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授秘歌》解密(一)
太极拳《授秘歌》由唐朝高人李道子所传。他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所授理论秘歌为: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太极拳《授秘歌》解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震寰
(一)无形无象 “无形无象”这四个字表述了“大道至无之修”,又表述了“太极混沌之炼。”“无形无象”说明了“天地未开”的“至无至极”的“无极”状态,又说明了太极混沌,阴阳未判的太极状态。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论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道德经》集道家的大成,总结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续了后三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引为圣经。讲的是“修道养寿” 的学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很长寿,“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同时《道德经》又被称为是一部兵书。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属意於兵也。”苏辙说:“……此几於国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传言十年前毛泽东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也有此议论”。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既讲“修道养寿”的学问,又讲“兵”的学问,这不正就是太极拳修炼和兵技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吗?
1. 大道之理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其文:“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象);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迎之不见其首(无始),随之不见后(无终)”。“绳绳兮(无穷无际),不可名(无名),复归于无物(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形)、无物之象(无象),是谓惚恍(非非有,非非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称之为大道的规律)。”这一章说明了大道是“无形无象”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无’是根本的,'道’即'无’的理论。”其文:三十辐(辐条)共一毂(轴承),当其无(中空),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有器之用(功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房),当其无(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无之以为用(有了空无才能起作用)。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天下万物有了“无形”之“道”才能起作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说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有”又归于“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所以修道之法是“无形无象总归无”。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一章说明修“无”能生“有”,“有”终须归“无”,这就是修道的根本。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虚),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说大道是虚空无形无象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尽的。
以上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于无,一切又归于无,有了“无”其作用是无尽的。练太极拳也只有“无形无象总归无,有无相生有归无”,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道家经典文献《灵宝毕法》说:“金浩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
《钟吕传道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华宗旨》:“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
从这些道家经典文献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虚无为体”,所以太极拳之修炼亦要以“虚无为本”。
2. 太极之理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在《道德经》里亦说的非常清楚。
《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台湾何经伦先生说:“道指无极言。一指太极言。二指阴阳言。三指阴阳二气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两气能生三,则所有阴阳两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於是乎就有万物。”何注:“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以说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
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正义云:“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即合而生万物。”庞明说:“一即元气,由道衍化生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二指阴阳两气,由天气衍化而来”。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张三丰在《归原论》中说:“道者,其无极乎?无极而太极。无极在浑然之表,太极兆将动之萌“。在《乐育堂语录·卷二》中说:“由无极而忽然偶动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上述诸文所共识的“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就是性命。阴阳可分, “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无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者既要重视无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3. 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为经文的总纲总则,为修炼的总要领,是众妙之门。它既提出了道的总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论原理,是修道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文中徼(jiao),归终之意。王弼注:“徼,归终也”。《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德者,得也,徼者归也。”文中之常道指大道,是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管子·内业》:“(大)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视也,身之所不能听也。”这是说凡大道是无形、无名、无闻的。范应元说:“夫常久自然之道,有而无形,无而有精,甚大无外,故大而无不包;其小无内,故细无不入,无不通也。”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样我们就可弄清楚该文的精粹了。
道可道,
普通的道是可以阐明的,
非常道;
但大道是无可说的,是无形的;
名可名, 普通的道是可以赋予名相的。
非常名,但大道是无可名的,无可指的。
无, 无,
表述为名天地之始;宇宙的初始,即无形无象;
有, 有,表述为名万物之母。万物的起源,即有阴有阳。
故 所以
常无,常常要修无、悟无,就是要修体无形,心无象,全身透空,欲以观其妙;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静而生动的妙有机徵;
常有,常常要观有,悟有,这样就能体察到欲以观其缴。太极动而生静的归无机微。
