文武双全的明初兵部尚书乐韶凤 | 秦德著我心目中的金庸与古龙 | 秦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