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论文
清代雍正一朝,是我国珐琅彩瓷器的巅 峰时期,它首先创造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纹饰风格在瓷器上,同时又由于雍正皇帝本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造诣,因此对于绘画的要求极为严格,而且对于瓷器本身的器型和胎釉的要求也非常高,这样最终使得珐琅彩瓷器大放异彩,成为瓷器史上最绚丽的华章。
珐琅彩的「前身」,可说是铜胎珐琅器。铜胎画珐琅,顾名思义就是以铜制器胎,然后把珐琅质釉料填画于表面,是由欧洲传入清朝的工艺。珐琅彩瓷器是在铜胎画珐琅的影响下诞生,为区分两者,故又称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年间制作画珐琅是由专门的宫廷珐琅作来制作的,据资料记载,画珐琅最晚在康熙三十年已经烧制成功,和有明确记载的在康熙十五年烧制成功的珐琅彩(瓷胎画珐琅)相距不远。画珐琅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左右,当时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时期。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 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乾隆晚期,由于清政 府国势衰落,加之珐琅彩瓷器烧制成本过高,宫廷开始停止烧制珐琅彩瓷器。从珐琅彩的创烧,到宫廷停止烧制,只经过了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
珐琅彩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 漓 尽 致的发挥。
珐琅彩瓷器的胎,其原料就是瓷土,在景德镇定做,要求严格,选择最 好的瓷土,经过多次淘洗、提炼和揉搓,再开始做胎。制成胎后入窑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成。