此两者同出,这无和有的修炼,虽名不同,但两者都同而异名, 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同谓之玄。这个有和无的修炼,都可以说是奥妙的。玄之又玄,这无生有,有归无的修炼真是奥之又奥,妙之又妙,众妙之门。道有妙门三千六百门,但这修无观有的妙法才是这些众妙门之门。
我们明白了修道的理论后,就可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贯彻。这个理论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还可以看到:“有无相生”的论点。在第四十章中更说得明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在修炼太极拳时,千万不要忘了“修无观有”“炼有归无”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又归于无”的修炼原则和方法。这是真口诀,真理论,不要轻视。
《道德经》中的以下几章又提供了修炼的方法。《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让心境达到彻底的虚静空明,让身心达到高度的清静无为。在《性命圭旨》里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张其淦说:“虚能极,静能笃,然后悟道,即是无,可以观万物之变”。《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告诉我们修道要天天去除心识心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要归根复命:“夫物芸芸(万物纷纷纭纭),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专气致柔和清除杂念:“戴营魄抱一,能无离手?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此外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金仙证论·序》:“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易外别传》:“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韩湘宝书》:“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庄子·天道》:“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所以说要修无,归无,关键在于入静,凝神,调息,聚气于脐下,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4. 大道太极拳
太极拳修炼的上层功夫也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拳的一般练法也即初级炼法只要把套路练熟,招法练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进而达到拳盘的圆活,轻灵活泼。经过几年的锻炼,均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并会有一定的功夫。这一阶段称为养身壮精的阶段。但这时还不会推手,即使练过推手,也只是力与力,劲与劲的对抗,这时尚未进入内气的修炼阶段。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进入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修炼。那么一般的锻炼和修炼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说修炼和动作的区别在于: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为非修炼。其结果是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内气作主导带动拳式动作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行、气主动,轴主形”。表现为身不妄动,手不妄动。“动则至微”,也就是说让人觉得行拳似“静中触动动犹静”,“神凝气聚形不散”,“动则归静静归无”。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象、由内气发动之动,动而归静的练拳法就是无形无象的大道之修。《孙子兵法·虚实》中说:“微乎微乎,至於无形,神乎神乎,至於无声。”所以这种以神主行,以气主动的修炼必定是元神归位,识神退位,元气流动的后天返先天之修。所炼出的功也是先天功。
5. 太极推手
大家知道,太极拳运动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伤残病弱,或富贵贫贱者都可以参加锻炼。但进一步的修炼就必须精读老子的《道德经》和“易洛河图”的知识。在我们的练功场中,有许多教授、博士、硕士以及众多的企业主、白领阶层和离退休干部,他们都是业余练功,但效率很高,锻炼有成。他们人人都要参加推手研究,我们称之为“养身推手”。因为他们不是以推手来比输赢,争名次,而是通过推手来体验和观察内气的运行。他们经常听到“内气沉下去”,“从督脉出”,“从任脉下”的语言,以便改进练拳中的缺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不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的过程中达到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劲。”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时,就可以起到内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而体内将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还有如果用内气推手时,从来不会有“顶”和“抗”的感觉。吴老还多次给我们说:“我的老师杨少候先生说,练太极拳不只是第一会打套拳,第二会推手,还要第三会发劲,这才算是入了太极拳门”。吴老还在《太极拳打手论》一文中说:“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劲之法也。”要懂劲,首先要会听劲。要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再进一步要做到“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对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同样太极推手的修炼也要达到无形无象之效果。如果太极拳推手以外形的形体变动来操作或靠形动来发动者,任一操作皆非修炼。如果太极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动而以内气发动者,任一操作皆修炼。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劲来实现的,那未,最后只能落为一介武夫。杨澄甫先生的推手约言;“动之至微,化之至顺,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就是上层的推手功夫。当太极推手无形无象时,就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可以“阶及神明”。
太极推手的无形无象表现为,其身不妄动,手不妄动,静定而舍已从人,无过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当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试他或问他的劲时,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转不弯,腿脚不蹬不伸,似乎静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时只要你使劲,你就会感到功过来了,还不仅如此,他的内功通过你手的接点源源不断地传过来,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脚底,使你感到浮气拔根而整身被弹击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这种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发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动或用腰劲发力。其实这是静定之后,由无生有的一种内气外放的场能作用,这是通过刻苦修炼而得的。同样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把对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汉能很轻松的将他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对方在接触点并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气拔根而被一种很整的场能移过去,这会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还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将对方捋虚落空,或者让对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觉。
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