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用暖宝

现如今冬天怀里揣个暖宝并不是啥新鲜事,这东西没啥科技含量,插上电,将暖宝里的油加热,利用油的缓慢散热让人们外出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近温暖,方便实用价廉物美。可是古代没有电,但是古人也能用上暖宝,这就神奇了。

没有电就用别的加热方法。学会了用火之后,人类有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最好的基础。据考证最早在30万年以前人类就有了明显以取暖为用途的用火痕迹,随后各种火塘、火炉等取暖工具就纷纷出现,甚至还有类似今天地暖的取暖设施,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但这些取暖方式的热源都是固定的,人们只能围坐取暖,能随身携带的暖宝就显得奢侈了。

现在的暖宝几乎全部采取电加热的方式,那么,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用什么做热源并且既能发热持久又不会引起烧伤就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

秦汉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熏笼,用竹条编成笼子,内置小炉,炉内放上烧好的炭,再覆上香料,用炭火将香料的香气熏出来,用以熏香衣物,这种熏笼为了操作需要大多制作成小巧轻便的形状,并且用竹条加以保护,保证炭火和炉子不直接与衣物接触以免烫伤衣物。随后人们依照熏笼的构思加以改良,制作出一种名为火灯笼的取暖设备,加上提梁,这样便可拎在手里随走随用了。

这种手炉拎在手里的外有竹条保护的手炉可以随身携带又不会直接烧坏衣物,冬天外出也可以保证温度了,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如果步伐太快或是手臂晃动幅度过大,炉子里的炭火就会冒出火星或者干脆打翻了炉子,制造出一场小小的火灾,并不安全。

武则天时,皇家研制出一种暖被窝的香炉,小巧精致,同样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用铜铁保护,又利于热量传导,内部便很别致了,特别之处在于其里面有三到五组相互垂直的轴梁组成,炭火炉就架设在这几组轴梁之上,这样一来无论炉子怎样晃动颠倒,火炉都会由于轴梁的旋转而保持水平,避免了睡梦中不小心踢翻了香炉而火烧被窝的危险。

这样结构巧妙的暖被窝的神器流入民间之后立即就衍生了暖宝的功用而不仅仅只用来暖被窝。人们将铜铁的外罩上镂出孔洞,加强了热量的散发量,并将火炉改良为上下两部分,以篦子分开,上半部为点燃的火炭,下半部则为盛放余烬的灰膛,如此保证了炭火最大的热量散发性又避免了火星四溢的危险。电视剧《甄嬛传》就有不少镜头中出现了那些娘娘小主们手捧火炉的场景;《红楼梦》第六回中凤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拨手炉里的灰”;第八回里也有黛玉正因为贾宝玉到薛宝钗处去而吃醋,小丫环雪雁便过来打岔圆场,给黛玉送上一只小手炉,黛玉于是一面“抱在怀中”一面继续吃贾宝玉的醋的描写。

但是以炭为种的火源毕竟存在着失火的危险,而且排烟也是大问题,若是用上了只冒烟不着火的炭,那就尴尬得像一列行走的火车一般浓烟滚滚了,实在是有损形象。而在当时专门为手炉而烧制的低发烟量的炭只有用河北易县(古称易州)的红萝木烧制,且只能取红萝木的手指粗细的枝干,太粗太细都不行,这样烧出的炭不炸裂不蹦火星,燃烧持久发热量大,价格是普通炭的十余倍之多,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宋朝中期以后,用水做热源的手炉便闪亮登场了。人们开始用烧开的热水代替木炭降低暖宝成本,用铜打制出双层胆的圆壶,内层注入开水,用盖子封好,如有少许渗露则滴入外层的空格里,并且外层的存在又避免了开水壶水温过高可能会导致烫伤的弊病。这种内外两层以水为热源的手炉在南方常被放进被窝里,人们称之为“脚婆”,北方则多用来外出时御寒,因其以水为源,称为“汤婆子。”

还有一些贫困人家连铜铁都用不起,干脆自家烧陶制壶,内盛热水,就像一个大号的茶水手壶,这种陶制的手炉因其热时烫手冷时冰凉,加上怕摔易碎且形状粗糙,都是在低层小民之间使用,与豪门贵族用的锡铜雕刻制作精美的手炉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冬天仍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的实用性让其千古不衰,直到解放后依然成为众多北方人生活的必需品。

现在的暖宝必须插上电烧几分钟才行,没了电一切免谈,但是在电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古代社会,人们甚至还处于温饱的最底层时就已经用天然而方便的方式研制出了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这不能不说是个让人拍手称绝的奇迹。

有时候真得感叹一句,咱老祖宗生存有道啊。

本公众号文字俱以公开发表

(0)

相关推荐

  •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确切来说,棉花是宋朝末年由外境传入中国的.之前,别说没有棉花,汉字里压根都没有这个"棉"字.那么古人不像现在有空调.电炉.暖气,他们又是如何抵抗寒冷天气呢? 虽然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 ...

  • 冬至到了,皇宫和民间的火炉有何区别?

    冬至到,<清稗类钞>说到个物是-- 手炉. 是这样记载的: 手炉为火炉之小者,其形或圆,或椭圆,或六角,盖必镂花,否则火熄,可笼之于袖,以铜制之,燃炭以取暖.又有不用火而置沸水其中者,妇女 ...

  • 寒冷的冬天,古人如何取暖?(上)

    天气渐寒 取暖成了关键词 古人有哪些取暖方式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清中期 掐丝珐琅火盆 故宫博物院藏 白居易所说的 ...

  • 辽代一古墓中,一桌酒菜保存了千年,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对丧葬之事非常看重,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在他们去世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在墓中放一些陪葬品,只是不同身份的人陪葬品也不一样,有时候,这些物品也会随着墓主人的爱好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东晋的晋 ...

  • 古人为何将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到底代表着什么?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河中之水歌>中描写女主人公"莫愁"的诗句.诗中的莫愁,是一位美丽精致的女孩.在那个年代,女 ...

  • 古人是怎样藏锋的?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谈一谈古人对于癫痫的认识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角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 ...

  • 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重庆府(节选) (淸)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 ...

  • 古人是这样藏锋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看古人是如何吐槽草书的

    关于古人草书地位与排名,米芾在<论草书帖>中也阐述了一段看法:"-张旭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 ...

  • 听说00后也谢顶了!别慌,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决脱发问题的

    文丨木木 新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脱发. 根据<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提供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脱发人群超过2亿人,其中男性约占1.3亿,相比男性来说,女性脱发率要稍低 ...

  • 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一.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是华夏天道文明在度量衡上的映射. 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